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大力推行一体化课改,中职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迫在眉睫。本文将分析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新模式,并对其组织保障、运行机制、功能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以推进中职院校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 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文)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积极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一、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更在于它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一体化课程开发需要将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连接起来,分别作为导向、平台、目标进行开发。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重视学生以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这样的课程模式,既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在此基础上强化技能,最终成为真正的企业刚需人。 二、一体化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 1.创建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学条件,而教学条件也是组织教学活動的重要保障。可以在学校建立模拟企业实态的一体化教室,并提早实施企业化的工作管理模式,创建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教学氛围。 2.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 一体化教师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要求,要接受专门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必须具有与专业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内容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和考评证书,利用暑期到企业实地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实施 1.进入市场和企业调研 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企业需求,利用智能化平台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是一些成熟职业院校的必然之举。借助信息化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应遵循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将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规范教学标准开发流程,制定规范化的专业教学标准,优化专业设计,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准供给。 2.相关工作站的创建 工作站作为一体化课程实施的重要实训基地,说白了就是教学场地。而教学场地是为教学实施服务的,所以建立一个工作站要考虑功能区域的设置、职业环境的氛围和教学内容的地位等。比如,相比普通的教学区域,在工作站中笔者会加入资料区,这里放置的一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工具书,可以满足学生自己查阅解决困难的需求。而我们传统模式的多媒体机房,只有教师上课的讲解区和学生练习的实训区,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启全新职教之路。校企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校与企业共同良性、友好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双赢。课程开发人员必须进入企业、深入岗位进行调研,同时请专家指导学习、担任校企合作教师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开发,让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企业发展,并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达到企业之需。当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全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出,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内容的设置等多方面。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能使教师深入了解企业作业的全过程,基本掌握企业操作技能,受到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并把握企业用人标准,并将这些合理地应用到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