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年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1900年》
  1975 彩色片 320分钟 意大利罗马佩阿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 编剧: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 弗朗哥·阿尔卡利 朱塞佩·贝尔托鲁齐 摄影:维多里奥·斯托拉罗 主要演员:伯特·兰开斯特(饰老阿尔弗雷德) 罗伯特·德尼罗(饰小阿尔弗雷德) 热拉尔·德帕迪厄(饰奥尔莫) 唐·苏瑟兰(饰阿蒂勒) 拉乌拉·倍蒂(饰雷琪娜) 斯苔伐妮娅·桑德雷利 (饰阿妮塔) 多米尼克·桑达 (饰阿达)
  【剧情简介】
  1900年的某一天,在意大利艾米里亚的一个村子里,两人男孩几乎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 大庄园主阿尔弗雷德·贝林吉耶里的孙子小阿尔弗雷德和佃农列奥·达尔科的孙子奥尔莫。老阿尔弗雷德喜气洋洋地邀请佃农们为两个孩子的出世干一杯,最初为列奥所拒绝,因为对穷人来说,孩子的出世只不过添了一张吃饭的嘴巴,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在老阿尔弗雷德的再三要求下,列奥最后接受了东家的好意,开怀畅饮。但阶级的障碍似乎并没有影响两个孩子。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小阿尔弗雷德不堪忍受父亲的严厉管教,常从家里偷跑出来,同奥尔莫呆在一起。奥尔莫勇敢、粗野;阿尔弗雷德胆小老实。但每当奥尔莫夸耀自己的种种"英雄举动"和恶作剧时,小阿尔弗雷德也不甘示弱,竭力模仿。比如,笔直地躺在两条铁轨中间,让水车从身上飞驰而过,小阿尔弗雷德还是下了几次决心后,紧闭双眼,躺在枕木上完成这一 "英雄举动" 的。
  一天,村民们在林子里举行舞会,老阿尔弗雷德在自家的牛棚里,自缢而死。那年小阿尔弗雷德才8岁。
  老阿尔弗雷德过世后,将全部产业留给了次子,小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乔瓦尼,仅从家业中每年拨出一笔款子给住在城里的长子奥塔维奥。
  乔瓦尼对佃农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纷纷参加农民协会,举行罢工。奥尔莫的祖父,在罢工期间,饿死在一棵树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尔莫当兵上了前线。阿尔弗雷德却留在庄园里,过着清闲安逸的生活。战争结束。奥尔莫回到了家乡。两位少年时期的好友又相聚在一起了。奥尔莫发现家乡起了很大变化:收割机、脱粒机的使用使得许多农工失业;庄园主对农民的盘剥日益加重;阿尔弗雷德家的管家阿蒂勒成了一个阴险狠毒的法西斯分子。
  奥尔莫同一位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女教师阿妮塔结了婚; 阿尔弗雷德则倾心于伯父的女友阿达——一位浪漫、时髦、追求妇女平等和解放的资产阶级妇女。两位朋友仍像儿时那样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乔瓦尼去世后,阿尔弗雷德成了庄园的主人。但他并不热心于庄园的管理,庄园的一切事务均落到了阿蒂勒手中。一办完父亲的丧事,阿尔弗雷德即同阿达举行了婚礼。阿尔弗雷德的表妹雷琪娜对漂亮的新娘嫉妒得咬牙切齿。她野心勃勃,原来一直梦想着能同表哥结婚,成为庄园的女主人。如今幻想破灭了,她勾搭上了阿蒂勒。两人狼狈为奸,无恶不作。这时,阿蒂勒成了当地法西斯小头目(分队长),他指挥一群黑衫分子对贫苦百姓进行剥削和压榨,并在当地反动庄园主的支持下,不断地制造恐怖活动和流血事件。一次,他伙同雷琪娜,竟丧心病狂地将一邻里的男孩活活地摔死。面对动荡的局势和残酷的现实,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莫这两位朋友日益感到,他们已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阿蒂勒及庄园主们的暴力行为面前,阿尔弗雷德表现得软弱无能。阿达厌恶暴力,曾要求辞去阿蒂勒,但他犹豫不决。阿达同情、关怀奥尔莫的小女儿(其母因难产去世),却引起阿尔弗雷德的妒忌,阿达终因苦闷而酗酒,最后离家出走。
  奥尔莫因组织农民向法西斯势力、向阿蒂勒进行斗争而遭到后者的报复,只得逃离家乡,投奔了游击队。直到1945年4月25日解放那天,他才回到老家。那时,农民们正要将阿尔弗雷德同阿蒂勒夫妇一起处死。奥尔莫从乡亲手中救出他童年时的好朋友。阿尔弗雷德一再向奥尔莫重复:"我没干坏事,我什么也没干!"
