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千秋的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据《文献通考》记载,他是山东东平人,靖康后南渡。 在宋朝的词人中,王千秋不是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他传世的词近70首,其集为《审斋词》,但是亮眼的作品也不多。 不过也有几首词很值得回味。其中有一首还用了七言诗中少见的折腰句。 一、 折腰句 1、词的折腰句 王千秋有一首《减字木兰花》,结尾一句是宋词中比较少见的折腰句: 阴檐雪在。小雨廉纤寒又㬠。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一杯浊酒。万事世间无不有。待早归田。欲买田无使鬼钱。 欲-买田-无-使鬼钱,这句读起来节奏很奇怪。和七言诗的折腰句是同一种结构, 大家比较熟悉的折腰句如唐代秦韬玉的《贫女》中:为-他人-作-嫁衣裳。 2、诗的折腰句 韦居安《梅磵诗话》中介绍过诗的折腰句: 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白乐天守吴门日,答客问杭州诗云:"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卢赞元《雨》诗:"想行客过溪桥滑,免老农忧麦陇乾。 这种折腰句,和宋词中常见的上三下四格不一样, 3、 诗的折腰句与词的上三下四结构 词中的七言句有4-3结构, 如这首词上阕结尾一句:楼迥空低--雁更愁。 也有3-4结构,如张元干《贺新郎》:宿雁落、寒芦深处,谩暗涩、铜华尘土。 这种词的3-4结构与《梅磵诗话》中七言诗的3-4结构不同,宋词中阅读时是按照3-4节奏去读,宿雁落、寒芦深处,前面三个字类似于三字逗,需要顿一下。 而诗的3-4结构在阅读时用4-3节奏去读:独寻春偶-到溪桥、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以看出,王千秋《减字木兰花》的结尾这句,是诗的句法,读起来应该是:欲买田无-使鬼钱。 二、折腰体 折腰体是指一首诗,折腰句是指一句诗。 最早的折腰体称呼出自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其中有一首崔峒的 《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曰折腰体 :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帆,平声,目,仄声,失粘。 在宋朝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到过: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朝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又举出了另一个例子: 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赠别 近体七绝中,第二句(舍仄声)与第三句(君平声)失粘被称为折腰体。八句折腰体,比较有名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施蜇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谈到折腰体,他认为折腰体算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不算是格律诗的诗病。并认为,七律折腰一般不会有两处。 不过李白这首诗,却有两处失粘:去、宫;代、山。而这首诗常被后人评为李白七律的代表作。 三、王千秋的代表词作 王千秋的那首《减字木兰花》并不是最被后人重视的作品。我看的这本《宋词鉴赏辞典》中只选了一首,《鹧鸪天·煮茧》: 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 丝馅细,粉肌匀。从它犀箸破花纹。殷勤又作梅羹送,酒力消除笑语新。 也有版本把题目记作《鹧鸪天·蒸茧》。这是描写养蚕人生活的一首词,比较少见的题材。上半首写蚕和祭祀蚕神,对于养蚕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下半首写聚餐的热闹与欢乐,一幅农家乐喜气洋洋的画面。 前面介绍贺铸的时候,说过他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可能是宋朝人次韵最多的一首词。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有过次韵作品,一时间,似乎不次韵一首青玉案就不是诗人了。王千秋也没有免俗,下面是他的次韵之作: 雪堂不远临皋路。怅仙伯、骑鲸去。燕麦桃花更几度。横桥虽在,种松无有,谁是关心处。 解鞍君到冬虽暮。传语无忘晒蓑句。起手栽花花定许。艺香披翠,灌红疏绿,趁取清明雨。《青玉案 送人赴黄冈令》 我比较喜欢的,是他的这首咏物词,《念奴娇 水仙》: 开花借水,信天姿高胜,都无俗格。玉陇娟娟黄点小,依约西湖清魄。绿带垂腰,碧簪篸髻,索句撩元白。西清微笑,为渠模写香色。 常记月底风前,水沈肌骨,瘦不禁怜惜。生怕因循纷委地,仙去难寻踪迹。缥槛深栽,彤帏密护,不肯轻抛释。等差休问,未容梅品悬隔。 《念奴娇》这个词牌被苏轼来了一首大江东去后,似乎用来咏物就有点风格不搭了。 玉陇娟娟黄点小,把水仙比作一个鼻端有黄点的女子。以前也说过,咏物词常把物比作人,赋予其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结束语 王千秋的没有留下什么故事,幸运的是传下来了他的词集《审斋词》,让我们还能知道这个不起眼的人物。 结束时,依照惯例填一首词为今天的作业。《减字木兰花·水仙》 梦中仙子,一舸飘飘横碧水。翠袖慵扬,分得春风点点香。 晓莺唤醒,玉颊黄瞳低弄影。不语盈盈,似是无情似有情。 ⊙○◎▲,⊙●⊙○○●▲。⊙●○△,◎●○○◎●△换平韵。 ⊙○◎▲,●⊙○○●▲换仄韵。⊙●○△,◎●○○◎●△换平韵。 减字木兰花三次换韵,不必叶韵,也可以叶韵(同韵部内平仄韵)。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