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浩誉 钱小娟 校园暴力是一种破坏校园安定和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若不及时加以深入研究与探讨并使理论实践于实际行动当中,校园暴力现象将会无法得到有效的扼制。以及在校园暴力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从而促成了校园暴力这一行为的发生,其中往往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学科,因此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 根据WHO对48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调查分析,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在如今发生率高达60%,在大学生校园内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与社会大群体相对不同的情况下,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却逐渐接近社会暴力发生率,这意味着校园暴力已经不仅仅发生在中小学学生群体,而高等素质教育也并不代表着暴力行为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扼制。大学生生活更加自由、开放,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现状——大学校园内的暴力更具隐秘性而不易察觉,因为诸如冷暴力的形式往往难以被揭穿,这类相对隐秘的校园暴力往往更加具有隐患,校园暴力行为往往是多个行为促成发生,通过多个行为积累而成,从而不断发展衍生而成为大型的校园暴力案件。 在现今中国,对于"校园暴力"已经日益关注与重视,校园暴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产生不良作用,更会对社会稳定、未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暴力案件频发,为此我们采用网络匿名问卷的方法,对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在100名高校学生中,有43%的同学亲身经历过校园暴力,有30%的同学听说过及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数据比例使我们对校园暴力不容轻视,校园暴力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其中有大部分集中在语言暴力高达40%,语言上的刺激往往对他们的成长经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在现在大学校园暴力的形式中,主要以语言、漠视、排挤等冷暴力方式发生,这样的形式往往更具有隐秘性从而不易察觉。在暴力行为形成原因上,有61%的同学认为,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原因在于满足其自身心理快感,通过对校园暴力行为施加以达到自己心理快感上的追求,而产生此类心理快感需求的原因据分析,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从家庭内部环境角度分析,根据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像牛马一样娇惯出来的子女,不是家庭的叛徒,就是社会的暴君。"在成长过程中,亲情不适度原因往往是导致这样心理出现的首要原因,家庭环境过度溺爱,从而没有促使施暴者在幼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其次,家庭存在暴力行为,施暴者在暴力氛围下成长导致自身成为校园施暴者,使家中暴力行径无意间模仿并行使于校园之间。以及家庭构成上也是影响暴力行为的关键因素,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子女的4.6倍,家庭上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家庭教育未给予必要的关注,未能正确认识到教育应该从学校与家庭共同出发。 从社会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大学教育环境下更加自由开放,其教育模式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自理能力,所以相对于之前学习阶段,对于学生行为的监管上较为宽松,并且在管理人数和学生人数比例悬殊上的原因导致管理力度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校园暴力案件難以发现或未能及时发现,缺乏必要的预警制度。以及根据美国学者Schwartz提出的鸵鸟综合症,校方往往会因为不良影响而导致校园暴力无法得到正视的主要因素所在。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观念,对于法律的学习程度上不够,对于自身行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无法认识到自己暴力行为后果。其次,学生自身对于负面情绪缺乏必要的宣泄途径,面对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问题上,缺乏一个合理的渠道来释放自身负面情绪,一个正确渠道来释放自身负面情绪有助于身体机能及思维上的快速调整,也可以及时地致使暴力情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网络作用下,相较于从前,接收到的信息更加驳杂多面,其中也隐含着暴力因素,如网络游戏中、网络视频中暴力行为极其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新一代的大学生。据有关部门调查,65%以上的工科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触并受过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学生群体正处在极力吸收知识和自我学习的过程,自身对于不良信息自我筛选能力较为薄弱,面对此类信息,相对薄弱的学生十分容易效仿,在无形对于暴力行为的接收从而使得自身成为暴力行为的承载体。 校园暴力是一种破坏校园安定和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引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对于校园暴力、欺凌等校园暴力行为日益重视,我们通过研究与行动可以有效地预防与减少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可以促进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的同学相互友好交流、帮助被欺压学生走出暴力阴影和帮助施暴学生及时认识和改正自身错误以及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优秀学风形成从而使社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11):132-135. [2]程伟.透视与思辨: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成因解析与防控对策[J].理论界,2012(01):53-55. [3]朱双燕.当前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