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程队"旧址的外墙上挂着"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 太原城北一条小巷子里,两排破旧的砖瓦房,今年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个侵华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战俘集中营之一的"太原工程队",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亮相。作为国内仅存的日寇战俘集中营旧址,每一砖每一瓦都见证了日寇暴行,发出了12万被俘军民愤怒的吼声。 集中营称"工程队"掩人耳目 "太原工程队"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街道办事处新开巷社区新开南巷27号,占地300多亩。现在,这里是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公司的厂区。 走进厂房,听说记者要了解有关"太原工程队"的事,一位看门的老大爷指着厂区西北角的方向说:"一直朝前走,看到两排长条形的砖瓦房就到了。"顺着老人手指方向,穿过一排排已经停止生产的废弃厂房,两排破旧不堪的砖瓦平房出现,外墙上挂着"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工程队旧址"的牌子。 走在狭长、空旷、黑暗的库房里,几乎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历史痕迹。库房里堆放着很多杂物,因年久失修,整个库房里散发着一股霉味。几名熟悉情况的老员工指着木隔断上的红色数字编号说,这里就曾是关押战俘的牢房,地上搭建的地台就是被关押人员睡觉的地方,类似日式的榻榻米。 据了解,太原集中营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建立的,为掩人耳目,逃避战争罪行,日军对外称"太原工程队"。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战俘集中营之一。 7年关押12万战俘 "太原工程队"成立初期,主要收容山西忻口会战中被俘的中国军人。1940年后,规模扩大,主要收容山西境内的中国战俘和日本鬼子随意抓来的老百姓。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五卷第776页对这段历史有着详细记载:"日本侵占太原后,在小东门的东北城墙角处设立了一所集中营,名曰‘工程队’。工程队直属日本山西派遣军司令部,内设所长一人(松本大佐担任),尉级队长一人,翻译三人,其中日本籍、朝鲜籍、中国籍各一人,被俘人员常进常出。" 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文史顾问孙毅说,作为抗战期间华北五大日军集中营之一,"太原集中营"旧址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实物遗迹,同时也是唯一保留有牢房的日军集中营。从1938年6月"太原市集中营"建立,到1945年8月结束,在其存在的7年间,总共收容、关押过包括晋绥军、中央军、八路军、共产党干部及当地游击队、武工队的官兵共计12万人以上,是侵华日军关押战俘最多的集中营之一。 惨无人道迫害战俘 被送进"太原集中营"的战俘大部分以做工为主,除了干营内的杂活外,他们还被组成大大小小的施工队,在市区修马路、筑桥梁,或是到日军的仓库搬运装卸货物。 "日本人最怕俘虏生病,只要有人病了,一般会被送到专门的房间里,让病人躺到一尺多厚的石灰中消毒。消毒的结果,就是病人很快死去。"曾接受媒体采访的战俘幸存者王丕绪老人说,在集中营,他多次被派去抬这样死去的难友。除此以外,战俘每天吃的都是发霉的粮食,还是定额配送。吃饭时有人用一个破箱子把饭菜拖进牢房,没有碗筷的战俘一哄而上用手抢着吃,抓得多吃得多,抓得少只能挨饿。吃不上、喝不上的战俘生病的很多,得不到及时医治,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人去世。 王丕绪说,隔段时间日军就去集中营找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去抽血,他就是其中一人。被指定抽血的对象吃住会好一点,隔上几天抽一次血,做战备血和活人实验。在太原市档案局公布的一份日军侵占山西期间进行活体解剖实验的受害人名单中,详细记录了所有被实验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原送单位等,其中许多受害者都来自于这个集中营。 更加惨无人道的是,在《中国的奥斯威辛——日军"太原集中营"纪实》一书中写道,日军训练新兵时会拿活人"练胆",他们让战俘排成一队,让新兵上去拿刺刀往死里捅,从而锻炼新兵杀人的胆量。根据资料记载,最血腥的一次是在一天内日本兵两次刺杀了300多战俘。 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太原市政协委员递交一份《关于"太原工程队"遗址应定为永久保护遗产的建议》。当年10月,太原市文物局批准该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初,太原市文物局与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征求社会意见并邀请专家评审,对"太原市工程队"制定了详细的修缮保护方案。 就在8月6日记者采访的当天,修缮工作已经开始。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局长宋建伟说,这次修缮主要是对破损的屋顶、屋面、墙体进行修复、补充、加固,对排水系统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不久的将来,这座充满血与泪的集中营,将重新与世人见面,该旧址也将成为太原市又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