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李商隐一路跟失败搏斗谁知道成功是这个


  真和美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
  ——朱光潜
  //
  公元856年,憔悴疲惫的李商隐45岁,在中年危机的打击下,华发早生。
  他结束幕僚生涯,带着年幼的儿女回到长安。
  长安居,大不易。房价、物价、教育基金,都是无底的窟窿,吞噬人的希望和热情。
  第二年,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老父亲,打算带儿女返乡。
  孩子们却喜欢繁华的帝都,哭吵着要在长安过年。
  长安的年节,有美食珍玩,玩具杂耍,还有漫天的烟花,让孩子们雀跃,也让李商隐更加怀念妻子在世的美好。
  他暗暗问自己:"我的人生,真的如此失败吗?"
  858年,绚烂的上元夜灯会后,一家人启程回到郑州老家。
  年底,贫病交加的李商隐就离开了人世。
  儿子含泪收拾遗物,发现了父亲写的最后一首无题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1:
  无 可 倚 仗   晚唐元和六年(811年),李商隐出生在河南获嘉,父亲李嗣任获嘉县令。   李商隐族里这一支是李唐皇族的分支,向上追溯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家族,陇西李氏的后人。   大唐皇亲,名门之后,名头是很大的。   但唐代宗室实在太多了,作为远房中的远房,李商隐的家族早已衰落。男丁稀薄,遗传基因也不大好,家族中人很多都身体孱弱,英年早逝。   好在长子商隐和次子羲叟相继诞生,让父亲李嗣有了盼头。几年后,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李嗣弃官不做,携家带口到了浙江,开始了幕僚生涯。   秀美的浙江,雨是杏花雨,风是杨柳风。   作为整个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里的人文土壤厚度不用多说,江浙多才子佳人,正是文化滋养最好的证明。   就是在浙江的日子里,李商隐随父亲"五岁读经书,七年弄笔砚。"   这是李商隐难得的幸福时光,在父亲的启蒙下,他早早开始读书,也对自然的美与文字的美有了最初的认知。   可惜李商隐十岁不到,父亲死在了幕僚任上。   从此,家里的天塌了。"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家庭收入中断,只能从富庶的江南恓恓惶惶返回家乡。凭借着祖父生前在老家的一点遗荫,李商隐一家人在郑州荥阳落籍。   古代十岁左右是外出拜师读书的年纪,在现代也不过是个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童。李商隐却要以长子的身份,扛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替人抄写,甚至帮人舂米稗贩卖苦力,养活母亲和幼小的弟妹。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   命运的残酷,早早降临在一个孩子身上。   从李商隐出生开始,他先后经历了二姐的卧病和父亲的离世。两位至亲的死亡,带来的是无尽的悲伤和黑暗,也是李商隐生命里不断与最亲爱的人告别的开始。   感怀身世,愁眉难展,是他一生的诗歌底色。   02:
  隐 秘 的 恋 情   唐代君主多崇道教,士人学道,贵族女子乃至公主学道都很常见。   可能被时风裹挟,十七岁时,李商隐去了家附近的玉阳山。   "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   千株尽若此,路入琼瑶宫。   口咏《玄云歌》,手把金芙蓉。   深霭深霓袖,色映琅玕中。"   也许在幽深的山间,也许在肃穆的道观,李商隐偶遇了侍奉公主修行的女道宋华阳,美丽容颜的吸引和身份的阻隔,在少年心里掀起了滔天波澜。   很快,两人堕入情网。   带着禁忌的情感和当时道观的生活状态,李商隐写进了《碧城三首》中。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诗中各种不可言说,大致可以想象一下。   彻夜癫狂,终于东窗事发。恋情被迫中止,华阳被遣回京,李商隐也离开了玉阳山。   情感的挫折、心情的郁结,让李商隐爆发了一段创作小高潮。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诗《燕台四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交织回忆和想象,由寻觅怀思、企盼重会,到悲叹情缘已逝,最后心死如灰。   几年后,李商隐在洛阳遇到了一位柳枝姑娘,竟因《燕台诗》结了新缘。   他在《柳枝五首》中写了长达300余字的序,纪念这位姑娘。   柳枝是商人之女,纯真任性,十七岁未嫁,音乐素养极高。"吹叶嚼蕊,调丝撅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堂兄李让山是柳枝的邻居,他在春日跑到柳枝家的柳树下,把《燕台诗》朗诵了一遍。   柳枝出门来惊奇地问,"谁人竟有这样的才华?"   她手断长带,请李让山转交,并向李商隐发出邀约。   李商隐顾及身份差距,没有应约,而是去了长安。   后来,李让山告诉堂弟,柳枝姑娘被东面的诸侯抢走了。   再后来,李商隐拿出了《柳枝五首》,请李让山把诗抄到曾和柳枝相会的地方。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哪复更相思?   ——《柳枝五首》其一   诗写得简洁而美,"同时不同类"的感叹,却像是两段感情的共同阻碍。   如果说华阳的身份太高贵,柳枝的身份却是太低贱。李商隐在爽约柳枝之后,无疑是歉疚的,《柳枝五首》咏叹恋人的美好与脆弱,又怀想着失去她的痛苦与悲哀。   但是,李商隐辜负柳枝又几乎是必然。唐代士子重婚宦,娶到高门之女,仕途大有可为。李商隐对婚姻的期许也不能例外。   无论如何,两段感情都以永远的离别告终。   03:
