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之于心 见之于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还有一些忐忑不安,因为在工作中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与在座的各位和此刻正在奋斗的同志们相比,我所做的一切还都远远不够。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成长、工作经历及今后工作思路,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人成长 2002年来到天津港工作,在散货物流公司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的新起点,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17载春秋。我来到散货物流公司,服从公司安排,在公司一线部门实习,我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散货物流公司第一批理货员,先后担任现场调度员、计划员、衡重站站长等基层岗位。2009年在办公室负责物资管理,2010年开始参与二级公司功能拓展业务,自2012年开始逐步负责公司业务管理。工作期间,积极参加集团级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及领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二、公司变迁 散货物流公司作为散货物流中心开发建设运营主体成立于2001年,由天津港集团等七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散货物流从无到有,从一边建设一边经营得到全面开展经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干散货集散中心,如今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三、开展工作 时间仿佛回到了17年前,当时散货物流中心还处在滨海新区边缘地带,连接办公区域和生产区域主要的交通干道只有一条人车罕至的海防路。道路东侧是一望无际的海岸线,偶尔还能见到人们赶海拾贝的身影;道路西侧则是绵延远方的盐田,其中还错落地伫立着一个个高大的盐垛,而物流中心生产区域还是一片荒芜。那时的我刚满20岁,对工作、未来充满了茫然与期待,每当我穿行在办公区与生产区之间的海防路上,听着大海的潮起潮落,看着大大小小的盐垛,我也曾有过迷惘。但是自我成为散货物流公司其中一员的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轨迹便与散货物流公司的发展历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2年我在现场实习调度员做起,逐步开始负责公司生产区域作业管理,负责生产计划安排、火车摆拉车、货物出入库管理等基础工作。还记得在一个个深夜里,在漆黑的夜幕中,那间明亮的调度室,以及坐在办公桌前一边数着火车运单,一边调人来车往,度春夏秋冬的忙碌身影;在火运卸车场,近千人不分昼夜、不分寒暑、挥汗如雨、响声震天的进行人力卸车的震撼场面。 随后我有幸成为公司第一批现场理货员,担任理货员班组长岗位,依据公司、部门有关规章制度,负责仓库进出库工作。同时负责对货场货物做到帐、图、卡一致,建立货物统计台账。在空旷的场地上用脚步丈量距离,摆放场地标牌时的彷徨与期待;在非典特殊时期,看着警车与救护车鸣着警报穿行于区域内检查疑似感染病例时的忐忑与不安。 2004年我来到调度岗位上,在火车接卸工作中,不断完善了计划到达的准确性,建立与铁路部门的定期联系,及时掌握火车到达情况,提高摆、拉车作业效率,做到卸车和倒运的紧密衔接。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从摆车至倒运入库全过程的作业流程指挥生产,提高下线作业效率。与此同时,与地铁方面加强联系合作,忙时保证取送车双机头作业,通过这些措施使火车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公司进行"机械化"改造,实现人机分离作业,用抓煤机代替人力卸车,确保区域全天候不间歇作业,并于2008年2月13号创出日装卸34列、其中卸车32列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5年我担任计划员,负责散货物流公司长廊发运工作,散货物流中心皮带长廊系统长约1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先进的长廊胶带机系统,由煤炭长廊和焦炭长廊工艺系统组成,设计年可输送煤炭2500万吨、焦炭1000万吨,实现了输送过程的全封闭、无污染。 物流中心至南疆港煤炭长廊胶带机输送工艺系统从堆场终端转运站引出,以3000m的转弯半径穿越商贸区,跨大沽排污河,然后平行于南疆大桥150m跨过海河口进入南疆港区域,再以3000m半径平面转弯后,基本上平行南港路和南疆铁路沿简易防浪堤至前沿码头转运站。 煤炭长廊工艺系统,设计输送效率为 6000吨/小时,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煤炭工艺长廊已向煤码头输送煤炭5487万吨。焦炭长廊工艺系统,设计输送效率为 1800吨/小时,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焦炭长廊已向焦炭码头输送煤炭、焦炭787万吨。长廊系统于2004年正式投入运行,运行期间,累计向煤码头输送煤炭5487万吨;向焦炭码头输送煤炭、焦炭787万吨。 长廊运行之初,并不被客户所认同,主要有已下原因: 1、存在亏吨顾虑 煤炭长廊在运行中有客户反映亏吨问题,亏吨有如下原因:一是天气因素,早期长廊因为未加罩,在雨天运行时,煤中含水大,形成粥状,造成流失导致亏吨;二是煤种因素,如洗精煤含水高,粘度大,挂在皮带或漏斗壁上,甚至形成漏斗堵塞,货物外溢,导致亏吨;三是在长廊备货时,少量的煤挂在倒运的车厢内,致使重车过衡时出现重复计重,造成假亏吨。即装船吨数亏,而货物在货主的堆场内;四是两次倒运是物流公司备货区和码头堆场都产生地角。 2、运行故障影响船期 长廊运行之初,人员对设备设施操作不熟练,检修周期较长,长廊无法保证全天候运行,不能满足客户发运需求,进而影响船期。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客户角度出发,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加强对外宣传 随着我们对长廊整套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长廊作业质量大幅提高,不正常亏吨现象极少发生,长廊工艺已经可以完全保证运输质量。