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决不妥协经典读后感有感


  《决不妥协》是一本由桂公梓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不妥协》精选点评:
  ●了解体制里面的一些无奈 围墙里的人想出去 围城外的挤破了头想进去
  ●虽然只是小说,但似乎和现实的法院情况接近,且文中讲的道理句句透彻到心。桂公梓是涂城市法官,有两个要好哥们,做生意的朱舜尧,大大咧咧,房地产生意,公安局张计,肝胆;桂女朋友章小璐有同居,一起毕业,分手,嫁给大学同学,官二代,公公在婚礼上被通知双规,过得一般;经手一精神分裂案,刑勇有两个人格,自己也扮演哥哥,但桂最后怀疑是外科医生双胞胎哥哥刑智干的,且移民加拿大并寄信告诉他怀疑是对的,但案子终究无法推翻舆论;与单位一起去北京截上访者,一被杀,一被泼硫酸;同居姑娘小双渐渐喜欢他;由于邢勇案自己的直率被下放基层;朱拆迁开发被阻,张帮忙失手开枪杀一人,终究被判死刑,敌不过舆论;自己也被黑社会高玉虎报复捅了一刀。经过几番周折,决定辞职下海…
  ●每个人都好像无助无辜身不由己,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抽空了两个下午,读完。决不向现实妥协吗?你没有妥协,敢于直面内心,但大天朝可不允许。语言还有点幽默吧,故事也还不错,但隐约间充斥网上段子的感觉,还有上升的空间。4星,支持国产80后一把。
  ●很不错的一篇小说,不过成文是在2011年前后,我读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了,里面的很多段子颇有些怀旧的味道了,有一部分写实还是很不错的,推荐一读,不是喜剧。
  ●还不错,一天就看完了,还挺幽默,说到了中国社会的畸形状态。
  ●文字平实,但道理太浅,故事过于平淡。文思看山不喜平,何况小说?
  ●大一时看的,当时觉得这就是一部青年法官的妥协史,今天再看,却能理解了,永远不要指望体制之内的良知,变革的力量始终是来自体制外的
  ●决不妥协,非死即伤,玩不起躲出去
  ●很真实,虽然这本书是前几年出版的,虽然中国当前的法治环境在一点点进步,但是还是让我看了觉得背后凉飕飕的。不知道几年后我是不是也会变成只能向社会妥协的成熟的大人。
  《决不妥协》读后感(一):隔了一年重读感慨良多
  作者桂公梓本人就在法院工作,对法官的生活相当了解,就中国目前的法院的境况来说,法院很忙,法官很累,但是大家对法院和法官满意度却不怎么高,但是透过这部小说,可以看到居于审判席上的法官内心又有多少煎熬和波澜起伏呢?坦白说学法律在中国大陆并不是件性价比很高的教育投资,进入法院工作是不少法律学子的目标,但现实在他们踏入法院工作之后开始被无情的现实击破,理想总是和现实无情的对碰,有了理想却很难屈就自己去完全妥协于现实,于是就这么一直不停的抵抗下去-虽然位卑言轻的个体在看不见的和看见的手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只是这样的抵抗能坚持多久呢?小说中的悲欢离合,并无太多大起大落,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作者很真诚,如果不是对法官这个职业热爱地深,他是无法写出这部小说的,决不妥协是一种态度,在经历了那些风云洗礼后,始终能坚持初心,却看前路茫茫,不知心系何处。
  《决不妥协》读后感(二):有点假
  刷完了《决不妥协》,作者桂公梓,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司法界网红。
  《决不妥协》是一本描写青年法官桂公梓的工作、生活的小说。会想起看这本书,当然是因为前两天看了《人民警察》意犹未尽。但是比起《人民警察》,《决不妥协》这本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差了很多。语言的张力、情节的生动、人性的深刻,都远远不及《人民警察》。当然,好歹也算隔壁公司有了作品,公检法三家,公安和法院都有了作品,我们公司目前还没有描写检察官生活的小说,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
  虽然也是结合经历描述法官的工作、生活,但这本书给人的真实感不强。法官桂公梓所经手的孪生兄弟之一碎尸大案,是真实存在的案例改编。凶手杀了女学生,将其碎尸成一片一片的薄肉片,这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大案,破案经过也极为精彩。但在小说中,省去了精彩的破案,只是单纯借用了案例。这个案例知道的人很多,很大程度的损耗了故事的真实性。作为普通法官,极少能碰到这样的案子。其实写一个普通的杀人案,并不影响情节推进,反倒真实得多。
  同样的,桂公梓的好兄弟,警察张计在拆迁现场盛怒之下开枪打死人的情节,也是极端、稀有的事情,其实写成一个失手打伤,被关几年的场面,要更真实些。
  在作者写到面对进京上访群众,前去北京息访时,情节是几名法官和闹访群众起了冲突,群众打死两名法官,泼硫酸重伤一名法官。作为执法人员,这一段是看起来极其难受的一段。但真实性是绕不开的困扰,打死打伤法官的事情确实也有,同样的,并不常见。
  至于结局,曾经被桂公梓判过的黑社会老大越狱,后趁着桂公梓身边没人保护,捅了十一刀。这就不说了,因为桂公梓好端端的坐在南京市院办案,众所周知。
