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既要重视专业技能,又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本文提出从转变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大赛常态化、实行"1+1+3+5"交替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路径来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课 题: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职业技能大赛环境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18SB008) 成果;2018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研究(18RW14)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现状 2008年至今,我国职业技能大赛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从最初由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等11家主办单位到现在的由教育部31家部委和单位共同举办的国家级赛事。这一赛事越来越多地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18年在天津、北京等23个赛区举行,大赛共设82项,其中常规赛项74项,行业特色赛项8项;总参赛选手达到15640人,共有9393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584人次,二等奖3118人次,三等奖4691人次,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比2008年翻了近30倍。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效应迅速提升,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展现办学成果的一项盛事。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提出"立德树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办学理念,以技能大赛为引领,鼓励高职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比赛,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加快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高职教育改革步伐,笔者学校于2017年出台了《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办法(试行)》和《关于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办法(试行)》等的激励管理制度。笔者学校近几年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2016—2018三年间,师生共参加并获奖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89项,有64项是学生参加并获奖的比赛。笔者学校学生在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赛)中有18人获奖,其中一等奖四人,二等奖六人,三等奖八人。近几年笔者学校一直承办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受到了大赛主办方和参赛师生的广泛肯定和一致好评,起到了很好的引领辐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笔者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大赛环境下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府对技能大赛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主动加入技能大赛的队伍,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近几年,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各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笔者学校会计专业为例,曾参加过由教育部等多个部位联合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用友新道杯"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福思特杯"大学生会计税务技能大赛等。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会计信息化大赛和创业大赛还获得了国赛特等奖。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今天,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比的是技能,更多的是心理素质、"工匠精神"的较量。现在的比赛大部分是引入国内外先进理念、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的,形式更多的是以团队来呈现的。这就要求团队把每个环节和工序都要做好,才能保证最后呈现的是一幅好作品。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影响团队的最终结果,所以参赛学生不但个人技能要过关,还要有追求创新思辨、精益求精、庖丁解牛的"工匠精神"。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目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技能大赛环境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1.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播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中播種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课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螺丝钉"做起,勤抓技能,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一颗"匠人之心",从而在高职学生心中播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2.以职业技能大赛常态化促进"工匠精神" 在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火的今天,为打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将职业技能大赛常态化,把技能竞赛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到对应的课程中去,实现技能竞赛和课程无缝对接,从而在教学中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即"工匠精神"进行高度融合。下表是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来反映技能竞赛与课程的对接,从而实现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学中常态化,进而打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3.通过"1+1+3+5"交替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匠精神" "1+1+3+5"交替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大一秋季学期在学校开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个"1"是指大一春季学期在联合企业开展研修实践,结合大一秋季学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完成在合作企业的研修学习,这种形式,既锻炼了高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工匠精神"。"3"是指大学三年皆是按照前面两个"1"形式循环交替地进行。"5"是指大学三年五个假期开展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并且会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不定期地进行网上和网下的交流指导,返校后进行答辩,并给予学分认定。这种交替螺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理论和实践零距离对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做到了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 4.结合"双创"教育和"双创"技能竞赛,引入实体经济进校园,提升"工匠精神" 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影响,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上到国家下至个人都踊跃参与创新创业,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高职院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还制定了相关措施和激励政策。在"双创"教育和"双创"技能竞赛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引入实体经济进校园。让高职师生成为校园实体经济的主体,这样既有利于开展"双创"教育,又有利于开展"双创"技能竞赛。学生的主动性强,进而激发高职学生的内驱力,他们会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最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精益求精、完美无瑕,从而达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完美融合的培养。 5.厚植高职校园文化和社团文化,融合"工匠精神" 高职校园文化和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用工匠精神来润色校园社团文化,让工匠精神真正扎根融合高职校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性,围绕工匠精神,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开展富含工匠精神的校园和社团文化活动。 6.搭建"能工巧匠"的双师队伍平台,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弘扬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充分发挥行业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分别成立了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国家级名师工作室。笔者学校聘请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进军品牌"的创造者皮进军为兼职教授,聘请全国技术能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勇为兼职教授。自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工作室成立后,笔者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和学生赴青岛港参观学习。笔者学校师生接受了來自吃苦耐劳的"劳模精神"、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刻苦钻研、提高效率的"创新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同时兼职教授也会走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国工匠的魅力。因此,应好好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努力追求卓越,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和匠心品质,进一步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金璐,任占营.依托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