为打消货主的顾虑,我们邀请客户实地考察长廊,安排专人讲解长廊运行工艺,现场答复客户提出问题,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2、提高服务质量 除加强对外宣传外,我们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通过船前会计划的制订、作业过程中的组织、后期的货底回退及单据的快速流转。同时,作业完毕进行单船分析,不断改进操作工艺。 3、确保数字交接 货主最关心的还是装船的数字交接,针对这种情况逐步建立了一套与码头公司数据共享的档案,积累了大量资料,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迅速解决,基本上保证了作业的数字交接问题。 2005年随着我们对长廊整套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管理,长廊作业质量大幅提高,积极的通过各种渠道与客户互相沟通、交换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加深长廊在客户心中的印象、打消货主的顾虑,最终广大客户的信任,使长廊运输量由去年的870万吨提高到今年的1500万吨以上,创造长廊发运记录。 在基层的多年历练为我走向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的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为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我深深的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09我担任公司衡重站站长,散货物流公司衡重站共15座磅房,17台称体,负责公司作业过磅服务。 最初接管衡重站时,衡重站共有劳务员工125人,且绝大部分为三班人员,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年龄跨度较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磅房过衡效率不高、部分司衡员工作责任心有所欠缺,从而出现过衡车辆积压、过衡速度缓慢的情况。 2、磅房数据不准,有误差。 3、劳务员工工资水平不高,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我负责衡重站管理期间,立足本岗,从自身查找原因。针对上述情况,我因地制宜,采取已下措施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 1、每天对磅体进行检查及清理 确保磅房数据准确,每日坚持对称体进行两次数值检验,认真做好有关数据记录,确保设备的精确。 2、施行司衡员轮磅制度 为使每位司衡员全面发展,熟悉各种业务流程,衡重站制定了司衡员定期轮岗制度。通过对司衡员定期进行轮换,使每位员工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磅房的业务,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3、规范现场磅房作业流程 通过前期对司衡岗位操作流程进行的汇总整理工作,衡重站于5月份编制了《衡重业务操作标准及流程》,并下发到各磅房组织司衡员进行学习。 4、安装过衡辅助系统 司衡员一般对于过磅车辆通过观察车辆牌照、司机报号和核查原始票据信息来操作过衡,这样导致过衡效率不高、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给一些车辆套牌、造假等不法行为造成可乘之机。在安装过衡辅助系统后,司衡员可以通过室内监控显示器、系统自动生成的牌照号以及原始票据综合对比,避免了牌照录入错误的情况,准确率大幅较高。 2014年我担任业务部经理,公司生成经营良好,当年入库量超过4500万吨,面对长途车辆集中到达,区域组织生产信息滞后,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散货物流公司积极响应客户诉求,积极推动"一卡通"智能化平台建设。 通过RFID射频卡等高新技术与设备,逐步实现散货物流生产作业的智能化管理,以物流智能服务平台为媒介和统一出、入口,通过互联网将外围基地、政府、货主、运输单位、银行等相关行业与部门联系起来,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积累与沉淀货主、货物、车辆、物流等重要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筛选与再加工,逐步实现买卖信息发布、货物交易、全程物流与物流金融,最终建成一个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最终于2015年1月1日起,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智能服务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后,通过提高货物的周转速度、减少差错率以及节约人工成本来反映其经济效益。 1、打造传统业务升级版,提供更高水平科技服务 通过智能服务信息平台的开发,梳理原有业务流程,串联各生产作业环节,使各作业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实现客户远程计划申报、结单、对账及衡重查询等功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客户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全部业务办理,节省客户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 2、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系统运行后公司生产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取得质的飞跃,在无人疏导情况下,车辆衡重效率由之前的60-70辆/小时,提高到目前的90-100辆/小时。同时,大幅降低区域交通通行压力,由以往1200-1400未回皮车辆即可造成区域拥堵,变成目前突破2000辆未回皮车辆区域交通依然良好的极大改变。随着作业效率的大幅提高,磅房操作员、衡重秩序维持人员、交通秩序维持人员等需求大幅减少,节省了人员成本。 3、时时掌控生产作业信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准备 系统的设计满足作业信息的提前掌握与收集需求,准确的统计公司区域内汽运车辆的到达及滞留情况,便于合理调配磅房资源,实现调度指挥中心对现场各种作业车辆运行动态的全面、有效掌控。同时针对大规模出入库作业情况,关联中心能提前掌握作业信息,为大规模突发性业务量的增加,争取了宝贵时间,能提前做好相关作业准备。 