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近尾声,各地上一学年的教师集中培训也将告一段落。但是,教师多是在行政压力的驱使下"一刀切"地"被培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应当跳出固有观念的"深井",放手把培训还给教师。 培训其实离教师很近。譬如,教师身边的手机就是全天候的培训工具,网络上丰富的名师教学实录、课堂视频等,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 地方培训主管部门首先要大开"脑洞",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再"按住牛头强饮水",过度地讲究形式,强求仪式感;如果强迫教师集中听讲,即使管住了他们的人,也管不住他们的心。 其次,要转变培训理念。教、研、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的自主培训。培训部门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倾听教师心声,重视培训课程的开发,不断提升资源内涵,鼓励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培训。 再次,要大幅提高教师自主培训的学分。学分是教师培训管理的抓手,虽然也给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赋予了学分,但占比很低,而学分的"大头"都给了培训部门组织的培训,为了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需要的学分,教师只能"被培训"。因此,培训部门应调转"船头",大幅提高教师自主培训的学分,并把学分放权给学校,为自主培训的教师赋予相应的学分,促进教师自主培训落地。 其实,在校本培训时,不少教师已经在协助其他教师上课、评课、改课,成了培训"土专家"。据此,培训部门可实施"教师免训资格认定制度",通过及时考核和认证,让这些"土专家"优先享受"免培训"待遇,不再受"一刀切"的培训束缚。如此,既能改变当下"一刀切"的培训窘境,又能扫清教师自主培训障碍;既尊重了教师素养的差异性,又促进了教师培训个性化,更能助推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此外,学校应引导教师把破除"题海战术"、提高课堂效率等作为自主培训"靶向",鼓励教师独立思考,敢于批判、质疑,坚持不懈地磨课、磨题,组织说课、上课、评课和命题竞赛等,乐于碰撞思想,积极分享智慧,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学校要给弱势教师搭建平台,在上课、评课、主持沙龙和论坛活动中倒逼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写,为教师自主培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