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代太医和御医有什么关系太医御医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太医"还是"御医",在很多古装剧当中都有提到,我们也知道,这两个称呼指的都是皇宫里面的医生。但是很多人的关注点都不在这两个称呼上面,而在其他的剧情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只知道他们都是皇宫的医生,却不知道这两个称呼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指的人究竟是不是同样的人。那么,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太医和御医到底有什么分别,太医御医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大家很容易把"御医"和"太医"混淆,以为他们都是医生,没什么区别,这个观点可是错误的,太医跟御医可不是一回事,你可能把"太医"认作是"御医"。太医和御医这些人就是皇宫里面的医生,专门为皇族治病,地位和待遇十分丰厚,生活得也比民间大夫要好,但是他们往往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要知道的是伴君如伴虎,把皇族也治死了,脑袋不保还算轻的,弄不好就要满门抄斩了。所以古代太医一直是一个高危行业,既然太医和御医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医生,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但并不是每朝每代,都称呼他们为御医,有的朝代称为太医,有的朝代称为御医,有的称为大夫。总之,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点区别,"太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已有太医的官职设置。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则御医院在清朝时也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这个机构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医院。
  太医是替皇家服务的医生,也属于当朝官员,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御医是太医的一种,御医的级别比太医要高,一般只给皇帝或其姻亲眷属看病。
  但一般太医服务的范围较广,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
  前三等级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看来只能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的意思,但是他们统称为"太医"。 太医则包括整个太医院的医生,共有92人,其中御医在内。
  另外御医中还有一群人,他们不是太医院里的御医,他们有的已经是朝中官员,有的是在民间行医,由于他们出色的医术被世人传颂,皇室因此经常会请他们给自己治病,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群"钦点御医"治愈的都是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都非同一般。
  总的说来,太医是官僚、要治疗的病人很广泛,除了是对太医院官生的通称外,也可用以尊称民间医术高超的大夫。而御医是可以给皇室看病的人。负责皇室的健康,为高阶医官的专有名词;但少数未曾授职的大夫,因曾替皇帝诊病开药,也可被尊称为"御医";当然有些时候一些重要的大官也可以用御医(需要请示)。
  "太医"和"御医"是古代给皇宫大内或朝廷大员及其家眷看病的医生统称。这些称呼产生于什么时候,"太医"和"御医"是否存在区别?中国古代有供病人住院和治疗的"医院"吗?
  "太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已有太医的官职设置。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御医"的级别比太医要高,一般只给皇帝或其姻亲眷属看病。从明清两代的太医院官职设置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
  "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连院使(正五品)和左、右二判(两位副院长)在内才16人。"太医"则包括整个太医院的医生,共有92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的59位大夫可以独立看病,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只能当助手。
  医院在中国产生得也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已见其萌芽。据《诸子集成•管子卷》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齐国管仲当时在首都临淄创建"养病院",收容各种残疾人进行集中疗养,但还不是"医院"。
  "医院"的产生与疫病流行有很大关系,这时候需要把大批病人集中起来进行治疗。如西汉元始二年,黄河旱灾,疫病流行,皇帝专门安排地方和屋子,选派医生免费为百姓看病。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任中郎将,军中疫病流行,死亡率很高。他专门租用民房,集中病员进行治疗,叫"庵庐",很像现在部队的野战医院。
  北魏孝文帝时在洛阳设有"别坊",免费提供诊疗和药物,贫穷无力出钱者均 可前往治疗,这是公立慈善医院的雏形。唐朝时医院叫"病坊",全国各州县均有设立。宋朝时改名为"安乐坊"、"安济坊",并开始开设门诊部,称"和剂局",和剂局的药方叫"和剂局方", 算是当时通行的一种处方手册。这些机构均为官办,民间则以游医和药房为主。
网站目录投稿: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