2014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出,国家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力度也将不断加大,作为散货物流中心的经营实体,公司担负着艰巨的环境治理任务。同时,依据政府中部新城建设规划方案要求,散货物流中心将实施搬迁。面对环境保护与搬迁转型双重压力,公司需要另谋出路,积极探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新出路。 面对挑战与机遇,散货物流公司不断进行新业务的探索与尝试,大力推进"散改集"全程物流业务。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整合公司区域及周边货场煤炭装箱资源,将散货物流公司装箱业务升级为集代理、装箱、运输、金融为一体的煤炭装箱全程物流业务体系,为打造天津港煤炭集装箱中转集散基地,探索新的出路。主要采取已下措施: 1、组织实施公司集装箱货源市场开发工作,走访调研上下游市场,维系好公司与装箱客户的良好关系,利用公司优势资源大力开发新客户。 2、代表公司与集装箱客户进行业务洽谈,跟踪装箱客户业务经营情况,结合市场走向和客户需求拟定优惠政策。 3、对公司集装箱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搭建与客户沟通桥梁,协调解决好客户在业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4、定期召开集装箱业务工作会议,分析货源形势,交流信息、提出招揽货源措施、协调货源组织工作,保证公司集装箱业务有序进行。 2014年公司集装箱业务同比增涨166%;同时全程代理业务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已与中海、安通等航运公司展开合作,取得一级代理资质;此外,大力开展PVC等低污染货类的装箱业务,并取得相应资质,并具备件杂货装箱业务作业条件。 2015年,公司正式启动了自贸区范围货场搬迁工作,根据形势变化,公司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一职。为保证搬迁进度,公司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搬迁方案,明确步骤措施;安排专人对驻区单位走访,宣传搬迁政策,了解客户诉求,掌握货源流向;在与驻区单位反复沟通停库问题的同时,设立搬迁货场台账,掌握货场库存情况,保证货物按期出库;在不影响搬迁整体进度的前提下,尽量稳定传统货源,并与搬迁区域内客户保持沟通,引导自贸区货源向南部防风网区域转移。2015年7月份公司获得集装箱场站建设批复,我们配合集装箱小组积极尝试开展火运集装箱业务,并在当年开辟了4条集装箱铁路运输线,新开发矿石装箱客户1家,火运集装箱客户3家,累计完成煤炭集装箱铁路运输1936箱5.67万吨,煤炭装箱出库5.65万箱154.68万吨,空箱发运11列1100箱,矿石装箱10列1010箱2.76万吨。 2016年我深入推动搬迁工作,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保证搬迁工作进度的前提下,提前90天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全年实现入库4930万吨。根据公司搬迁领导小组要求,作为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定期组织召开搬迁工作会议,对焦炭搬迁工作的实施步骤、时间节点进行规划部署,同时与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方案,为搬迁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公司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南港项目小组的部署,我部积极开展周边港口码头及货源腹地的实地走访调研,并结合散货物流中心货源情况、客户经营需求拟定《南港项目建设及经营管理思路》;加大市场开发工作力度。积极组织相关单位按照客户经理负责制要求,定期召开货源例会,认真落实公司各项市场开发工作全年引进客户190家,增加货物入库量600余万吨,为顺利完成公司任务指标提供了保障。 2017年是散货物流公司搬迁转型关键之年,本人在党组织和公司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圆满完成散货物流中心整体搬迁,并全力做好货源转移后的场地使用衔接。自2017年4月12日至18日,完成政策宣传,客户通知全部到位,2017年4月19日起,散货物流中心实施"只出不进",停止接收公路运输煤炭,日均组织出清车辆600余辆,高峰时达800余辆。本人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在清运过程中积极解决运力不足、实地走访调研、摸查重点客户、协调承接货场、确保船舶动态、规避潜在风险,截至2017年9月30日24时,散货物流中心煤炭整体清空工作基本完成。主动融入市场,积极走访pvc、尿素、集装箱、硫酸铵、硅酸钠等清洁货类市场。同时对区域铁路专用线及堆场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力做好货源转移后的场地使用衔接,提前谋划业务发展。积极走访客户,开展市场调研,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实现货源引进。经过不断努力,2017年共计新引进客户6家,累计新增货源在13.5万吨以上,实现业务良好发展。 2018年是散货物流公司转型发展、机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同年2月份彻底完成煤炭货物的完全清空,不断优化人员组织架构,在天津港率先启动"全员下岗,全员竞聘",进一步助推企业从传统行业向资产运管与营销型企业的跨越转变。我服务于公司生产经营大局,按照板块功能划分,由业务部调任到资产营销部担任经理。围绕与煤码头签订的《铁路装卸线租赁协议书》,与现有客户解除合同,并协助客户与煤码头进行对接。根据时间节点,做好作业数据、现场业务作业环节交接,并于5月31日13时将专用线调度权正式移交;将商品车存储项目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围绕业务开展相关资质、项目规划用地、合作及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同时,研究转让堆场按照区域业务布局,自主开发商品车等产业项目,初步编制汽车仓储物流业务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筹备成立业务营销专项工作小组,作为办公室主任,累计联系客户200余家,梳理开发线索50余条;对接公司各系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在网络平台发布招商信息,浏览量破6.5万;制定推介措施,在港湾报、集团微信公众号推送,实现了集团级营销推广目标。 