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问题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


  近
  年来,全国上下有关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的讨论广泛展开、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好现象。对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入反腐、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本文拟对有关问题、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的讨论作些初步梳理,明确其大致的内涵和外延,这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和个人承担的各项工作,在认识与	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什么叫问题?
  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对于深化改革、做好工作,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虽然我们可以一口气列出一个具体问题的长长清单,但是究竟什么叫问题?却大有"你不问我还清楚,你一问我却迷糊"的意味。这也难怪,因为事物的复杂性或问题的复杂性,下定义本身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从哲学角度看,问题是事物存在的矛盾。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我们是为着解决问题去工作去斗争的,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就到哪里去。"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因而问题也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没有矛盾的事物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工作也不存在。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其中基本适应的方面即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着力破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相适应、束缚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部分或者环节,即旧的体制机制,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增建与社会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与新上层建筑部分、环节,即新的体制机制。
  从历史角度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口号。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问题,每一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然而要真正认清、认准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听懂时代的声音、读懂时代的口号、回应时代精神的呼声并非易事。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一个时代的本质特点、内在联系、发展规律、未来趋势等,才能准确地知道时代问题之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一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因此,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最需要重视的,同样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比如:在20世纪后期,是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发现并把握住世界"和平、发展"这两大时代的主题,提出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的最响亮的口号,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和"三步走"的跨世纪发展的伟大战略,作为对时代精神呼声的精准回应。1980年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并努力求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日常工作生活角度看,问题还可以有多种理解。如:问题是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是任务与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约束、制约条件或影响完成任务的阻碍因素;问题是阻碍、干扰、制约事物正常运行或健康发展的因素;问题意味着有待解决和消除的缺陷与不足;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与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问题可能是缺陷,可能是失误、短板,也可能会是事业发展、工作进步的桎梏和瓶颈,等等。
  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事物发展的无限链条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推进发展进步的关键环节。准确地把握并切实解决属于时代声音、口号、呼声的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推向前进。
  问题具有的力量,是与问题本身的质量、层次与位格相联系的。对此,崔平先生在"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对"问题意识"健全结构的哲学分析"中认为,问题总与困难、麻烦和不满有牵连。问题意味着有待解决和消除的缺陷,不论是生存意义上的问题还是认识意义上的问题。提问的质量,是认识推进力量、科技推进力量和实践推进力量。问题由一个提问概念和一组认识对象内容构成,因而抽象的概念思维方式具有拉动提问的巨大力量。提问的逻辑层次、认识层次、实践层次决定其位格。追问存在是问题的本质。问题是对存在的拓展努力。有根据的问题把认识推向成功的道路,没有合理根据的问题是主观幻想(如杞人忧天),毫无认识价值。问题追问的是事物的存在关系和规律。提问概念的逻辑高度,决定了问题的逻辑高度与认识的本质化深度。越高级的抽象概念所造成的问题,就具有越深远宏大的理论发展潜力。解决问题是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逻辑高度越高,完成认识任务的过程就越复杂,所需要的中介内容就越丰富。一个可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与已有知识基础相适应的问题,也就是其提问概念的逻辑高度或者说提问层次具有合理性问题。提问应该具有认识的历史性,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道路。总之,问题的认识推进度、问题的根据、问题的逻辑有效性、问题的清晰性、问题的逻辑高度、问题的认识有效性、问题的知识基础、共同参与决定问题的质量,构成关于问题的评价体系。生活提问是对事实存在中缺点的探索,意在按某种理想去缝补存在,是一种生存性活动,具有应对反应机制。而逻辑提问意在开拓存在,它并不等待事实层面上的消极缺陷的显现,而是积极超越认识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去发现事物自身的规律,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性活动。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具有不同的问题开发力量与效率。相比之下,逻辑提问比生活提问具有更大的提问力量,可以提出更多更深的问题,可以提出以问题质量标准来看是更好的问题;二者是互补的关系。
  崔平先生对问题观念的上述反思、解析,对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和提出具有较高质量的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导向,颇具启发意义。
  什么是问题意识?
