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的什么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书评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直是近年来最畅销的史书之一。作者通过考古学、钱币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为读者打造了一部更加有趣、生动的罗马通史。相信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会对古罗马抱有兴趣,古罗马能在三种制度下并存上千年,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情况,想要了解西方的历史肯定是要从古罗马开始着手的。这次为大家准备了两则书评,感兴趣的话就先来了解看看吧。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书评一:
  这本书非常易读,条理也清楚。是我读过有关罗马史的书里,最适合初学者的作品。如果只能读一本有关罗马史的书,那我同样推荐这本。但反过来说,有关罗马史,只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同样有些可供进一步讨论,或者需要初学者注意的地方。
  1、这本书有意识的回避了传统围绕"王侯将相"、政治制度和军事扩张的罗马共和史。这么写当然避免了陈词滥调,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侧重,但同样有一些不令人满意之处。其一,罗马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本身也是罗马共和国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里很自豪的认为罗马人在各民族中尤其善于统治和征服,但作者似乎特别不喜欢这个部分。对于政治制度的介绍非常零碎,对于军事制度的介绍几乎没有。最显然的例子是这本书虽然名字里有"元老院",但是对元老院的制度、沿革、日常运作的介绍却是少之又少。其二,有一些重大人物和事件的省略也颇有些费解,比如凯撒、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这些最耳熟能详的关键字都被极其轻描淡写的带过了。其三、罗马的扩张写得极为语焉不详,从开始布匿战争到罗马占有环地中海广大疆域之间的过程基本全都被跳过了。就我个人的观点,写罗马共和史却不解释罗马共和国为什么可以成功的开疆拓土总是令人遗憾的事。总的来说,有作者个人的偏好和侧重而不是写成报流水账的教科书是好事,但是在材料取舍上,我个人觉得矫枉过正,反而很多地方没能说圆满。
  2、对于事件的解读永远是充满分歧的,这本书的内容有许多断言同样也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试举两例,第144页认为"等级冲突的故事是古代世界留存下来的关于平民权力和自由的最激进和最清晰的宣言之一,远比古典时代的民主雅典留存下来的任何东西都更激进,因为大多数雅典作家在明确谈到该话题时都是反对民主和民众权力的"。就我个人的理解,这个说法挺说不通的。因为罗马平民通过从城中大规模撤离来表达政治诉求意味着不存在任何"体制内"的表达政治的途径,只能通过在战时拒绝参战这种近乎叛乱的极端措施表达诉求。
  而通过叛乱和冲突来表达政治诉求反而是最普通和显而易见的途径,谈不上任何激进和特别之处。相反雅典的公民可以通过各种"体制内"的措施表达政治诉求,当然看不上罗马平民靠哗变争取权力的手法。此外雅典有许多行政职位是通过抽签产生的,古往今来都很难说有什么制度比这个更加激进民主。
  另一个例子是第159页作者介绍了罗马给予"盟友"的居民以拉丁权,这是一种介于完整公民身份和外邦人身份之间的法律地位;第160页又说"拉丁人"的身份成为公民身份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这个结论也给的过于跳跃。虽然拉丁权的细节是非常技术性的,但不少观点认为"拉丁权"并不象征归属,而是象征罗马对盟友的压迫和"二等公民"。罗马的"盟友"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忠诚和归属感。罗马公民权以及罗马的势力范围如何超越罗马的围墙在意大利的扩展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一直没有搞明白,而这本书同样写的语焉不详。
  所以,尽管我觉得本书作者的许多分析和观点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但是光靠一个作者一种观点,永远还是不够的。
  3、本书将罗马历史的转折点设置在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全体罗马自由民公民身份。这一点没有得到适当的解释。作者认为这是罗马变得面目全非的重要事件,却没有做解释或说明。我过去的印象中,适用于罗马市民的ius civile和适用于其他自由民的ius gentium的差异在帝制时代不断消除,以至于卡拉卡拉敕令更像是确认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发动一个颠覆性革命。这个印象很可能不对,但不管怎么说,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我不是罗马史专业的,其实并没有资格评论这本书的内容,写以上内容只是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提示更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豆友,这本书虽然很好,但并没有尽善尽美的历史书。
  作者:小p(来自豆瓣)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书评二:
  贯穿全书的除了中下层自由民之外,还有反叛者妇女各地的"本地人"奴隶与释放奴, 以及因为帝国的扩张身份较难界定的人。众生相中包括酒馆中酩酊大醉的顾客,死后不用再为房租担心的释奴,妇女不但有自己的主词条,还有二次索引, 比如"生育的风险""儿童新娘""关于被解放的"在"食物与用餐"这个词条包括了"酒肆文化"。
  讨论穷人富人以介于两者之间的罗马人,这些罗马人不是统计数字而是具有极强的个性,他们和所谓的伟人一样承载着广阔的历史,追寻式的动用了考古{牙齿,骨骼,居住地遗迹,以及高科技测量的古罗马污染程度}纸带刻在石头或金属上的铭文,墙上的涂鸦等重构了罗马史。
  "罗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张,大大小小的争论, 冲突和挑战渐次地,有时是凌乱地或不期地出现在"罗马人",一些重大问题包括"罗马在世界上的地位,罗马人控制了地中海地区如此之多的土地后什么才算是"罗马的""野蛮和文明的边界如今何在,以及罗马位于边界的那一边。"比如在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拥有公民权的士兵和非罗马妇女所生生育子女的身份不仅是个法律层面上的问题,也挑战着"罗马人"究竟定义意味着什么。
  她把同情心倾诉给了社会下层, 书中的诙谐幽默与凝重来自"共情心""民众显然不站在刺客一边。在比尔德笔下,triamvirate变成了"三人帮"{thegangodfthree}代表了一种态度:伟人未必伟大,我们对他们或许要多些平常心。并不忌讳古今链接, 这也秉承了她不将历史与后世割裂的作风。比如在提到坎尼战役中采取游击战略的联想到了乔治华盛顿。
  作者选择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为切入点, 巧妙深刻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拉林的事件开篇, 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各个阶段,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看待自己,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情怀。在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 宗教冲动, 社会流动,公民权, 有今日世界的影子, 体会到罗马史的重要性。
  将历史多维化丰富化也意味着把以往边缘的人群或事件去边缘化,纳入叙述的框架是主线。提出问题与关注点的变化在改变着我们书写历史的方式。
  作者:吴海聪一真(来自豆瓣)
网站目录投稿: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