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注释本。二十一卷,并附清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近人刘文典撰。成书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 刘文典,原名文骢,字叔雅。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卒于一九五八年。安徽合肥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的秘书。民国五年(1916年)在北大任教。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其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 《淮南鸿烈集解》书以庄逵吉校本为底本,以清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作附录。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旁征异文,博采众说,汇集了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陶方琦、王引之、钱大昕、梁履绳、桂馥、孙志祖、顾炎武、刘绩、郝懿行、胡鸣玉等二十余家的说法,取其要旨。并引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帖》、《意林》、《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的精华部分对《淮南子》作注。其资料丰富、条理清楚、见解独特。他不轻易排斥错误的注解,对诸多学说中的相同者,直接收录;对不同者,哪怕是极其细微之差别,也收录进去,以便后人参考校正。如《诠言训》中,"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心为之制,各得其所。"俞樾将上文注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把"鼻"字称为多余的文字;然而文子《符言篇》中释注说:"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刘文典在注释此条时注解说:"此疑上文‘口好味’上脱‘鼻好香’三字。文子《符言篇》及此处耳目鼻口并举,皆其证也。俞氏不据文子以证上文之脱失,反以‘鼻’字为后人据文子增入,谬矣。惟余亦未在他处寻得更的确的证据,故未敢驳之耳。"他利用类书引证原文及久佚的古注,对先前不合情理的解释进行纠正,并附出自己新的见解。对他自己所做出的解释做到证据充足,无可置疑。 本书是按《淮南子》二十一卷的前后顺序依次进行注释的。在其正式内容前,附有胡适先生为此书所做的序以及刘文典的自序。胡适序写于民国十二年三月,肯定了刘文典方法严慎,依据类书来校注《淮南子》的做法。称赞此书博采众长、注解精确。刘文典在自序中阐明了编撰此书的缘由,即:"惟西汉迄今,历二千祀,钞刊屡改,流失遂多。"从西汉至今,许慎、高诱的注本相互混杂,诸多学者的注本书传繁博,给研究《淮南子》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刘文典兼收众家注说,以寻根导源,纠正谬论,见解独到,以便后世之学者们参考与校阅。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搜集了前人注解的成果,后又作《三余札记》对这部集解做了补充,其中《淮南子校补》一百六十九条,《淮南子逸文》二十九条。 本书民国十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十三年(1924年)再版。另收入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新编诸子集成》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