四、心得体会 在工作期间,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11年3月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多年的悉心培养下,使我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管理水平、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说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有心才有新。面对本职工作,要对工作有热心,对人民有诚心,对事业有忠心。只有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动脑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新的工作经验教训,才能使工作开拓创新。 二是要政治清醒。在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深入改进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对纪律规矩心存敬畏,不逾越纪律规矩的红线。党员干部要严守纪律规矩,坚决做到有权不"任性",保持政治头脑清醒。 三是要清正清廉。古人说:"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势能使人倚。"只要我们舍弃对财色名势的追求,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才能够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战得胜。 五、今后工作思路 伴随汽运煤停运与煤炭货源的整体搬迁,散货物流公司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原有煤炭装卸及仓储业务停止后,公司面临着从港口业务生产型企业向资产运管与营销型企业的转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努力突破发展桎梏、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加快推进散货物流公司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筹划公司产业方向: 一是研究开展钢材、建材相关业务。加强与集团公司主管部室、兄弟单位及内陆钢厂多方联系,发挥我司货场资源充足优势,广泛开展仓储、装卸、分拨等业务。 二是研究开展滚装汽车集疏运。随着"公转铁"的持续推进,积极走访客户,拓展业务经营新思路,引进货源品质创质量。充分利用散货物流公司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显著的货场资源规模优势,将商品车存储作为引进货源的一个新的突破方向,打造滚装汽车集疏运新标杆。 三是火运集装箱场站。稳定现有业务做好货源开发,紧密围绕"公转铁","散改集" ,围绕集装箱场站,对接北疆、南疆、临港港区,做好码头运力的补充,服务全港火运集装箱业务,形成南疆港区接卸敞车、散货物流接卸火运煤炭集装箱的错位发展局面,带动天津港集装箱货源的增加。 四是加大开发白货货源。稳定现有货源,借助黄万线引入新货源。积极开拓国铁线路运输货源,以满足更多客户业务需要,实现尿素、PVC业务全面辐射覆盖,盘活资产带动企业发展。 五是研究开展功能性业务。密切联系相关行业协会、交易市场,借助对方业务资质及资金优势,研究新货类新项目的开发工作(全程物流、代理),对产业供应链进行细致研究,研究开展大宗散货交割库等业务。 六是发挥优势资源促成项目合作。依托散货物流公司区位优势,借助货场及道线资源,科学规划仓储布局,满足不同客户的仓储需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与客户开展深入业务合作,以土地资源作为合作资本,达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同时对公司自营货场采取土地外租和定向使用等方式,将货场出租或定向给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客户使用,实现市场培育和货源聚集。 回顾多年的成长、工作经历,我收获的是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想、务实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考察天津港,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留下了"把天津港建设好"的殷殷嘱托,为港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天津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标志着集团公司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推动散货物流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必须切实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一流工作作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要积极践行"工匠精神",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以更高标准和要求审视自己,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各项任务,营造精进拼搏的敬业风气。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积极把担当意识和奋斗精神融入岗位、融入日常、融入人生,提高工作执行力,找准工作着力点,出实招、下实力、办实事、求实效,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勇做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主攻手"和"排头兵",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一刻不停的提升本领,在实践中持续补足能力上的短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