  这本小说有着非常好的题材,和不错的出发点,却因为刻意追求震撼的效果,而缺少了最为可贵的真实感,让人非常惋惜。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好的机缘和长期的混迹,一名普通法官的日常,实在是琐碎,繁杂,乏善可陈。
  本书中故事虽然都是借用的,但是作者表达的一些看法,却非常能引起共鸣,也许正是作者真实想法的传递。作为公务员,对于社会的误解,舆论的压力,非常无奈。而对于纠缠不休的利益驱动上访者,更是头疼。似乎社会上存在一种标签化公务员的倾向,即便是自己身边的亲友,也会觉得是不是会有灰色收入,是不是喝茶看报不做事,以及认为"你们拿的是纳税人的钱",而在网络上,公务员更是舆论欺凌的对象。其实,大部分公务员老老实实工作,拿的所谓的纳税人的钱,是政府开出的工资,毕竟政府也需要人来打工,以便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并不因为工资的最终来源追溯到纳税人的税款,公务员就失去了表达意见的自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确实存在一部分公务员冷漠低效,阻碍了群众的利益诉求,但我未曾见过其他任何行业像公务员这样被严重标签化,以致集体失言。似乎任何一个不慎,被曝光到网络上,无论孰是孰非,痛打公务员,总是网民所喜闻乐见的。这让本分踏实工作的那一部分公务员,感到对体制和社会的疲惫和绝望。
  《决不妥协》读后感(三):妥协 or 不妥协
  在图书馆瞎溜达时看到的这本书,出版时间略早,作者幽默的言语中也充斥着年代感。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以为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标准之一便是读时能不能引发读者思考,掩卷之后能不能引起读者反思。凌晨一点看完此书,感觉像是被人狠狠地戳了下脊背,有些瑟瑟发抖。突然想起老莎的一句话: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这本书对体制内生活的描述无疑给了正在备考公务员的我一个不小的打击。曾几何时,我也幻想过自己能像电视剧里的北上广职场精英,一身帅气的职业装,一双走路蹬蹬响的高跟鞋,走路带风地穿梭在高档写字楼间,与客户谈笑风生,直到自己亲身感受后,才知道生活和电视剧还是差很多。更多的人是一整天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日复一日做着无甚价值的工作,房租占据了工资的半壁江山,就像被大家调侃地:现在坐在写字楼里电脑前的白领阶层和上个世纪工厂里的纺织工人并无两样。实习时期的同事很困惑地跟我说:"我就搞不懂那些人了,拿着那么低的工资,交着那么高的房租,在北京入不敷出,图什么。"我当时笑笑没说话,心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理想吧。然而我向来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只顾随心所欲开心就好,同学说我是行动派,"想就去做,不行就撤"的那种。此后,基于和同事同样的疑惑或鄙夷,我也逃离了北上广并开始厌倦任何企业和职场。尽管知道自己的性格着实不适合公务员,但我仍然像千千万万考公人士一样不顾一切想挤进体制内,我就像个被分裂的矛盾体,一方面与立志北上广的同学一起憧憬未来甚至有些耻于暴露自己正在考公,一方面迫切地想躲进体制内的城堡,我以为体制内就是一座象牙塔。尽管从自己身边的公务员朋友和家人看来并不是这样,但我一定要这么自我麻痹,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全力以赴去应付那场不知所谓的考试,我承认,我的智商不高,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情。
  说到这可能有些扯远了,明明是一部关于法官的小说书评我发了半天的牢骚也没说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小说里让我震撼的除了围墙内外便是:民意。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如文中所见,中国的民意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惧怕,就像被暴民殴打却无力还手的公务员,被人扼住咽喉也只能麻木闭眼。有个刑警朋友跟我说:"有的老百姓真的很不讲道理,但是中国没有袭警这项罪名,反而你动手的话会饭碗不保。"我一直对警察、医生等行业表示敬畏和心疼,认为他们为社会付出了太多却收获得太少。在看到不明真相的网友对官员进行肆意谩骂后,我也反思过自己,好像也曾是众多愤青中的一员。人在群体意识面前会失去自我判断力,这话真不假,适时闭嘴,有时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书名明明是热血中二般的口号《绝不妥协》,却处处裹挟着妥协,就这么被生活拖着走,渐渐背离自己想去的道路。文中问道:"当所有官员领导都拿了红包的时候,你是选择拿还是不拿"的时候,我竟然也没有想出个答案。也许我将来也真真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希望届时习大大的反腐政策能做得到位点让尔等不敢妄动。
  看着这一百来人的书评,我甚至有些庆幸它的小众,毕竟话题敏感眼下又正处于风口浪尖,默默地在淘宝上订购一本寄回家,害怕有一天它也会成为禁书。
  《决不妥协》读后感(四):我们如何看待社会的不公正?
