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农理论》是一本由张五常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佃农理论》精选点评: ●感觉就是合约理论的prelude ●又是博士论文,这几个字让我有充分的无力感。不过确实是深入浅出,分析很漂亮 ●我数学真的不好…… ●图书馆借阅 ●反反复复十余遍,愈读愈新!! ●你可以在实证主义里面耗尽每一个细胞乃至每一处踪迹,但是到头来,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成为控制论下的商品范畴 ●实证部分没看 绝对精彩 ●号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论文 ●... ●据说是好书,没看懂。M下来慢慢看别人的书评。 《佃农理论》读后感(一):一本帮助我理解经济,理解职场的书 我在一个深深的低谷读到了这本书,理解到了合约的力量,4年后读到《世界是平的》,不觉得就发笑了。所以水的力量比火大,水可以填平沟壑,削切高山。平衡的力量总是大过塑造,特别是在企业里。 《佃农理论》读后感(二):从组织的激励模式讲 从组织的激励模式讲,组织的经营风险小,则固定工资占主导,如果员工的努力水平容易被考核,则采用固定薪酬而不是浮动薪酬激励;当风险中等,则固定工资+浮动薪酬,当组织经营风险很大,员工的努力水平也不容易被量化考核,则采取完全的浮动薪酬激励。 《佃农理论》读后感(三):好书 非常好的书。 有人说佃农理论是科斯定理的超越,我感觉两个理论不是一样的。 科斯定理讲的是帕累托最优,佃农理论讲的是租值消散。个人认为,佃农理论的突破性更大一点,当然了,也更不容易理解。 书里的数学很难,作为一个工作好几年,三角函数都忘光了的人一步一步跟着推起来很费劲。不过循着张五常的思路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推了一遍,结论一样,也算是理解了吧。 不过张教授实在太喜欢吹捧自己了,不是说他不值得吹捧,实在是吹捧太多已经影响阅读体验了,无关宏旨啊…讲一段道理吹捧一番,唉。 不过我是真心佩服张五常,世界确实有点对不起他了,没有给他应有的荣誉。希望他能得诺贝尔奖。 《佃农理论》读后感(四):读"佃农理论" 前言:有写话题是可写可不写的,有些话题是不得不写的……终于念完了〈佃农理论〉一遍,怎么都得写两句…… 好文章是经得起"推敲"的,1966年的文章,于今依然智慧如故,此必为经典无疑……溢美之辞往往流于阿谀奉承,但我想对于这篇著作的褒奖是很难说过分的…… 清晰的文章结构,简明的推理过程,充分的实证内容,而在这其中充满的是智慧的乐趣。以往在我的概念里,学术论文通常是干涩无趣的,张五常的存在"证伪"了这一命题,事实上他为我树立了新的概念——没有意思的学术,不学术亦可;表达不清的文章,看不懂也罢……(诶~~这样就不剩什么文章可读了><) 我不想重复这本书的内容,暂时也不想将一般化的佃农理论"推而广之",只想写两句给我决定性启发的部分…… 首先,是文章的做法——步骤是: 第一,选择有趣的现象来仔细观察——二,建立相关理论模型——三,对现存相关历史理论及相关研究工作做总结,表明自己在这些研究以外的贡献——四,一般化理论模型(如果能做的话,最好)——五,分析根据现实约束,使用理论模型,做推断,提出假说——六,使用现实数据验证假说,使理论不被证伪——最后,结论 这个框架其实就是图书目录,但是它清楚到,让我只在通读书一遍后,便能在理解基础上牢牢记忆,并且找不出一点缺失……在读书的时候,我喜欢揪作者的小辫子——专找他没有交代清楚的内容,在读"佃农理论"时,几乎没有找到;而获得更多的是,启发性的思考。 其次,是学术的态度——在书中,我几乎找不到似是而非的用语,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作者的谨慎挑选,不要说逻辑错误,连同语意含糊都几乎没有;而其最后两章的实证部分,更是给我留下了"无比认真"的完美印象,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一提。第一,是其身在美国,却要写台湾的土改,况且年代是1948年那个刚经过战乱,统计学又不甚发展的年代,我真的很难想象他是怎么找到那么多切实的数据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的。其次,是其绝对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在资料处理上,不厌其繁的对照现实政策变化加以调整,以求其确;并且在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决不遮掩,教我明白什么是"力求完美,却同时事实求是"。 灵魂是有价的,问题在于你要不要出卖它……在这个"自由市场"上,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可能会让你完不成论文,也可能让你拿不到高薪,更可能让你失去权贵的青睐……我相信人类永远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只是,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不同,定价自然也颇为不同……^^ 《佃农理论》读后感(五):佃农理论被低估了 在很多人看来,佃农理论是对科斯定律的一个实例运用或实证分析,没有什么理论创新。这种看法大大低估了佃农理论的意义。 先让我们看一下科斯定律说的是什么。科斯认为,当产权明确、交易费用为0或者很小的时候,无论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结果都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帕累托最优。 那么什么叫产权明确呢?价格管制下的资源配置算不算产权界定清楚呢?很显然,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者并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或者即使触及,分析也是错误的,比如马歇尔对佃农租约的分析。 而张五常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1949年4月台湾土改第一阶段从法律上限定了最高地租率,并且禁止地主向佃农要求补偿性支付和收回土地。这显然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干预,产权界定清楚的前提似乎也不存在了。但市场均衡的结果缺仍然是有效率的。 我们现在知道了结果,当然觉得张五常的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学者来说,这不等于直接把科斯定律证伪了么?如果放到现在中国的学术氛围,恐怕早有人奔跑着歌颂:把科斯定律证伪了。 但是,张五常却奇迹般地重新定义了私有产权的概念,把私有产权定义为三种权利:使用权,自由转让的权利,分享收入的权利。如果这3项权利界定清楚了,那么即使没有所有权也无所谓。 看到没有,张五常其实是丰富了阿尔钦的产权理论,完善了科斯定律,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所以,把佃农理论仅仅看成是科斯定律的一个实证分析,实在是错得离谱。 我们今天是因为已经知晓了佃农理论,所以觉得佃农理论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对科斯定律的再一次证明。但是,当时的学者并不知道啊!如果不是张的佃农理论,可能直到今天,学者们也仍然会认为价格管制肯定是没有效率的。张的理论恰恰是推翻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 因此,佃农理论虽然没有超越科斯定律,但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创新,完善了科斯理论。 此外,张五常在分析定额租金,分成租约和固定工资三种不同的选择方案的时候,仅通过交易费用并不足以分析清楚选择的含义,于是引入了分散风险的概念,这是科斯定律里没有分析过的内容,并且触及到了合约的性质。这为张后来建立合约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所以佃农理论才会被认为是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张五常对科斯定律的完善,对产权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合约概念的进一步研究,为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转轨经济学的制度安排都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工具。 综上所述,佃农理论的意义被大大低估了。张对佃农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合约经济学的研究绝对是诺奖级的成就。即使把张五常称为中国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