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飞鱼服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说起锦衣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看过不少讲述锦衣卫的电视剧了,就不如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锦衣之下》。对于锦衣卫,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期所有的锦衣卫都是穿飞鱼服的吗?并不是所有锦衣卫都穿飞鱼服,而且飞鱼服也并不是只有锦衣卫才能穿着的。明朝服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大朝代也是颇有讲究的,那锦衣卫都穿什么呢?飞鱼服又是那些人可以穿着的呢?
  飞鱼服的前世:元朝质孙服
  《锦衣之下》中锦衣卫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是上衣下裳链接在一起,下裳的褶子是左右对称的,而且中间有一面是光滑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是明代的一种服饰形制叫做曳撒,上衣上面绣上了"飞鱼纹"所以叫做飞鱼服。曳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服饰呢?
  最早的曳撒是因为起源于元朝的蒙古族,也称为质孙服,是蒙古族的军服,游牧民喜欢穿着质孙服去放牧。但是元代的宫廷对质孙服的穿着有严格的规定:是宫廷宴会的礼服。成吉思汗时期,物质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但是当时人们参加宴会时缺少一种统一的服装,这样后来慢慢的就有了质孙宴。元柯九思《宫词十五首》就有这样的记载:"凡诸侯王及外番来朝,必赐宴以见之,国语谓之质孙宴。质孙,汉言一色,言其衣服皆一色也。"说的就是诸侯王和外藩的使者来朝的时候,必须要设宴会招待他们,叫做质孙宴。参加这个宴会的人必须统一穿同一颜色的质孙服,这个宴会将会持续三天,赴宴的人每天都会换一次衣服帽子,全场同色,这就是元朝盛行的质孙宴。
  质孙服之所以有"上衣连下裳,衣服款式比较窄紧,下裳较短能看见靴子,腰间有很多的褶皱,从后面看上衣下裳像是连接在一起的。"这样的款式也是有原因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擅长骑马,像宽袍大衣并不适合他们进行骑马放牧,这种曳撒衣袖比较贴身,下面比较短能看见靴子,就比较方便进行骑马放牧。
  元朝的质孙服也经过了质朴到华丽的演变。元朝是蒙古族的统治,而蒙古族来自寒冷的北方草原,昼夜的温差也比较大,所以质孙服一般会采用裘皮的面料,可以进行保暖。采用裘皮、毛织品也是因为蒙古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更没有类似于现在的服装店、布料店,他们只能够就地取材,采用动物的兽皮来进行制作衣服。
  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严寒的气候也不在,穿着毛织品、裘皮的质孙服就略显厚重。加之定都之后的生产力提高,织金、织银的技术也能够满足,还通过丝绸之路在波斯商人的手中购买到了剪绒制品。因此,人们就改用丝绸做面料,在上面放上宝石、金线、银线等。御寒的功效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彰显地位的服饰了。
  之所以叫飞鱼服,是因为"飞鱼纹 "
  到了明朝,皇帝恢复汉服的使用,并加以融合,就有了和蒙古族曳撒相融合的也曳撒形制。元朝的服饰系统之中并没有交领右衽、盘扣的概念。自朱元璋明朝建立了之后,继承了元朝的质孙服,对曳撒进行了融合改良,但其服饰款式依然有质孙服的影子。发展到明朝后期,曳撒的衣长、袖长等方面也都有所更改,原本的窄袖也演变成为了琵琶袖,对下摆也进行了处理,多了一个"耳朵"样式的突起,中间有马面。朱元璋还制定其校尉服饰:"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尽管朱元璋曾颁布"诏复衣冠如唐制"之令,但是我们还能在古画中看见,人们穿着曳撒行走在街上,甚至皇帝有时候还会穿着曳撒,在《明宪宗调禽图》中我们就能看见穿曳撒的明宪宗和内侍。由此就可以说明,在皇帝眼中,已经融合了汉民族服饰特点的曳撒,已然成为了汉服。
  而飞鱼服恰恰是在这种曳撒的形制之上加上了"飞鱼"的纹饰,所以叫做飞鱼服。"飞鱼"这个词语出自《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就是说是作蟒的形状,加上鱼鳍鱼尾,做成一种鱼类蟒,并不是真的飞鱼。
  永乐后曳撒的称呼增多,根据明朝服饰的特点而来,窄袖也变为琵琶袖"飞鱼"。之所以明朝的锦衣卫中有穿着飞鱼服的,也和皇帝的诏令有关,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中有记载:"今圣旨中,时有制造曳撒数,亦起于元。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带服。亦不知其沿胜于元俗也。"。曳撒被作为卫士带服。因曳撒方便穿着,所以皇帝的内侍也会穿着曳撒这种形制的衣服。
  "飞鱼纹"和皇帝的衮服的纹饰类似,但又有所不同,作为皇帝的恩赐,再加上方便的穿着,就在曳撒上加上了飞鱼纹,以彰显皇帝的恩赐。到了正德年间,飞鱼服作为一种隆重的服饰,规定凡是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上,都得穿飞鱼服。隆庆年间,这种服饰也送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再到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官服。锦衣卫也穿着。后来飞鱼服就作为二品赐服,除了锦衣卫和大内太监之外,只有皇帝赏赐才能穿着。但是飞鱼服并不单指曳撒这种飞鱼服。"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锦衣卫的服装不止飞鱼服
