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至20日,"企业党建创新与软实力提升培训班"在郑州成功举办。这次培训班,是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会刊企业文明杂志社,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高企业党建政工干部业务水平,根据国资委党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按照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2014年工作要点中"深入研究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研究"的要求而举办。 当前,在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企业党建思想工作与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新任务、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如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推进党建科学化;如何创新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等,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对此,培训班邀请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就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体系构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等作了专题讲座,并组织企业交流了典型经验。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李祖荣主持了培训班。 本次培训是一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专题培训。主办者践行其一贯坚持的"精心组织、周到服务、办出信誉、办出品牌"的理念,精心组织策划选题,请国内名师认真授课。参加培训的80多名学员普遍反映,通过这次培训,学到了新知识,开启了新思路,拓宽了新视野,掌握了新方法,交流了新经验,结交了新朋友,提高了做好工作的本领,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有的同志甚至临时退掉原来已经订好的返程机票、车票,坚持听完最后一节课。 为使广大读者能分享这次培训班的成果,现将其主要内容和精彩观点综述于后。 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创新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人民大学、北京大学MBA企业文化专业特聘教授,著名实战派管理学者王吉鹏,以其长期从事大型企业管理实证研究与咨询的丰富经验,作了"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创新"的专题讲座。 深化国企改革要把握其发展趋势。王吉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创新驱动阶段。与此相应,国企改革的深化也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一是在产权结构上,从单一公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二是在政府角色上,从管资产、当家长向管资本、当股东的出资人转变;三是在管理模式上,从无差别的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四是在经营者定位上,从政府官员、官本位向职业经理人、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五是在人才配置上,从党政主导选人用人向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转变;六是在核心目标上,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向激发国有资本的动力、活力转变;七是在企业增长思维上,从偏重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或者规模增长与价值增长并重的思维转变。因此,企业的思维创新,应当从企业的战略重构开始。企业作为有生命力的组织,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上述转变的实现,兼顾好企业的短期增长与长远增长的平衡,既要考虑短期增长,也要考虑长远布局,考虑企业10年、15年乃至20年、30年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要引领这种趋势,推动这些转变实现。 文化创新要把握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王吉鹏认为,文化中的企业与企业中的文化是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一般文化的生态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生态系统与社会大文化的生态系统要和谐调适,才能良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文化建设,从国际看,是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从国内看,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道德风尚、精神财富、思想基础与进步动力,是民族之根。文化是可以传承的。文化通过载体传承(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传播、扩散。文化是可以创新的,文化载体也要创新。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但文化的改变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要作好文化管理的功课。如:这几年讨论的看见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在其他国家既有"见死不救"判刑的规定,也有惩罚丧失诚信讹人者的规定,使这个问题便不成其为问题了。再如:大家讨论比较多的80后、90后职工管理难的问题。现在,许多大企业都实行的是刚性文化或者叫军队文化管理,却没有看到80后、90后的新特征,这种特征使他们给人一种新物种的感觉。这些青年职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是在以孩子为家庭中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对以老人为家庭中心的传统文化的颠覆,所有的问题都从这个颠覆产生,他们的家庭观、就业观与其前代完全不同。 要重视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王吉鹏认为,企业文化是亚文化、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有管理学意义,也有纯粹文化学意义。企业需要的是其管理学意义,但现在许多企业却走在纯粹文化学意义的路上,而这条路不好走。看不见的文化具有看得见的力量。发挥文化信念的精神力量以及对全体成员的感召力,企业才能走向卓越。企业只有对中心文化不断注入活力,才能百年不衰。应建立战略导向型的文体体系:在战略层面上,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企业使命或者宗旨是什么的问题;在策略层面上,要解决坚持什么原则,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即企业精神或者价值观的问题;在执行层面上,要解决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人才理念等问题。企业价值观是讲规矩、讲准则的,是企业最核心、最持久的信仰,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体系,它解决的是我们信仰什么、什么对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决不能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基本的商业精神、诚信、敬业、勤奋、责任感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应当坚守。经营企业,做错误的决定很容易,做正确的决定很难。职工教育要先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如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不能只是由动画专业人士制作完成了事,还应请伦理学家、教育学家参与审定才行。现在很多企业的行为识别,缺少的是对员工职业行为的规范,要加强职业行为规范的建设。如:领导叫开会时,要带上笔记本、做好记录,交办的重要事情要当面复述一遍,下级请示工作应付有建议等。要认识和运用文化变化的规律。如:解决乱穿马路的问题,与其主要依靠罚款和安全教育挂钩,不如与面子文化(要用好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解决问题)和道德教育挂钩:乱穿马路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许更为有效。三一重工将原来提出的"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调整为"质量就是自尊心"效果会更好。