  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什么叫问题意识?对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回答。
  如有的人认为,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它不仅是一种面向本体和前提的思,更是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有的人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好奇、敏感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有的人认为,在认识活动中,人们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应该关注问题;二是我们应该努力求得一个解答。有的人认为,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疑惑或难以解决的实践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由此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及精神状态。还有人认为,人人都有问题意识,不同的是强弱之分。问题意识较弱的人,通常是发发牢骚、掩饰回避问题,很少提出建设性的问题;问题意识较强的人,经常主动进行提问,努力进行工作改善;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则会"于不疑处有疑",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然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问题紧抓不放,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如同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所言:"对一颗敏锐的心灵而言,任何一个貌似可知的事物都暗含着问题,激励他去探索新的发现。活跃的心灵便是这样利用每个新的机会迎接改变,这种改变使心灵越加适应不断更新的自我,日益获得更多的满足。"
  问题意识自古至今存在。如:屈原的《天问》,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这部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经典著作,也堪称是屈原强烈问题意识的精彩展现之作。
  又如: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贯彻一生。在他早年撰写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就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144个问题。在《问题研究会章程》的开篇中,他明确指出成立"问题研究会"的目的,就是要搞清当时社会和人生面临的"所必需"或"未得适当之解决"因而影响进步的各种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研究会"最终没有成立起来,但其所彰显的"问题意识"及其列举的认为应该研究和解决的大量问题,却充分体现出青年毛泽东关注国运民生、体察社会大势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他超人的洞察力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记录了一代世纪伟人思想发展的早期印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着他率领我们的党、军队和各族人民,探索开拓出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并为党和人民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课题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历史一再证明,凡是在历史上高瞻远瞩的伟大人物,都是因为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声音,抓住了时代的问题,才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许多人从小就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它是科普读物,也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问题意识培养。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科技研发、学术创造、管理创新等,与其组织和个人的问题意识的强弱是密切联系的。因为任何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程度,都取决于其相应的问题意识强弱,正是问题意识拓展着各领域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及其求解,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个台阶。
  如何加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人人有,但强弱各不相同。要加强问题意识,需要了解影响问题意识的因素有哪些。一般认为,影响问题意识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背景,包括文化因素、政治因素、集团利益、政治权力和制度法规等;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思想解放等是使问题意识健康生长的社会土壤。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各有所长,他们对可控制或想控制的问题更加关注。三是个人兴趣,人们一般喜欢有趣味、有意义的问题。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说:"对某个人来说成问题的,对其他人都根本不是问题,这要看每个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以及他对自己兴趣的了解程度。而且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不幸的伦理论题:人们并不总是对符合他们利益的东西感兴趣。"四是利害关系程度。某个问题与人们的利害相关程度决定了其个人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加强问题意识需要从其四大影响因素着手和着力。
  在新形势下加强问题意识:
  一是加强责任意识。因为只有富有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人,才会具备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主动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客观存在的问题或矛盾,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或问题的方法。
  二是增强大局意识。因为只有具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与高尚情操的人,只有胸怀大志、全局在胸和事业心强的人,才不会囿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名誉等束缚而千方百计地掩饰、回避问题尤其是重大问题,而是主动发现、探索、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下定排除万难的决心,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培育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意识。因为只有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人,才会主动扩大发现问题的广度和加深研究问题的深度,广泛地分析探讨问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集思广益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良策,群策群力地化解阻力、破解难题。
  四是培育学习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与创新意识的人,才不会在日新月异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面前陷于本领恐慌而束手无策,而会以学习进取、开拓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破解发展中的新课题,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成就创造中的新事业。
  五是培育忠诚敬业意识。因为只有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人,才不会满足于现状,不会被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绊倒其勇往直前的脚步。
  因此也可以说,问题意识反映的是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学习意识、敬业意识,彰显的是忧患意识、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展示的是积极向上、创新创造、奋勇向前的工作状态。
  什么是问题导向?
  通俗地说,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我们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毛泽东说:"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倘若没有问题意识、不以问题导向,无视、回避和掩盖问题,只能使问题越拖越大、越积越多,到头来积重难返、不可收拾,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大祸。
  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工作方法、精神境界,更是党性原则、政治品质。如果信念动摇、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就很难主动去发现问题、认真去解决问题,即使遇到问题也会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会因一己私利、私欲和虚名,而千方百计地隐讳问题、掩盖矛盾、粉饰太平,或者文过饰非、颠倒是非,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强化"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是前提。问题提得准不准、质量高不高,不但体现提问者与解题者的基本立场、知识水准、思想观念、敏悟力和洞察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发展方向。任何一项改革或者工作,如果找不准问题,就没有针对性,也就失去了重点和方向。在推进改革或者工作时,问题必须找得准、找得透、找得全,才能改革到位、改出成效、达到预期目的。
  怎样才能找准问题?
  要做到客观地看问题。毛泽东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要做到全面地看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要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要做到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因为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只有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或矛盾,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抓住问题的要害与关键,结合近期与长远,在统筹兼顾中分清轻重缓急,在系统分析中抓住重点问题的解决以带好全局,抓住关键问题的解决以于利长远,从而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在良性循环中步步向上、向前。
  在深化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说,改革的议题由问题决定,改革的路径由问题选择,改革的成果由解决问题的成效来评判。突出问题导向,还必须认识到,改革没有所谓的"模板"或者"套路",只有根据实践的变化、问题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前行,使各项制度日臻完善,真正符合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实际需要。必须看到,攻坚克难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既是改革旧体制的突破口,也是构建新体制的生长点。对当前而言,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力突破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规定、程序环节、体制机制,为各种资源要素迸发活力,为科学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尤其是要瞄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找准改革的推进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蹄急步稳,确保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量不确定、不可知的矛盾和问题时刻潜伏着,有的还显得比较突出和尖锐,这是一个需要经常面对的事实。况且,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形势的错综复杂性前所未有;国内"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层出不穷,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特权现象不绝、社会公信力下降、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等,又使我们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宏观视野、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针对根本性的问题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以问题为抓手,攻坚克难,在人们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动真碰硬、勇于突破;又要脚踏实地,立足眼前,真抓实干,抓住身边的问题做好改革的分步实施,以解决大小问题为切入点,打赢改革的一个个具体战役,积小胜为大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善于找准问题,勇于揭露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网站目录投稿: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