  《锦衣之下》清一色的飞鱼服,让我们误以为所有的锦衣卫都穿飞鱼服。并不是这样只有锦衣卫堂上官和皇帝专门赏赐的才可以穿着,除了飞鱼服还有蟒服和斗牛服。而其他的锦衣卫,就算有仪仗任务,也只能穿"红紵丝纱罗衣"、"青绿锦绣服"一类的衣服,不允许穿飞鱼服。罗衣就是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而绣服就是用彩线刺绣的衣服,虽然和普通的衣服比起来珍贵许多,但是在飞鱼服、蟒袍、斗牛服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蟒袍是一品赐服,比飞鱼服还高上一个等级。同样与皇帝的衮服相似。《明史·舆服志》记载:"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次则飞鱼……。"虽然说蟒服是一种赐服,但是在皇帝左右陪同的宦官在等级上就比别的宦官高,衣服自然也要符合皇帝的身份。锦衣卫也是属于皇帝的,为皇帝办事,自然也是要获得殊荣的,因此蟒袍除了是宦官能穿,锦衣卫自然也是能穿的。穿蟒袍的时候要戴上玉带,除此之外,妇女有受封诰命的也是可以穿蟒服的,男女式蟒服也没有很大的差别。能穿上蟒袍那可是极大的殊荣,明朝就有人把穿上蟒袍作为自己一生的志向,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就有人专门把飞鱼服穿成蟒袍的样子,也是无可厚非了。
  斗牛服和飞鱼服、蟒袍都是类似的。斗牛的补子是蟒的头,牛的角,头上的两个角向下弯曲像牛角一样,因此被称为斗牛服。一般来说只有立了大功的人,皇帝才会赏赐,就像锦衣卫的高级官员,为皇帝立了大功,皇帝才会考虑赐斗牛服,要是只是一般的获得皇帝喜爱,也就赐飞鱼服了。清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有记载:"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说的就是也有讲官被赐斗牛服的例子,这也就是破格赏赐的了。
  所以,锦衣卫不都是穿着飞鱼服。级别高的就有获得飞鱼服、蟒服、斗牛服的可能与殊荣,但是级别低的也就只能穿罗衣和绣服了。
  从锦衣卫的服饰体现的不只是美观,还是明朝的审美观的体现
  明代的经济繁荣,导致很多人都去从商,商品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为服饰的华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明代汉服作为中国汉服最辉煌的一个时代,不仅继承了唐朝的服饰之美,还在上面有所创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创新之美,更有华丽之美。到了明朝后期,人们为了追求这种服饰之美,人们会把飞鱼服穿的极像蟒袍,因为《林邑国记》中记载记载:"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如此很多人因为对于蟒不熟悉,会误认为是龙。虽然很像但是在制作工艺上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由于服饰彰显着等级,所以人们对于服饰上的做工、用料的要求也都很高。飞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被誉为"锦中之冠",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
  飞鱼服用云锦的料子,妆花的工艺,也是有他的审美在的。云锦是封建社会等级的象征,因为使用云锦的大多是皇室子弟和高官贵族,那么为了体现皇帝的重视,飞鱼服就会使用这种极好的布料。还有就是云锦的纹样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的代表,符合这种吉祥的思想"权、福、禄、寿、喜、财",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在古代锦已经算的上是最好的用料了,而妆花又是云锦之中制作最为复杂的工艺。
  妆花纹饰大多都是选取有吉祥如意之意的花卉、走兽。祥云、翎毛、八宝等,有以红色、蓝色、黄色、白色、黑色、绿色、紫色为基础色,用晕色法来进行颜色上的配色融合,色彩鲜艳又不失协调。这些配色和工艺不仅放到现在很难做出来,而且妆花的各种工艺都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之后妆花缎一种,现在的人们所喜爱的妆花也都是"仿妆花"。
  明代的服饰作为汉服的一个里程碑,他在服饰之美上更是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更是对后世的服饰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的华丽之美是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无法追赶上的,明代纺织业的流行,使得锻织物已经取代了锦的地位,成为最高级的一种。明代锻织物质地优雅,布料柔光滑,是最富丽的高级衣料。我们所看到的"飞鱼纹"是中国传统的含有寓意的纹样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服饰之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变化,传统的纹饰是经久不衰的。飞鱼服采用了传统的纹饰,又在蒙古的曳撒上面加以改良,宽袍大袖更显得富贵,而像飞鱼服这种衣服,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袖型的更改,在布料做工上面更加的考究。不同朝代的服饰融合,明朝独特的经济发展,融合成了明朝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后记
  一种服饰的出现,自然是有他的原因在的,无论是顺应潮流,还是顺应人们的审美。就像飞鱼服一样,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也经过了朝代的更迭,经过了人们审美的检验,才会在明朝这个对审美要求极高的朝代大放异彩。
网站目录投稿: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