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走近华尔街金领


  面试的时候,他们总爱问应试者为什么要到华尔街工作,"很多人不好意思说是为了钱,但我觉得正确答案就是‘钱’‘钱’‘钱’!"在这里,你是什么肤色不重要,华尔街只看中一种颜色──美钞的绿色。 1987 年,一部讲述美国金融业内幕的电影《华尔街》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如今23年过去了,这部电影的续集《华尔街2 :金钱永不眠》与中国观众见面后,又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个操纵着全世界80% 的资金的世界金融中心。 华尔街原来只不过是纽约城里一条狭窄的小街,如今却是美国经济的代名词。这里有上千家金融机构,很多大公司和跨国集团的总部也设在这里,最鼎盛时期有40 多万名工作人员在华尔街工作,2008 年金融危机中人员曾一度减少。时隔近两年,华尔街已慢慢从2008 年底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员工收入逐年增加,今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最新统计表明,华尔街员工的年均收入约为30 万美元,而高层的年薪达到8 位数,但在天文数字的工资背后,这些金领也有常人无法体会的酸甜苦辣。 百万富翁比比皆是 红利高达千万美元 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既不会唱歌又不会打篮球,却希望过得像明星一样,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去华尔街。" 的确,华尔街上30 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新手,没有任何经验,在摩根·士丹利这样大公司可以拿到10 万美元的年薪。即使在稍差一些的小公司,年薪也平均在6.5万美元上下。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MBA),年薪的底线则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 万到70 万美元之间。 而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个顶级分析员年终拿到900万美元的奖金并不是神话──个人红利最高的是2000 万美元。 许多精英投身金融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资本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二是金融业在美国是获利最大的行业,它的净利润率普遍在30% 左右。这与制造业、零售业和其他产业2% 至5% 的回报率有天壤之别,吸引力自然非比寻常。 35 岁的布莱恩·梅里安是迈克克郎投资公司的资深交易员,他当年是靠体育奖学金读的大学。但是梅里安后来发现自己当不了职业运动员,于是他选择了学习金融,他说:"我念大学的时候,NBA 球员的年薪是25 万到30 万美元,华尔街人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这个收入水平。"但梅里安也承认,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这条遍地黄金的街道。 每天最多睡4 小时 员工吃的是青春饭 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习惯说自己"在街上工作",其中有调侃,也有辛酸。梅里安说想在华尔街上混出名堂,必须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但千万不能让人觉得你活得很累。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出去玩。打高尔夫球,开派对,就连结婚纪念日也要奔着跟客户联络感情的目的去。这些"在街上工作"的人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 小时严阵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 梅里安没来华尔街之前住的是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卧室和客厅都在一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 在投资公司工作不到3 年,梅里安已经搬进了曼哈顿豪华公寓,在欧洲订做了成套的家具,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900万美元的存款,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倒不如从前了。"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床再高级也没用。"梅里安抱怨说,"我们这些人活得像斯巴达的斗士,没有真正的假期,没有舒适,没有娱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分心,眼睛里只能有工作。" 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梅里安说:"华尔街人吃的是青春饭,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25到40岁的生力军。"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街上"混得好的到了40岁左右就已经赚够,这时候退休,他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华尔街的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戴卫·德里夫曾担任美林证券的副总经理,他回忆说,工作最疯狂的时候,有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我当时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德里夫说,"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赌场是惟一能提供这种冒险刺激的地方。我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周末跟女朋友约会,或者陪父母吃顿饭。" 德里夫也承认巨大的压力也是华尔街人干活不要命的一个原因,"假设我去年挣50万,而今年工资只有30万,我一定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简直没脸见人。同时我的老板也会认为这家伙是强弩之末,肯定会找个机会炒我鱿鱼的。" 单以成败论英雄 复合型人才吃香 虽然名牌大学金融或者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对你在华尔街的工作多少有些帮助。但更多的时候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从华尔街的内部构成来看,数学专业出身的人不超过30%。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 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在这里只有发财才能成为故事,没有人会记得那些失败者,也没有人会注意你的身份。比如,美林证券高级投资经理鲁山斯基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7亿多美元的业务。与鲁山斯基相反,他的夫人雪丽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雪丽目前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你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斗士,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抢先一步。"杰特在麻省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布朗银行工作。面试的时候,他们总爱问应试者为什么要到华尔街工作,"很多人不好意思说是为了钱,但我觉得正确答案就是‘钱’‘钱’‘钱’!"在这里,你是什么肤色不重要,华尔街只看中一种颜色──美钞的绿色。 关系网很重要 街上华人缺少引路人华尔街的发展机会很多,为什么华尔街的上层管理人员还是以白人居多呢? 华人聪明、数学成绩好,很容易在华尔街找到机会。在"街上"从事金融的华人可用成千上万来形容,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华人还只是从事金融分析、资料统计、评估等"给他人做嫁衣裳"的定量分析工作,平时主要是为公司提供咨询报告,能真正进入决策层的只是凤毛麟角。 一名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员解释说,在华尔街关系网很重要,因为高层负责给下层员工安排任务,"你必须跟资深职员搞好关系,不是说要溜须拍马,而是要想尽办法让他知道你的实力,这样你才能拿到重要的项目。"但是这就需要上层员工对你感兴趣,聊起天来有公共语言,跟你的思维方式有共通点。在这方面,女性和少数族裔就比较吃亏,很难打入华尔街的核心圈。 在华尔街工作,把握分寸很重要。很多时候你要在"创新"和"违法"之间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翻船,可太保守又会惨遭淘汰。遇到难题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有经验的高层人物来指点迷津。相比之下,华人在华尔街还是缺少这样的指路人。 文/王乐 左卫君
网站目录投稿:灵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