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阅读谈谈阅读速度


  阅读的【速度】
  之前在谈小说阅读和非虚构阅读时,都说到过"两轮阅读"这个步骤与方法:
  ◆ 第一轮快速地通读全书,相当于概览阅读,建立起整体概念,哪怕有些地方暂时读不懂,也不要停留,可以做好标记先跳过去。
  ◆ 第二轮针对标记、以及根据不同的阅读角度与需求,放慢速度、花时间做分析阅读。
  由此就有不少用户问我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怎么判断哪些内容、或哪些时候可以读快一点,而哪些需要读慢一点,以及需要慢到什么程度呢?
  跟这个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家长问过我:孩子读书速度非常快,但是所读的内容到底记住、或理解了多少,不知道。怎么破?
  此外还有一些用户问过我:自己的阅读速度比较慢,一本书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读完,怎么办?是不是需要学习一些"速读"之类的技术,来提升一下呢?
  问题还挺不少。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阅读速度】这个问题。
  针对何时读快一些、何时读慢一些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阅读速度主要是由阅读目的决定的。不同的阅读目的,对应着不同的速度。
  第一种情况,我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或刚开始着手研究一个新的课题时,可能会先找一批相关的书,好几本、甚至十几本,试图建立对这个领域或课题的基本概念。
  这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堆书里哪些价值高、哪些对我有用。我的阅读速度会非常快,目标是要把这堆书都"扫"一遍。
  但我的阅读速度并不是均衡的。比如对于某些明显价值不高的内容,我会快速跳过;而对于某些可能对理解该领域、尤其是对建立判断依据很有用的内容,我也会稍作停留,稍微读得仔细一些。
  此外,我会特别留意每一本书的结构框架,并且把多本书的框架参照起来看,所以会花一点时间梳理目录,读读作者自己写的、叙述研究方法或写作思路的前言,等等。
  这样既能实现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初步了解该领域,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的目标,同时又能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及一些初步的判断标准,并且预判一些重点所在。
  第二种情况,阅读某一本书,并且确定这是一本比较有价值的、值得花时间精力去读的书,这时候就是开篇所说的,通常我会做2轮阅读,第一轮先整体读完全书,并做好标记,第二轮针对标记部分、及读完后判断值得重点考察的部分和角度,放慢速度做分析阅读。
  不过在这2轮阅读中,其实我的阅读速度也不是均衡的。比如对于很重要的书,第一轮我除了在书中圈划,可能就会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方便第二轮时查阅,这部分很自然速度就会慢一些。
  第二轮阅读因为是带分析、研究的性质,当然速度就会更慢,首先肯定要把每一个细节都读清楚,其次还要动手做笔记、做拆解等等。如果还带有输出目的,比如要从一系列的书中选出一批材料,为写文章做准备,那么对这批材料的处理速度肯定也是比较慢的。
  第三种情况,就是遇到非常难读的书或文章,这个时候可能首要的阅读目的就是要把它读懂。这时主要有两种策略可以选:
  一种策略还是2轮阅读,第一轮不管怎么样都要读完全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好记号,等待第二轮阅读来深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有些部分可能读到后面的内容,一印证就通了;其次还是前面说的,至少能建立一个整体概念,作为第二轮阅读的基础。
  这个方法适合于2种情况:一种是难读的地方还不算太多,总体而言是可以"啃"下去的;另一种是虽然很有难度,但篇幅不算大。
  如果既有难度、而且篇幅还很大,越往后读越是一头雾水,读到后面简直就像在看天书,那就要换种策略——
  另一种策略是从一开始就放慢速度,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比如在讲《鼠疫》阅读课的时候,我就建议大家:因为小说人物众多,且翻译作品人名不容易记,不妨在阅读开头部分时,就随手建立一份【人物清单】,但凡出现新人物的,就记录下来。这样读到后面,有不清楚的时候,对照着清单去查就可以了。
  比如在讲《非虚构阅读课》的时候,我也说到,在阅读陌生领域的内容时,如果出现大量的陌生概念、尤其是专业术语,那么也要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份【关键词清单】,道理和方法跟小说的【人物清单】差不多,相当于一份自建地图,防止后面越读越蒙,完全找不到方向。
  此外,有些书所用的叙述或论述方式,对你来说是陌生的,有可能是年代的问题、有可能是不同领域或不同作者的思考与表述方式的特点问题,这也是大家有时会苦恼的事儿。
  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刚开始阅读时,也可以尝试放慢速度,先熟悉、理解这种表述方式,那么之后就有机会逐渐加快阅读。——这有点像你刚开始读英文材料时,速度比较慢,一旦习惯了之后就快起来了。
  以上,我其实已经说到了影响【阅读速度】的另一个因素:个人阅读习惯问题。回到最开始提到,有用户问我的:自己的阅读速度本身比较慢,怎么办?是否需要先学个"速读"?
  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并不是读得快就是好的。尤其是对于大部分用户,阅读主要是为了提升自我——我们姑且这样简单概括吧,那么找到适合于自己的阅读节奏,我觉得会更重要。
  因为只有在合适的节奏下,你才能持续地阅读、并且始终感到愉悦(而不是好像有个任务必须完成,由此感到压力很大);更重要的是,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吸收书中内容。
  其实我们在阅读时候,就像我说在教育中,都不是输入1、马上就会有输出也是1。阅读起作用的方式更像是先大量积累,之后慢慢发酵、逐步产生效果,也可能会在某一刻产生一些顿悟式的感受。
  这似乎又回答了开头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孩子读书速度很快,但好像没留下多少东西。这里也要具体分析:
  有一部分书值得精读,那么可以用一些方法,引导孩子放慢速度、更多地去探索和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非得这样做。
  这有点像个金字塔模型:海量的阅读是拿来铺底的,拓宽阅读的面;同时再精读一些,拓展阅读的深度。如果只有精读,却没有海量的泛读,其实也是不够的。
  最后说一个补充性的小问题:阅读时要不要摘抄?
  因为有不少语文老师会布置摘抄的作业,所以时不时就会有家长来问。其实我之前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摘抄"的问题:《从摘抄到分析》。
  借着今天这个阅读速度的话题,可以再补充2点,不仅适用于孩子,跟前面所谈的其他内容一样,同样适用于成年人读者:
  ◆ 如果想放慢速度,摘抄是个很好的、强制性的方法。因为写字的速度摆在那里。所以如果你读到一段很难的内容、或者觉得值得仔细琢磨的内容,却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或慢下来,那可以试试摘抄。
  ◆ 对于重要内容,做笔记是必要的。不过,阅读笔记不是大段摘抄,而是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都不是完整的句子,或可能是若干来源的内容拼接在一起)摘录。同时还需要对内容的结构、层次加以梳理,一边读懂作者的逻辑,一边发展出自己的理解框架。
  当然,还是如前所说,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会有差异,阅读速度没有绝对标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最核心仍然是盯牢自己的阅读目标,不管采取我建议的何种方式,能够实现目标就是好的。
  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往往需要相对较慢的速度。因为不管是从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内容的角度,都是复杂度很高的,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网站目录投稿: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