  入 仕 之 路   十岁之后,除了养家糊口,少年李商隐一直拼命读书。   "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大概和高考命题作文用文言写成,还得了满分一个意思。   一个"出"字,自矜之情活灵活现。   年少自负的他打算到更大的天地去PK一下。   东都洛阳,文人云集、政要显赫,这是他进入的第一个大城市,也是唐代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   十九岁的李商隐经人引荐,遇到了生命中的大贵人,曾入阁为相的令狐楚。   令狐老先生六十多岁了,经历宦海风波,阅人无数,却对李商隐的诗文啧啧称奇,得知李的身世现状,不由起了爱才之心。   "你以后常来,和我的子侄一起切磋学习吧。"   令狐楚是骈文高手,曾临白刃而不乱,为节度使代写《遗表》而消弥一场兵变。连武将都叹服的文人,可见功底有多深厚。在他的指点下,李商隐的骈文突飞猛进。   令狐楚的提携,让李商隐接触到了极高水平的教育,他不但在令狐家读书,还留宿其中,几乎成了令狐家的一分子,和年纪相仿的二公子令狐绹,更结成了少年之交。   认识的当年,令狐楚就让他跟随自己调任,直接到节度使幕府做了个小官。   "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樽旁,一人衣白。"   李商隐以白衣入仕,获得官俸,还能学习官文写作,了解官场。   第二年,李商隐20岁,令狐楚就开始让他去科举历练。   可惜晚唐政治灰暗,科场腐败,李商隐屡试不第,郁闷可想而知。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初食笋呈座中》   这首在某处显贵宴席上有感而发的诗,借嫩笋自比,有"凌云"之志,却又有被摧残的愤懑之心。   直到六年后,已任朝中左拾遗的令狐绹借父亲的关系,跟主考官三次提及李商隐,他才终于得中进士。   但李商隐不知道的是,命运给予的所有东西,背后都是有代价的。   和令狐家的密切来往,让李商隐的后半生风波不断。   04:
  无 意 的 背 叛   考上进士,白衣换上青衣,又通过了吏部考试。夙愿得偿的李商隐回家探望母亲。   刚过完中秋,令狐楚的信到了,老人重病,希望视为子侄的李商隐赶去相见。   令狐楚此时已卧床不起。临终前,他将写《遗表》的事交给了李商隐,这份封疆大吏向皇帝提交的最后工作报告,老人没有交给儿子,也没有托付幕府中的任何人,而是等着李商隐来执笔。   连去世后的墓志,也是李商隐写就。   "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李商隐后来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   正是令狐楚这份极大的偏爱,让令狐绹加倍难以原谅后来李商隐的"背叛"。   那是送令狐楚灵柩回长安第二年的事了。   与李商隐同年中进士的好友韩瞻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结亲,贺宴上,韩瞻对李商隐透露了岳父对他的兴趣。   几经牵线,李商隐入了王茂元的幕府,成了王的掌书记。   王茂元是个武人,为人豪爽开通。据说爱读李商隐诗的小女儿隔帘偷看李商隐,倾倒于李的谈吐和风华,于是王茂元决定将小女儿嫁给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武人的风格是雷厉风行,在王茂元的积极操持下,李商隐和王氏很快成亲,甚至李商隐母亲那边也只是修书一封,更别提通知令狐绹了。   婚后二人谈诗论文,感情日深,相见恨晚。   等李商隐与节度使王茂元结亲的消息传到长安,令狐绹才得知好友已"另抱大腿,改换门庭"。   令狐家的门生和爱徒,在恩人死后几个月就拜倒在别人门下,众口烁金,令狐绹的气愤和颜面尽失可想而知。   凭心而论,这事李商隐实在是考虑不周,不通俗务。   再好的朋友,也要经常通报近况,剖析真心。何况,二人都身在官场。   朝中牛、李两党之争已经趋于表面化,互相倾轧,虽然王茂元对两党都礼数周到,但争权夺利的站队,往往非此即彼,令狐绹是牛党的中坚分子,而王茂元则被划分在李党之列。   05:
  痛 苦 的 升 华   婚后第二年,李商隐回到长安,准备又一轮的考试和任职。   此后几年,他一直忙于在长安郊区的樊南建起真正的家,妻子要从泾州(甘肃)来,母亲要从济源(河南)来,他在三地奔波,把分散的家人聚拢。   这时,他给自己起了新号:樊南生。   年近而立,文名远播,新婚燕尔,他对人生充满了热望,却没想到,遭遇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樊南穷冻"生活。   母亲年岁已高,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就生病了,大半年后,没有来得及享福的母亲离开人世。   这是又一次离别。   此后几年,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奔波在上至曾祖母,下至早夭的小侄女,涉及四代人的迁葬之事中,花费了大量精力、财力。   守孝三年期满再回秘书省,李商隐才发现自己已置身党争的漩涡。牛党不屑之,李党不信之,李商隐百口莫辩,只能将郁结化成诗行。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无题诗。   长期以幕僚身份代人写文,文字并不是自己的,只有诗歌,才是真正自己的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一首诗的题目,在于凝练地记录客观事实与主体诉求,也就是文以载道。   李商隐连题目都放弃了,"价值诉求"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他的诗,在历代都被称为"艳情诗"。这种带贬义的归类,正说明了李商隐回归到了内心深处。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无题,意味着极大的自由,也让李商隐的诗真正自成一派,达到了新的高度。   李商隐本来就受李贺影响,想象瑰丽,意象丰富。无题诗中,这一特点更加突出。现实的困顿,也让李商隐更愿意在幻想的场景中,实现不能企及的梦。   无题种种,像是站在第三视角的虚空,目睹各种环境和动态,却又有身在其中的感叹与抒情。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   李商隐在无意当中,磨砺了自己的一颗心,将诗的意象美和朦胧美升华到了独绝千古的地步。   06:
  诗言心声   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为了生计,仕途无法寸进的李商隐,只能不断接受幕僚工作,在各地之间来回奔波。   心中不是不郁结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由蝉及己,"因情造文",李商隐笔下的蝉就是自己的影子。历代咏物诗中,这首诗被公认为追魂清绝,上乘之作。   这首窘迫无援之《蝉》,与虞世南的清雅华贵之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绝望呐喊之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起,被并称为唐代咏蝉三绝。   餐风饮露难饱腹,四海奔波无倚仗。李商隐空有满怀才华与抱负,却像这鸣蝉一样,只能哀鸣到老。   好在还有家人的慰藉。   妻子王氏本是锦衣玉食之女,"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她的美好不仅在于容貌和体态,还在于嫁给李商隐后,遍体绮罗换成荆钗布裙,贫病缠身仍安守家园,独自养育两女一儿,不改对他的爱慕之心。   对妻子的付出,李商隐又爱又怜,两地分隔的日子里,他写了大量书信和诗词寄给妻子。   最著名的无疑是《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未有期"的失望和"涨秋池"的惆怅,被"共剪西窗烛"的幸福向往转折,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刻。   可惜的是,这一刻永远不会来了。   大中五年(851年春天),李商隐接到妻子病重的消息,风尘仆仆从汴州回到长安,迎接他的却是妻子的死讯。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西亭》   至爱之人的一再离世,彻底掏空了李商隐的心。此后,他的生活热情大减,身体也急剧变差,常在各种场合想起妻子,写了大量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在最后一任幕僚任上,他婉拒了长官将美貌歌姬送他作续弦的好意,将所有的心思和寄托,都转向了佛教的修行当中,直到生命的尽头。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北青萝》   //   李商隐的人生真的失败吗?   或者说,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后人崔珏曾写悼诗怀念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如果说他的襟抱是仕途扬名,青云直上,那确实是一生未曾开。   可是,千年以后,谁还记得权倾一时的牛党、李党?   只有李商隐的诗,将唐诗之美推向后人不可企及的巅峰,北宋初期西昆体朦胧诗奉其为诗祖,声势浩荡四十年。   他开诗界之新天,写出了每个人生命中最深的底色,和不足与外人道出的幽微情感。这情感曾经被忽略,无视,却在他的诗里放出了光华。   他潦倒了一生,诗却超脱了命运。   被无数人吟哦、怀想的作品,才是他真正存在过这个世界的证明。
网站目录投稿: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