  在广场上,农民们围在桌旁,开斗争庄园主阿尔弗雷德的大会,农民们纷纷走到桌前,控诉坐在一旁的庄园主的罪行。最后,主持会议的人庄严宣布:"庄园主从今后不存在了,庄园主死了!"。于是农民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许多年后,已是风烛残年的奥尔莫和阿尔弗雷德仍在不断争吵和打闹。他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一个抱着大树,听父亲的呼唤;一个躺在枕木上,让水车从身上呼啸而过。
  【鉴赏】
  《1900年》是堪称电影史上最雄心勃勃的一部史诗影片。它以庄园主贝林吉耶里和佃农达尔科两家的变迁为主线,描绘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20世纪整个上半叶所经历的沧桑史。它宛如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示出作者的故乡艾米里亚的古朴风貌和人民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农业机械化,工会的成立,工人罢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的猖獗,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法西斯垮台和人民获得解放。
  影片虽然长达5小时20分钟(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最长的超级影片),但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冗长、拖沓。相反,它的抒情的手法,诗意的画面,各具鲜明个性的人物,复杂的故事情节加上明星荟萃的演出,都十分引人入胜,无怪乎,当它出现在戛纳,便引起了轰动,整整一天里使戛纳电影节陷于瘫痪。
  影片开头的背景画是意大利画家阿尔贝尔多的一幅油画《无产者》。画面中只是一位体魄健壮的农民,他的右侧有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左侧是另一位农民;三人背后是一大群农民。这是画家用了四年心血完成的一幅巨作。
  作为意共党员,贝尔托鲁齐想以此告诉人们,他的这部作品是歌颂无产者的,也就是歌颂农民及其代言人共产党的胜利的。作者通过佃农孩子奥尔莫的遭遇,向观众展示一个无产者的成长过程及共产党领导游击战争的胜利。但作者并没有让奥尔莫同他的阶级敌人小阿尔弗雷德对立,他俩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贝尔托鲁齐之所以选中庄园主的后代和佃农的后代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是有他的寓意的。在贝尔托鲁齐看来,工人阶级代表了男性的刚强。佃农的孩子小奥尔莫甚至俏皮地说,自己的生殖器官比小阿尔弗雷德的长,因为他是社会主义者。但是这两位自幼一起成长的朋友,都不带任何阶级的偏见,反而能互相"取长补短"。在奥尔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无所畏惧,比如躺在枕木上、活捉青蛙等都是小阿尔弗雷德望尘莫及的。只是到了后来,他才学到了这些本领。最后当人们要处死阿尔弗雷德时,又是奥尔莫挽救了他。贝尔托鲁齐的确表明了他的颇有理想化成分的无产阶级意识。这在影片结尾"农民斗争地主"那场戏里看得比较清楚。影片上映后,当时的意共领导人颇为不满,说"在意大利没有这种斗争会"。在意大利确实没有出现过这种斗争会。贝尔托鲁齐承认,他是"不自觉地把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形式反映到影片中去了"。贝尔托鲁齐自由幼便向往着中国。对于他来说,神秘而富有魅力的中国像是个梦幻。也许,他是把自己对中国的梦幻反映到影片中去了。若干年后,他执导《末代皇帝》,也可以看成他对这一"梦幻"的又一次反映。