企业文化建设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强化渗透,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创新实践,在管理上下功夫;丰富载体,在凝聚力上下功夫;典型引导,在辐射上下功夫;完善机制,在执行力上下功夫;从心的一致到行的一致,达到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赵湘江,以其在党建理论研究方面深厚的造诣和多次参与全国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调研工作的经历,作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的专题讲座。他认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党建工作,根本的原因在于,国企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公有制如果搞不好,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不牢固。但国企党建面临着加强与改进的问题。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赵湘江说,党中央对国企党建的改革创新最为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转变,即党从过去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党,从外部封锁和搞计划经济转变为对外开放和搞市场经济,形势变化了,仅靠过去那些思路和经验不行了,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必然。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党建任务。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但改革创新仍然是关键词。党的基础、活力、源泉在基层,故基层党建非常重要。国企党建要为国企改革尽一份力量。 赵湘江从七个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全面准确地认识国企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国企党建面临的新挑战。国企的变化表现在: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作为经济组织的特征日益明显,结束了只生不死的历史,产权结构正在调整,所需资本由依赖政府注资向借助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融资,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等。这种变化使国企党组织在地位、职能、任务等方面遇到了挑战:其政治组织功能与企业经济组织的功能的矛盾开始突显出来;在减员增效和维护职工利益之间往往处于两难选择境地;在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用人以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冲突成为党组织面临的深层矛盾;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权责界定成为其中的大问题,等等。 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界定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与改进的前提。这个问题现实中尚未完全解决。经营管理人员一般表现为淡化论,党务工作者一般表现为加强论,其实质是国企党组织如何定位和发挥作用的问题。国企党组织在国企中居政治领导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国企产权的性质决定的。不然的话,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国企不仅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长子"作用突出。党组织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工人在哪里,党组织就应在那里。国企党组织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特色、独特优势、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要着力破解国企党建难题,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企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十八大的党章第三十二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集中为两点:一是围绕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二是从严治党,搞好自身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内容有失偏颇;二是参与重大决策不力;三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保证监督难和参与决策难是普遍的反映。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使党员有义务、有责任,也有温暖、有权利、有荣誉感。国企党组织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与董事会的关系,发挥好参与重大决策的"参与者"职能;处理好与经理层的关系,发挥好企业决策执行的"监督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发挥好"协调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好"领导者"职能。 进一步完善国企的领导体制。这是带根本性的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历经各历史阶段的变化,现在确定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比较合理管用的体制。但有些企业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有机融合,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还缺乏可操作的规范。重点是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的,二者不是互相兼任而是同时担任,要强化"第一责任人"的管党意识,解决好党委书记决策、责任、工作三到位的问题;二是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必须以《党章》和《公司法》为根据,解决好"依法进入、适度交叉、科学定位"的问题,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意识,克服过度重叠现象。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所有企业干部都由党组织任命;二是忽视党组织对选用干部的把关定向作用,出现党组织管党群干部,董事会管经营管理干部的两条线现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应把握三点:一是按照《党章》和《公司法》的要求,管少、管好、三结合好;二是管好原则、程序、监督、培养教育;三是不断深化国企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德才兼备的四字方针改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八字方针,并非画蛇添足,而是针对片面强调"能人战略""能人标准"提出来的。须知,现在被查处的干部,不是才出了问题,而是德出了问题。在发达国家,一流人才去了企业,二流的人才在政府。我国则相反,应改过来。梅德韦杰夫说,青年热衷于当公务员,其中必有腐败。我赞同他的观点。我们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人才强企作为最重要的战略。 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独特优势。国企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基础,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追求、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这是西方企业没有的独特优势。国企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把这种独特优势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优势结合起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要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大局,把握大势,促进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二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追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宗旨和员工行为准则,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独特的国企精神,提高国企的竞争软实力。