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94thDay 文by 湛庐图书编辑娜娜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书籍简要介绍: 本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之作。作者在此书中提出"潜念"和"专念"一组对立的概念,围绕"司空见惯的‘潜念’状态会让我们付出高昂的心理和生理成本,而‘专念’状态则能让我们更好地驾驭生活,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并让我们超越种种极限。"来展开内容。看到"专念",我们很可能会联想到"专注"这个词,两个概念有相通之处,但是"专念"的概念,我认为更广泛,我们可以启动专念的生活方式,去专注地工作、学习、生活。 读完整本书,除了有说服力的论述,几乎看不到作者实践专注的具体方法,对此作者这样解释,"由于严格遵循既定的规则和‘专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本书不给出任何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解决方案。"虽然如此,但是也如若作者在后面所说的,许多读过本书草稿的人和曾经和我一起开展研究的人都发现,思考"专念"和"潜念"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让他们变得更容易承受风险,更愿意面对变化,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控制力。 我的感觉也同样如此,思考"专念"本身,本身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在思考过程中,你的思考和感觉方式会悄悄发生改变。 潜念,带来稳定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作者提出"专念"的概念,其实是从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潜念从而得到的灵感。什么是潜念?相关关键词:心理定势;狭隘视角;僵化类别;潜能埋没。 佛诺伊德《有尽和无尽的分析》一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想要驾驭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各种能够让我们摆脱混沌,让世界看起来变得有序的一般原理、规律和规则。通过这一思维方式,我们将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了简化,但这种做法难免会让我们犯错误,特别是当这个世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候。"这段话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类会倾向于墨守成规,害怕改变。 另外,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再分类,这样,他们才可以主宰身处的世界。所以,就生存而言,分类和再分类是不可或缺的适应性过程。但是问题在于一般人只会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出的类别,成为类别的奴隶,而忘记类别是人创造出来的,也可以由人来打破。 潜念潜藏在我们的头脑中,控制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一种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状态决定我们如何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事物或某种想法,之后又决定我们会用既定的方式来使用特定信息,而不会探索其他可能的运用方式,因为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反思已经形成的潜念想法。 我们的很多知识的学习,习惯的习得,经验的获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以此产生的心理定势和狭隘视角,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影响我们内在潜能的发挥,危害我们的健康,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比如说,思考一下,如果你潜念的认为老年人是行为不便、神志不清的,如果你在期间不加改变,那么这种心理定势延伸到你年老的时候,你肯定不敢尝试充满活力的新生活,有更多的依赖性,和更差的健康状态。 另外,作者提出,潜念的产生除了一些适应性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结果导向会引发潜念状态,和心理。如果某一陈述被当做是绝对真理,那么学生就没有必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这种狭隘的世界观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文化将随着僵化的教育模式代代相传。虽然这种做法会带来稳定,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专念,一个注意新鲜事物的简单过程 相关关键词:创造新的类别;对新信息开放;多角度审视;重视背景 如之前分析的潜念,我们会产生潜念,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需要"简化"这个世界,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世界在不停的流变中,如果我们僵化死板,那么将给我们带来太多的麻烦。 首先,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背景"的含义以及其重要性,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思维僵化,心理定势等都是很大程度上忽略背景所引发的。我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背景密切相关的,我们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我们都听说过丑小鸭的故事,当它处在在鸭子群众,它自卑地觉得自己好丑,但是当它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到天鹅的世界里,它就充分了解了自己的美丽。这就是一种背景的改变所带来的改变。 背景取决于我们的现在和过去,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还包括我们的情绪和价值观。所以背景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在专念状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背景当做客观不变的存在。 我们的头脑倾向于对于微小的变化视而不见,但是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用心倾听和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有效。他们会对新信息敞开心扉看待问题时,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视角,因此在做出反应时,他们的选择会更多,也会更容易改变一些积习,比如说,据研究,就戒烟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一味地和自己强调吸烟的危害来让自己戒烟,而是承认吸烟的种种好处,并且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吸烟这个行为,那么成功戒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另外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也更容易接受事情的不确定性,会在创造新类别时,更注意情境的细节和背景。因此具有专念意识的人的生活会更加高效,更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和控制力。 另外,作者还提出专念的思考方式更有益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烦恼,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中,抑或是对偏见来说,专念的细分能够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富有专念的人的生活也会更健康,更幸福。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专念,我们还需要学习何时对何事保持专念的状态,而这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感觉"累死了",其实情况可能并不是如此 书中提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带给我们新鲜的启示。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累死了,或者烦死了。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这种疲劳感或者厌倦感在很多程度上是来源于我们未经仔细推敲的预期。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累死了",只要外界情况发生变化,我们的疲劳状态就会缓解,甚至是一扫而空。作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学者一直忙着写书,还要照顾他两岁大的女儿,妻子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动都不想动了。此时,他的朋友来问他,想不想一起打篮球,他一跃而起,奔向球场,一打就是四个小时。 作者讲到的"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这个问题,也挺有启发。比如说,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工作,当工作接近尾声时,我们会开始关注结果,并且在内心预期疲劳将至。而当我们觉得疲劳就要来临的时候,疲劳就真的会如期而至。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的控制下,我们是无法驱散疲劳的。作者的建议是,在到达这个心理节点之前,我们就应该改变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抵御疲劳。作者同时提醒,仅仅变更活动内容未必会起到这一效果,我们必须将其视为新的背景才行。比如我们还是把新的锻炼活动视为锻炼的话,那么疲惫将难以消除。 像艺术家一样地去生活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啊,河流永远在变化中,流水不断冲刷河岸,一点点改变岸堤的模样,其中的水也一直在变化中。但是在谈论河流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出其不变的一面,不然我们如何定义这种事物,而语言和理性思维过程会帮助我们将之锁定,我们命名其为河流。这就是一种类别的设定,也是一种静止的看法。于是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关注不到河水变化中的状态。 但是,此时如果是一位画家或者是音乐家走来,他或许就会打破这种静止的不变,敞开自己的心扉,坐在岸边欣赏溪流的动态之美,体验美好,让灵感流进自己的心里。艺术家们和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但他们就经常会打破这些思维方面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让我们欣赏到全新的视角下审视的这个世界。 我想这个也正是艺术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专念意识,经常用全新的,和以往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和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我想我们的生活定会因之得到缓慢但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