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跳槽去高校任教的现象已不鲜见,记者调查了解到,李咏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学院6个年级本学期均没有他开设的固定课程;崔永元在该校也只开有一门选修课。(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引进名人并非不可,但如果引进名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名人和学校的关系游离,就难免遭遇舆论质疑。高校究竟看重的是名人之名,还是名人的实际教学能力,抑或是名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带来的贡献呢? 在美国,政治家、明星去大学应聘当教师,也不鲜见,但学校不会因其有名气就聘任,也不会因其名气大就另眼相看,甚至对他们的教学、学术研究提出与其他教员不一样的要求。学校在教师的招聘、管理和使用上,是一视同仁的。在大学内,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照样要给学生开课。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聘任名人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全职教师,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客座教授依照其性质,更多是"名义"上的教授,不在大学内做具体的教学事务。而兼职教授、全职教师,按照规定,是要履行职责的,尤其是全职教师,应是全职履责,否则就可能变为"吃空饷"。可是,我国大学聘请名人担任兼职教授以至全职教师,考虑更多的不是具体职责,而是名人的名气、背后的资源,而名人看重的则是学校的平台。 这就把大学引进人才的价值异化了,不但不会提升学校声誉,还会让大学遭遇质疑。近年来,每次大学与明星的"联姻",都没有引来舆论叫好,而是被指责"媚俗",没有品格,是拿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去和明星交换,丧失了大学的精神。而对于明星而言,选择大学,尤其是全职跳槽到大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可是到了大学后,却发现大学在乎的仅是自己的"名气",给自己的任务是获得资源,完全把自己作为"花瓶"点缀学校,也大失所望。 有一些舆论把问题归于明星、名人,认为他们因自己的独特身份,享有独特的待遇,在大学里有某种特权,这是不了解大学管理体系的误解。主要问题不是来自名人,而是大学。总体来说,在引进名人方面,大学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大学坚持聘用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对名人一视同仁,甚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就能真正实现学校和名人合作的双赢:学校获得有丰富实践经验、很强社会影响力的师资,对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名人也在大学的平台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新的发展,对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力度。我国高校当前的人事制度还不适应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有的大学还存在长期离岗编制空挂、吃空饷、因人设岗等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