  贝尔托鲁齐是一位强烈地要使作品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的艺术家,在《1900年》里,他是以其个人观点来反映这段历史的,因此,历史的演变、对立的阶级斗争都成为作者主体意识的"运载工具",而不是历史的客观的真实的反映。
  影片中有人民武装被解散的一场戏。那是1945年4月25日,在这个解放的日子里,游击队以天主教徒、自由派人士、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地下结成联盟的名义,要求农民们交出武器。于是人民武装被解散了,让天民党统治了国家。这可称为第一次 "历史性妥协"。
  30年后,意共总书记贝林格于1973年正式提出了 "历史性妥协"路线,表示愿意同天民党正式结成政治联盟,以便在不得罪执政党的前提下实现其"结构改革"、"议会道路" 的方针。
  贝尔托鲁齐是于1974年开始拍摄这部影片的,为了同他的党的号召相呼应,他在影片结尾处表达了这一"妥协"的愿望。我们看到,阿尔弗雷德和奥尔莫这两位主人公亲昵地互相拍打着,在无关宏旨的争吵声中向无边无际的地平线走去。
  然而,影片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乃是由于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片中有许多镜头都令人难忘,如老阿尔弗雷德之死,别具一格的乡村舞会,老人的葬礼,在成行的杨柳树下的野餐,列奥饿死在树旁,悬挂红旗的火车的出发……这些段落镜头都充满了真正的诗情画意,表现了导演和摄影师斯托拉罗精湛的艺术。
  贝尔托鲁齐才华横溢,常被影评界冠之以"诗意派导演"、"心理派导演"的称号。他在作品中,着意于探索一种富于独创性电影语言的风格,不仅善于用诗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环境,而且也善于用诗的语言去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老阿尔弗雷德之死即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溪水清清,潺潺而流。传来悠扬婉转的笛声和欢快的手风琴声。林中空地上,农民们翩翩起舞。老阿尔弗雷德牵着猎狗走来。看着这美景,听着这音乐,他不由得心头一阵紧缩,感叹自己行将就木,与人们格格不入。他自言自语道:"周围的音乐是多么美妙。青年们在跳舞,在夕阳下相爱。老人真不应该到这里来"。于是,他回到自家牛棚里。他卷起裤腿,两脚插在牛粪里,并吮吸着挤奶姑娘从奶牛身上挤下的奶水,然后对她说:"粪便也不可恶,最可恶的是脑子里塞满粪和奶。战争也罢,玉米红斑病也罢,都不算可恶"。说完,他让姑娘去跳舞,并要她在集会结束时,向大家宣布他已经死了,还一再叮嘱姑娘:"你去告诉大家,我死了,也得继续跳舞"。待姑娘走后,他将锁链悬在梁上,自缢而死。他带着一种心满意足和自我揶揄的心情回归自然。作者将这个从孩提时代起就一贯下令、吼起来像头野兽一样的庄园主终于在自我反思中寿终正寝的心理表现得十分细腻。另外,导演对阿达这个人物的内心剖析也十分深刻。阿达是一个幻想破灭的城市姑娘,她吸毒,内心空虚,成了奥塔维奥的情人。在嫁给小阿尔弗雷德后,因看不惯丈夫对法西斯分子阿蒂勒的心慈手软,从家里出走。她每夜酗酒,流落街头。作者将她"有家归不得"的苦闷心理和追求女性解放的浪漫气质表现得很感人。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宏伟的历史画面相结合,使《1900年》成为迄今为止西方"政治电影"中最具史诗性和抒情意味的一部力作。
网站目录投稿:白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