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转型的现实选择


  唐湘宁+陆南芳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多元变动的学生需求之间形成冲突,"以知识为主"的评价模式与"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相矛盾。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多元化的体验式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可以打通知识建构与职业规划的融合渠道;可以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边界,形成不同主体的协同效应。要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立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以能力发展需要为核心建立特色化的实训基地;以共享协作方式构建师资培养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9001704
  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创立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校企合作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封闭式办学:成人高等教育生存困境的根源 高等教育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向社会开放办学并成为社会的中心,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要求大学必须向社会开放办学,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成人高等教育是面向各行各业工作者的高等教育,成人性、行业性决定了开放办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封闭式的办学机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出现了生存困境,"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从1979年的62.14%降至2007年的21.16%,再降到2013年的10.8%。"[1]
  1固步自封的办学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符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从建国之后开始就是以"体制内在职职工"的学历补偿教育为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社会"体制壁垒",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也长期在体制内循环,只需要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而不需要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既有的体制开始松动,至少体制的边界已经逐步缩小,高等教育开始从体制中逐步走向社会并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市场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帮助工作经验各异的成人进行职业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再规划,这里的"职业再规划"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规划",它是基于个人既有经验而展开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学习者的经验知识结构、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而不是将学习者看成"可以任意书写的白板"。
  可惜的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尚未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型,在封闭办学与开放办学之间徘徊和犹豫。较为突出的表现是高度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走"重学科知识、轻应用能力",沿袭"学历补偿"的老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严重减弱,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出现理论与实践失衡的现象。此外,由于惯性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不擅长也不太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互动,因此缺少对人才需求规格变化的敏感性与深刻理解,也不能及时找到造成自身发展困境的"症结",造成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不符,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彰显。
  2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多元变动的学生需求之间形成冲突
  成人教育的对象决定了成人教育形式、内容以及手段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有职场新人、经理、业务能手还有企业家等,他们不但在工作经历、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职业发展取向上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层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然而,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忽略了学员在知识基础与学习需求方面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统一化的策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实行"一刀切",本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被抹杀,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得不到激发,甚至还被消解,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面授的出勤率极低,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严重缺乏。笔者发现,2014年某校在江苏省H市举行的某专业面授课程到课率不到30%,经调查发现,"缺少收获感"是缺课的主要原因。
  3"以知识为主"的评价方式与"以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相矛盾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合理高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准确地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价手段的合理性首先体现为评价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契合性,即评价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改变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吸收知识、掌握技能。
  笔者对江苏省内5所成人高校的"会计学"、"工商管理"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平均为11.4门,其中理论课程平均为8.6门,实践课程平均只有2.8门;并且理论课程都是以集中考试方式进行结业,实践类课程基本"以实习单位的证明或评价"加权计算成绩。很明显,这些专业主要以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并未形成有效的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过于关注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在工作实践中提升基本技能,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不到落实。
  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可行性 基于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寻找适恰性强的策略,促使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困境。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及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在建立新型的成人高校办学机制方面具有诸多优势。
  1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多元化的体验式学习提供物质条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大卫·科尔博(又译为:大卫·库伯)借助于杜威"做中学"的理念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的学习模型,他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只有先经过"体验—实践—反思—理论—实践"才能激发学习潜能、提升效率,最终达到知行合一。endprint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具有多元化的工作经验与职业发展规划,这就使学员的学习需求存在多样性,仅靠学校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要,分析2007—2010年成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就可以发现,"各级政府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偏软,……财政投入比重较低。"[2]由于现代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愿意参与成人教育的潜在企业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层次与类型也多,很多大型企业或高新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工艺,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技能培训,因此,校企合作可以突破成人高校的资源局限为学员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体验式学习机会。特别是校企合作使传统的"仿真式"教学模式向"全真式"教学模式转化,为学员的体验式、实践化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融合,使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2校企合作可以打通知识建构与职业规划的融合渠道
  知识结构决定个体未来的职业选择,而只有经过主动建构的个体知识才掌握得牢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实质就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过程,即知识的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筛选,并接受他人的指导、调整与修正,最后形成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可见,知识建构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一定情境当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更新知识结构来实现"职业再规划",而成人学员都会将既有的实践经验与职业规划带入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与个体经验及原有职业规划融合在一起,经过相互的碰撞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职业规划。单纯的学校教育仅仅关注新知识的传授,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实践经验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出现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的脱节,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再规划"帮助甚微。而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学搭建知识建构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的平台,通过项目式教学将工作情境植入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对学习与职业的体验和理解,激活了学生的个体实践经验,并与新知识发生交融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但满足了学员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3校企合作拓展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边界有助于形成不同主体的协同效应