三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权益,发挥职工的创造性力量,领导和支持企业工青妇依法和依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发挥职代会的作用。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国企党组织是党在国企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活力;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重视在生产经营一线和青工中发展党员。二要大力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国企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党员主体权利;严格按期换届制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应重新叫响利益驱动,把《党章》规定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三要按照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党务工作者队伍。四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党员,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践行核心价值观 提升企业软实力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兵在《践行核心价值观 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专题讲座中认为,核心价值观怎么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认真探讨。 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要打开三本书。李晓兵以其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与国学大师杜维明讨论的三本书为例,说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说,在哈佛的一座雕像上有三本书,已经打开的一本是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书,这方面中国学习得比较好;另两本没有打开的书,一本是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做到依法治国、讲诚信和守契约精神的书,一本是关于社会应该倡导、引导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信仰的书,这两本书正是中国当前必须打开并需要认真学习与践行的。他引用日本一位思想家的话说:"文明是一般民众的道德、智慧的增长。"而非单纯的经济增长。他认为《菜根谭》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所讲的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他还引用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和《法华玄义》"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圣贤"的观点,说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关于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李晓兵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剖析: 核心价值观关乎企业领导能力。所谓领导能力,就是领导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能力,把握本质、洞察规律的能力。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作为领导者,必须作价值判断,要有价值思维。一般来讲,订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情,这是价值问题、隐性问题、哲学问题;而战术则是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事实问题、显性问题、科学问题。所谓领导艺术,犹如庖丁之解牛,以价值的眼光看问题,"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从而做到"游刃有余"。这是领导艺术的极境,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极境。一个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没有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这个民族、国家就无法前进。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判断,就是毛泽东所讲的:"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底线思维。我们遇到的根本挑战是中国道路的独特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换句话说,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目标。党是精神、道德、道义、价值观、理想的集中体现与引领。党和国家都是作价值创造工作的。列宁说:"我们就创造价值,让大家跟我们一起干。"通过信念的内在约束与制度的外在保障,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 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与西方的现代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路子。当前,我们面临核心价值观历史滞后性的现实与底线性重建的任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原定是要在十七大提出来的,但直到十八大才最终确定下来。因为有些地方的底线已被突破,不能再拖了。比如,个人层面的最后一个价值"友善"就出了问题。现在有些人出现了"心灵缺席":热衷于在虚拟社会的社交网络中交流,却在现实交往中筑起沟垒;有的两口子背对背用微信作交流,却不能面对面地谈心。又如: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任重道远,纪律性、责任心、专业性、主动性、创新性普遍不足。有的西方人士指出,在自由竞争、现代科学、私有产权、西方医学、消费社会、职业道德这几方面,西方仍处于领先地位。一般认为,国家战略要经历政治战略、经济战略、价值战略三个阶段。现在,中国正处在价值战略的关键阶段。1987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出口的只有电视机等,而没有出口任何观念。当我们的24字核心价值观被中国人普遍认同、被世界广泛承认时,这个价值战略才得到实现。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建设一个好社会,体现24字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二是建设一个好组织,亨廷顿说过:"在当代社会,谁控制了组织,谁就控制了未来。"列宁也曾经指出:"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无产阶级除了组织以外,没有其他的武器。唯有通过组织,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一支无法征服的力量。"这要求把党建设、管理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力。三是要有好规则,依法治国加上核心价值观,软硬兼备。 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个体实践。培育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其实践理性,做到观行并止,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人生价值观的理想状态,是如《论语》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修炼、修养。 在培训过程中,中铁五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袁蓉生介绍了《用纳入与创新打造中央建筑企业的文化品牌——中铁五局企业文化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浙江正泰集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党建研究室主任梁特光作了《非公企业党组织如何有效发挥两个作用》的经验交流;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凤翔作了《创建合资企业服务型党组织,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典型发言。三种所有制企业的典型经验让代表们深受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