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大环境下,为提高高职及技工院校的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于2013年12月23日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鲁人社发〔2013〕47号)。该文件中,山东省政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高职教育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和高职院校进行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使试点专业的双方毕业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预备技师证书。 然而,随着《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厅函〔2017〕68号)及《关于印发2017年度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人社厅函〔2017〕306号)文件的印发,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部分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为此,"双证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激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乐学、好学、会学",并具备新职业要求下的自身职业素养定位,笔者学校对机械加工专业"双证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制定。通过分析、分类—实施—反馈—修订—继续实施—总结反思—再次归纳等反复实践过程,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及借鉴意义。 二、高职与技工院校"双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两种办学模式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导致培养模式倾向也不同。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倾向于学历教育,某些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门槛,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两"难":就业难和难就业。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双"高",即高职院校在培养中对自身过分的"高"定位或"高"就业。 "高"定位指高职自身发展以及在招生与就业过程中做大自身的名片,过度提高自身站位,追求高学历,从而将培养目标定得过于"高大上",导致学生与家长就业过程中过高的职业期望值与学生自身技能水平造成错位。 "高"就业的定位就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第二种极端,即重单一技能的培养(例如定向班)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架构,进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技工院校的办学模式倾向于技能培训与社会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存在两难,招生"难"和认可"难"。 "招生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招生无法像职教部门那样直接从初中、高中进行正规的统一网上报名,而且由于家长及学生对学历的过热追求,导致实际招生人数往往会低于计划招生人数;二是招生生源质量持续下降,随着高职及高考的不断普及与扩招,高职与技校的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因此技工院校只能不断降低录取标准。 认可"难"是指企业难认可技工院校对学生的技能教育,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后,由于学历的缺失往往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甚至会影响职称的评定。 三、确定高职与技工院校"双证培养"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此,我们针对"就业难""难就业""招生难"和"发展难"等现状,探究社会"技工荒"的矛盾所在,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国家及省市政策的解读,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现状,初步按以下步骤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整体研究思路 课题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设定出发,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識的接受能力,加大对知识点及知识树的梳理过程,借助学院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理实一体化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努力达到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平衡。 2.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会论证、社会调研、企业调研等形式,对职业面向岗位相关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胶东半岛打造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济南、烟台、青岛等整铣生产基地,青岛、烟台、威海等造修船基地,济南、烟台等核电、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等。烟台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烟台的区域经济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极大,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日趋加大。加快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和建设力度,是服务区域经济、缓解人才急需的有效途径。 (2)岗位需求分析。通过市场调研,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蓝领层"数控技能型人才,他们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人才群体。二是"银领层"数控技能型人才,他们承担数控编程操作和数控机床维护工作,是企业目前最急需的数控技能型人才,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三是"金领层"数控技能型人才,他们具备并精通数控技术的转化与应用、高端设备调试与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群体是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提升和发展的方向。 3.确定目标 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目标,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从而打造服务地区经济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如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原理、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数控加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数控铣床典型及复杂零件的编程和加工技能,数控加工中心典型及复杂零件的编程和加工技能,能配合使用先进的数控编程软件加工精密零件;能从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及维护工作的一线岗位;具有优秀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达到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第一线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标准。 4.教学资源建设 以教育部16号文件和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一系列要求为指导,以学院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一流的实训基地及实训场地,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在教材方面,积极采用国家、省推荐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依据课程的整体设计编写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材与实训教材。确保所选教材特色鲜明,能反映当前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课题组积极地将"双证培养"的教材与学院校本教材进行融合,在选定模块后加大对实训项目的投入力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机械加工专业"双证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全面推进模块化导向型的一体化课改,落实"理论+实践+企业经验"三位一體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技能融合在完成典型工作的过程中的设计目标,通过互动协作、自主探究,展示拓展与提升,科学考评,将理论教学与一体化教学进行合理搭配,体现了国家提出的学做三合一"。 通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课题组取得的教学成果显著。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显著提高、"双证培养"学生在各类大赛中屡有斩获、学生就业后在岗率显著提高,企业满意度不断增加。在教学环节中,机械加工专业任课教师将创新教育及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空前强大,学生创意的不断涌现,在省创新大赛中也有不俗的表现。随着职业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步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具有显著提升。借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系部积累了一批优质的合作企业,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人才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过程中初步形成了技能精湛的教学团队。 四、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理论意义 "双证培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模式。课题组在研究文献中发现,当今双证联合培养下的理论研究体系没有建立,包括中国知网在内的知名文献搜索中,高职与技工院校联合培养的理论基本没有发展。因此,如何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从学校这一微观层面入手,探讨如何更深层次地实施高职与技工院院"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培养模式,对目前尚属探索阶段理论的研究具有借鉴性的意义。同时课题组的实践性研究对于机加工专业"双证培养"的理论确立可以提供实验性的支撑。 2.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双证联合培养的热情已从最初的"蜜月期"进入了理性思考阶段。为了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实一体化培养,不同学校同步引入两种"评价体系",其一为学历证书体系;其二为职业资格体系。目前的研究也一直将这两种体系单独研究,很少研究如何平衡这两种体系从而界定两者之间的培养方向的从属关系。因此,本次研究将这两种体系互通融合,具有实践方面的积极意义。 3.社会影响 通过项目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学生就业在岗率显著提高,企业对于机械加工专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课题组几次专家访谈会的成功召开,加强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同时,课题组已经将部分课题成果进行整理并准备发表,相信课题成果发表以后对社会的进步及职教的发展会有很大现实借鉴意义,届时社会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