  协同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系统中不同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与合作,可以突破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释放彼此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成人高校的办学资源与办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靠政府"输血"的发展模式已经很不现实,通过校企合作扩大系统边界走内涵式独立发展道路成为最好的选择。校企合作可以突破成人高等教育的行业局限与区域局限,通过与不同行业、区域建立教学基地、地方学院、学习中心或企业学院,可以丰富成人高校系统的内部资源,并通过人才培养这一纽带实现各种优质资源与先进知识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提升校企双方显性与隐性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学校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目标的趋同性,并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学科、人才、科研、教学等要素的全方位协作互动;而在外部可以使成人高教系统"与其他组织、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与协同关系,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产生单一系统或组织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3]
  三、成人高等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路径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机制灵活、潜在资源广、职业指向明确等优势,因此,成人高校应充分挖掘行业、企业以及校友资源,在尊重学生经验与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立体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提升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学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取向"明显,而"职业取向"式微,与学生需求相去甚远。成人高校应该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潜在合作企业的资源,以职业需求与学生需求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内容选择、素材整理、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特别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对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知识技能要求等进行深入分析,对原有的以学科内容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改造,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力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历课程与非学历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强化实践课程的比重,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课程结构模式,将课程教学从学校延伸到企业。
  在课程合作的基础上,既可以通过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情景模拟、案例实战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浅层次合作,也可以通过课程合作、共同办学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来产生经济价值或进行知识重构。对于理论课程而言,强调学生知识和经验交流平台与机制的建构,实现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共享;对于实践课程来说,凸显学生技能的运用、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知识的获取与形成。对于合作企业来说,可以根据校企合作机制的成熟程度不同以及学校实力的强弱而选择不同层级的学校进行合作。
  2以能力发展需要为核心建立特色化的实训基地
  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取向决定了实训基地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员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工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熟悉企业运行规律与流程,提高职业能力。成人高校应整合系统资源,建立包括企业专家和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在内的实训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参与实训教学的每个步骤,以项目为依托形成层级分明的實训教学体系。实训教学的开展需要依托坚实的实训基地,由于学员需求的多样化,因此,实训基地也应具有特色化。
  实训基地的特色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基地类型方面。如可以根据合作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建立案例实战型实训基地,突出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与解决方案的提出;借助于企业的生产经验建立师资训练基地;充分挖掘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组建科研实训基地等。endprint
  (2)實训基地建设方式方面。可以按照传统模式建立实体性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以"众筹、众包、众享"的方式建立虚拟式实训基地;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租借实训基地等。同时,"要本着收益与成本对等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成员,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4]
  (3)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方面。与技术型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应该强化技术训练;与智力型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应该突出知识创新。在运行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制定和规范相关人员的管理制度等。
  3以共享协作方式构建师资培养机制
  教师是最有效的知识传递者与吸收者,也是经验的构建者,是校企合作诸要素中最具活力和最有价值增量潜力的要素,成人高校的教师不但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还应该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成人高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人高校的教师基本来自普通高校,缺少企业实践经验,这是制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打造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际上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人员的双向互动,学校可以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选派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实践技能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所有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默认的合理命题。[5]学校遴选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可以增强对企业生产方式与过程、产业前景、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外显性或内隐性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理论方法、职业指导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学校也可以通过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交流;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教授"的方式聘请企业专家或优秀员工参与教学,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并可以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因此,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能停留在导向性行动的层面,而应该指导教师主动进行经验建构;更不能局限于单向度的"取经"行动,而是要从"生态互动"、"相依相生"的双重向度采取行动。总之,校企共享协作型的师资培养机制蕴含了丰富的实践品质,赋予了校企合作人格化特征与功能,可以突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僵局。
  【参考文献】
  [1]章宁,李峻.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战略转型[J].成人教育,2015(7):1—4.
  [2]孙慧玲,丁志同.基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数据分析的成人高等学校区域财政投入中立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7):62—64.
  [3]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1):72—75.
  [4]鲁钊阳.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6(3):6—11.
  [5]张等菊.基于"教师企业行动"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13(5):38—43.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Realistic Choi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TANG Xiangning, LU Nanfang
  (Educatio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Closed mode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gid teaching mode and multiple changes in the needs of students,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training goalexit conflic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provid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diversified learn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occupation planning through the fusion channel. It can also expand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boundary and form thecoordin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subjects.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cooperation, we must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to build threedimensional occupation demand oriented, take ability development needs as the core to establish specialized training base, and take sharing cooperation as the 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dult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网站目录投稿:亦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