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  汽修专业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作了重要的指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校企合作是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及"精品制造"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修专业是笔者学校的主干专业,最近几年该专业每年招生约250人,有单考单招高考班的、有"3+2"大专班的,也有三年制中专班的。作为学校规模最大的专业,它的办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所以最近几年学校非常重视专业的发展,利用政府项目基金及学校自筹基金,前后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师资培训、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训设施的改善等。这为校企合作制度的推行带来很大便利。一、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这样,对学校来说,拥有了一个稳定而方便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来说,能提前接触企业,在完全企业化的环境下实训,以达到毕业时"零距离"上岗;对企业来说,获得了现有的厂房、充足而经济的劳动力、优秀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权等。学校在与企业谈判时,充分利用了这些合作优势,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并建立长效的多赢机制。
  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诸暨市职教中心校企合作试点任务书》《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协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师傅与学生协议》。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双方协商,学校除提供1200平方米的实训工厂作为"引企入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还保留了大梁校正仪、烤房、四轮定位仪等部分维修设施,资产共计约32万元。由于企业需对外营业及对内培训,需对场地进行改造,通过现场踏勘,企业修建了客服接待室、员工休息室、经理室等办公场所,完成了屋顶亮化改造、大门围墙改造等硬件设施建设,共需投入25万元左右资金,完成了添置设备及实训基地的改造。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基础
  根据文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要求,从2015年6月开始,学校与"富润汽修"合作共同开展招生。当年9月,联合招生的"富润班"便正式开始上课,同时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协议》,明确三方的责、权、利。一年级企业文化进班级,通过企业专家的一系列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特点;二年级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特点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前两年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了根据自己特点来决定专业方向的能力了,让此时的学生来选择其专业方向,更具有科学性。
  2.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及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在原有冠名班的基础上,以引企入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一年级重点开设公共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辅以自由选修课程,同时以冠名班为平台,通过专业体验活动、企业文化进班级、聘请校外专家上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认知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以初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二年级重点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基于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三年级结合"订单培养"协议,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开展应岗实习,以企业承担专项培训为主,学校定期考核为补充。四、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完善合作制度建设。学校制订了以《诸暨市职教中心校企合作试点任务书》为核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生管理、带教师傅职责、家长职责、专业教师职责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化建设。2016年12月,由于笔者学校汽修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成绩显著,承办了"绍兴市校企合作现场交流会",得到了全市同行的一致肯定。
  1.招生及就业率明显提高
  2015年,学校汽修专业招生160人;2017年,招生240人,增长率为150%。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5%; 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2015年,升学率为94%;2017年升学率为100%。变化最大的是中级工达标率,由2015年的20%,上升到2017年的100%。
  2.专业建设再上新臺阶
  通过努力,学校建成省级实训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试点专业;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为汽修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保障。
  3.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汽修专业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80%提高到100%;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获奖实现新突破。其中,省级二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3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教师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9篇,正式出版教材2本(副主编);校本教材完成5本教材的编写;教科研成果方面,诸暨市市级课题立项3个,获诸暨市级一等奖3个,绍兴市市级3个,省级课题2个。五、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学生、家长普遍对校企合作制度认识不够
  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制度主要目的是解决师资不足及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通过更深层次的合作,深化课程改革。但对于企业而言,其最终目的无疑是赚取利润,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企业进校园后,除了场地、人力实惠等外,最大的优点恰恰是这种模式能够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是校企合作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但也是最不了解情况的一类人,会误认为是学校把学生提前送入企业,是学校在推卸责任,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不务正业"。
  2.前期实训的不足,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尽管生产性实训的对象为二年级学生,理应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尽如人意。学生到企业后,企业需要从头到尾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的解讲与示范,消耗了企业很多的精力,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究其原因,除学生个人因素外,另一个客观事实是实训软硬件不足,导致在一年级开设实训时间偏少。
  3.企业对承担教学任务的热情不高
  学生在实训初期,无任何维修技能可言,在实训过程中,企业还得指派有较高维修水平的师傅来指导学生,这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得承担学生在维修过程中各种潜在危险,况且企业花了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留下,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做法,企业打心里是不情愿的。要使合作可持续的发展,合作初期的制度建设及学生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就制度而言,主要是校企合作的协议,需尽量周到而详细,要从"多赢"的层面去考虑,一旦双方签约后,需作为法律文件而存在,是双方合作的基石;学生的组织管理,也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内容。
  4.企业带教师傅技术水平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汽修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要在这么些员工中,找出既有技术又会管理的人,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进入企业后,根据专业分工不同,要求有机修的师傅、钣金的师傅、油漆的师傅等,难度很大。企业派出的师傅,技术上不一定最好,个人素质也不一定适合于教学生。由于目前的绩效工资体制,学校不可能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支持校企合作制度的开支,这样学校给企业及带教师傅的补贴,根本不具有吸引力,学校对带教师傅所提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且能长期执行的不多。
  校企合作制度的尝试才刚开始,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大部分还停留在把学生送到企业,让企业负责管理的阶段。因此,如何才能让企业主动来与学校对接,让合作企业既有经济利益,又有社会荣誉,让带教师傅能心甘情愿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企业中能按一定的要求来进行学习,是职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史锋.高职院校集群化实训模式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 .
  [3]楊师缘. 建国以来我国学生制政策内容演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4).
  [4]李梦卿,王若言,罗莉.校企合作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
  [5]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网站目录投稿: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