  桂公梓的《决不妥协》是一部以基层法官视角记述法院系统的社会小说。桂公梓其名不显,从网上只查到他是江苏省法院系统一名工作人员,另有短篇科幻小说《金陵十二区》获2015年雨果奖。
  《决不妥协》的故事从某重刑犯逃狱开始,中院审判员桂公梓经手判决该罪犯,好友广告公司老总朱舜尧将公司员工双儿派到桂公梓处负责保护。随着邢勇案的判决、北京截访的残酷、邢勇案疑点被压下、好友张计拆迁现场的执法事故等故事冲突的展开,主角因对法院工作理念的不认同逐渐陷入工作的困境。最终故事以越狱犯刺伤主角结束,庭长在看望受伤的桂公梓时宣布:他荣立法院二等功。
  《决不妥协》书中主角对于社会现实和体制工作有着自己的思路,想要改变又无能为力,稍做动作,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桂公梓随着故事展开的思考多集中在三个主题,我也尝试分析一二。
  一是,上访是否正义?
  书中桂公梓一面觉得上访者可怜又可悲,另一面又经历了法院同事被上访群众围攻致死。他的法院门口常年有上访的百姓。有的是法院的因政治任务强判的受害者,想要求得公正的审判,虽然对于这些法院有心无力。有的是不服判决想要争取更多利益的利己者,他们不管是否与法律相悖,只是因为利益未得到满足,而想要去闹一闹。
  上访者会觉得闹一闹就会有人管,政府为了维护稳定就会妥协。虽然法院系统并不认为自己是政府的一部分,其实法院系统作为司法机关确实独立于政府之外。现实中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获得法院的私下补偿。有一部分人被法院系统认为是职业上访者,法院执行教化功能时所讲的说服劝离对他们无效,法院最终要求他们至少不要再影响社会稳定。于是每年国家重大会议期间都会出现"上访"与"截访"的"猫鼠游戏"。
  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两败俱伤。无论上访者是否受到法律的支持,持续的、越级的上访已显然违法。并且,持续的投入属于"沉没成本"。俗话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如果将持续的上访换成持续的劳动,或许身心的收获会更大。
  二是,民意是否合理?
  互联网设备和技术让世界再无秘密可言,任何社会新闻都会第一时间传播开去。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各色社会事件。舆论所指一定正义吗?从目前的新闻看,舆论往往偏向于支持弱势一方。房子被强拆一定有官商勾结。高考被冒名顶替一定是教育局或招生办的腐败,一定是顶替者家中非富即官。舆论以无比强大的想象力判断事情的真假;比如于欢案,比如药家鑫案后的反思;就像文雨的小说《搜索》(拍成电影高圆圆饰演主角),就像《心理罪》中站在法律反面的"城市之光"。
  因此新闻媒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要为了政治任务去做过多的文过饰非,客观的报道能给予民众更多客观的信息来冲击盲目的言论。过度的引导反而是舆论乱象釜下的积薪,因为这使得民众对媒体更加的不信任。
  三是,体制如何适应?
  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总会抱怨。有人抱怨同事工作效率低,抱怨体制因循守旧。有人抱怨工作对象难搞,不理解工作人员的难做。为什么文件通知那么清楚,来访者还是要问?有人抱怨体制内只讲政治,不讲专业。
  这些抱怨的结果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一堆不切实际的建议,只能更显浅薄;有人不知不觉也和效率低的同事一样的去工作;有人整天和工作对象置气,不开心的做着;有人辞职离开,追寻更适合自己的空间。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不同,很难说谁对谁错。不过体制内的工作也只是个工作,不如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既然看不惯,那就坚持初心,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处理工作。改变小环境,至少让自己舒心。
  桂公梓的《决不妥协》一书,有故事,有情感,有冲突,有转折,充分反映了基层法院法官的所思所想和社会现状,可读。
网站目录投稿: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