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中职院校的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他们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铭刻于心,融入于灵魂。为了使"工匠精神"的教育不止于形式,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笔者进行了深入探索,把工匠精神融入于技能大赛中,不断更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使技能大赛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 技能大赛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化群体性参与的活动。各种技能的比拼,一方面是人们对自身技能不断提高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如何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和名次是众多参赛者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其实,技能大赛中的比拼不仅仅是技能的较量,还包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角逐。因此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大赛进行融合,是一种较为崭新、较为客观的策略,应该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以及技能大赛的实际特点。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者。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指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执著坚持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增长,弘扬和继承工匠精神成为当今教育的首要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精神气质的内在要求,其构成要素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的自然性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来看,"高素质"可以理解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合法的社会行为、良好的职业素养等,也就是经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后,自然生成的内在能力。这与工匠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在动力源泉上是一致的。"技术技能"即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人在科学技术探索、发现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这与工匠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是统一的。因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求、是国家的号召,更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都有表现,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 工匠精神对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想具有一身技能、一番事业和光明前途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具有浓厚行业背景的中职教育来说也非常重要,在中职教育渴望形成自身文化特色的时期,学习并传承工匠精神的意义非凡,比如根植于石化企业的铁人精神和各个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都是工匠精神的发展、继承和传播。二、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的方面来讲,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展示了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更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还能展示中职院校师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时职业技能大赛也促进了教学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风的形成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延伸和发展。 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成绩比较差,这是社会普遍的共识。但中职学生具有技能专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勤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如何培养中职院校的学生成为社会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学校、家长都在积极思考和正在面对的当务之急的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和输送技能型人才重要的途径之一。 技能大赛表面上是在"赛学生",实质上也是在"赛教师""赛学校""赛企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参赛的成绩,更是体现学校办学模式和社会企业的接轨。中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如何把知识快速有效的传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当代技能型人才。 1.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所有项目的比赛内容,都不是某一门课或某一位教师可以单独承担的,技能大赛的项目一般是按照某一个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设置的。例如工业产品设计项目的整个赛项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识图、三维机械设计、产品设计、三维模型制作等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对应的相关课程应该分学科进行讲授,让学生对于有关的工业产品设计知识由浅入深地逐渐掌握。这样学生一方面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另一方面学生在大赛过程中可以全面運用这些知识,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和实现理实一体化。 为了技能竞赛持续有效地进行,笔者学校根据国家技能竞赛的要求及条件,合理地制订了课程的培训计划。举行了多层次选拔,包括每年的技能节、每月的技能评比、每周的技能测试。另外,学校每年都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技能比赛。这些比赛都具有代表性,根据每年的比赛要求,学校及时调整培训课程,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和国家政策方针制定出合理方案,把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大赛就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2.技能大赛促进了办学模式改革 技能大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和企业相结合,让学校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带动学校办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社会。通过比赛回归学习,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办学模式的改革。 3.技能大赛促进教学交流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促进学校间的教学交流,学习各学校的专长,为本校提供了改进的平台,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技能大赛,教师高度重视技能比赛的培训与参赛过程,不断自我学习。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系统,且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尤其对新进的年轻专业教师,要求必须参加技能竞赛,这样能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环境,提升专业技能。 4.技能大赛促进学风建设 当前,人们对中职教育普遍存在偏见,然而很多学生进入中职院校后,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认同,技能大赛刚好为中职学生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使学生重塑信心、重拾自信,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新风尚,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良好氛围。 中职学校开展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技能竞赛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参赛,学生练就了技能、培养了意志、坚定了信心;教师也在比赛的交流中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不足、明确了方向。一份努力一分收获,一分坚持一分成绩,点点滴滴的成绩都离不开师生辛勤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三、工匠精神与技能大赛融合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这既包括技能,又包括心理、身心及态度等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体现可以通过工匠精神与技能大赛融合来实现。这一能力的实现,需要通过举办单位和参加单位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职院校应该培养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技能水平。技能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炼,是对学生耐心的考验。这种积累靠的是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是费尽心思的寻找捷径。这种精神需要平静的心理与不追求片面利益的心态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踏实的行动,即认真刻苦锻炼的精神。例如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始参加市里组织的技能比赛。从最初一个专业参加,到现在几乎每个专业都参加,从一开始三五个人参加,到现在约三百人参加,从原来没有名次到现在每项比赛都是冠军。大家的努力是看得见的,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都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新的认识。 第二,中职院校参赛者要规范自己在比赛中的心态和价值观,认识比赛的真正精髓不是成绩、不是荣誉和名次,而是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传世的作品,做出来的作品或者加工出的工件能够投入使用且能创造社会价值,且使用的时间较长。要达到这种要求,参赛者不但要融入自己特有的思想,还要能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如果拥有这样的心态自然就能够使工匠精神在技能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也能使中职参赛者摆脱只要名次和荣誉的状态,在竞赛中也能展示出参赛者的良好的道德素养。 第三,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不是简单水平的测试,也不是较量高低的平台,而是 "工匠精神"传承和延伸方式。大赛的组织单位不要大力宣扬比赛的重要性和勝利后的荣耀,而是要在比赛中展现出更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场景,使参赛者感觉更像一种盛会,一场彼此欣赏、认可的交流会,确实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另外,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大赛不是评选出多少名高手,而是创造出多少优秀作品。技能大赛中展示的不应该是激烈的角逐,而是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展示出一项项精湛的技能。真正能够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大赛融合且在技能中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参赛者和组织者在思维上进行转变,真正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追求精益求精,注重信仰与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于精益求精,在枯燥无味的技能学习中要守得住寂寞,不片面追求名次、荣誉和物质利益,而是依据工匠精神,锻炼自己的技能,塑造自己的身心,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通过技能大赛,更好地将技能与工匠精神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