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湖北楚墓出土2400年前随葬干鱼 考古人员最近在湖北荆州的夏家台墓地258号墓随葬品中发现了十多条随葬的干鱼,虽然历经2400多年,但部分鱼肉还没有腐化,鳞片与鱼刺清晰可辨。 干鱼鳞片鱼刺清晰可辨 今年7月,施工人员在荆州区楚源大道荆州中学新校址施工时,发现一批古墓葬。经荆州市考古队勘察,这里分布着从战国到唐宋时期的400多座古墓葬。 8月,荆州市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等文物。目前,夏家台考古现场已发掘385座古墓,其中80%都是战国墓。258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一座中型楚墓,距今约2400年,比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约早百年,是古墓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 荆州中学新址考古工地领队田勇介绍,该墓葬头南脚北,外一椁内一棺,椁板四角一改本地多见的"井"字形,为方方正正。12月25日上午,考古人员取走椁板,看到内棺棺盖南部,有一叠物品,经考古人员仔细查看竟然是4条干鱼,鱼的中间撒有疑似稻谷,均保存完好,清晰可辨。下午,考古人员又在墓葬头厢找到9条干鱼和一些动物骨头。 田勇介绍,这13条干鱼从形态上看是野生鲫鱼,有的从鱼腹剖开,有的则从鱼背剖开,巴掌大小,鳞片与鱼刺清晰依然。这些干鱼的剖法以及风干程度,跟荆州当今流行的阳干鱼很相像。据了解,所谓阳干鱼的做法就是把鱼用盐腌上,然后再放到太阳下晒干。 不少网友在看到干鱼图片后惊呼:除了颜色变黑,看起来同我们平时吃的阳干鱼没什么区别。有网友笑称楚人是吃货,数千年前就知道做阳干鱼。 目前,考古人员已经从夏家台258号墓葬发掘出陶器、漆木器、丝绸等文物30余件(套)。 千年干鱼为何不腐烂 历经2400多年,鱼肉虽然大部分腐化,但仍清晰可辨。夏家台258号墓中的干鱼何以保存至今?这些鲫鱼为何出现在古墓中?干鱼还可继续保存吗?#p#分页标题#e#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荣建华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时肯定不是新鲜鱼下葬,而是腌制过风干的鱼。 她分析,封闭的墓地没有氧气,再者,墓地温度低,在腌鱼的高盐浓度下,地下微生物也不能利用鱼做食物,即不会让鱼腐烂变质。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些鱼并非普通陪葬品,而是下葬时祭祀留下的祭品。他介绍,古代葬礼祭祀环节使用烹饪的鱼类、牲畜、蔬菜水果等食品,以示墓主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衣食无忧。 考古人员在258号墓椁板东侧发现的烧烤痕迹,以及在陶盘等器皿中残留有猪胛骨、鸡骨、莲子等,似乎验证了黄凤春的这一说法。 目前,该墓主棺已运到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正在制定详细开棺方案择日开棺。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回应,荆州博物馆将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好出土的干鱼并尽快对公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