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承接前两天的博文:《多余的媒介:沙盘、HTP、音乐》。 那篇博文里谈到: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也就是说,一个人惯常使用的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这个人的人格投影。好比,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刘备的雌雄双股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便是管中窥豹,窥见一斑是一斑。 我们不可能说自己喜爱的工具是最有效的,我们只能说我喜爱的工具是最适合自己的。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看清楚自己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工具。当你看清之后,你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使用它。 为了能够使以上所述稍微有点说服力,偶就搜寻了沙盘疗法的由来及其创始人的一些经历,以此来解读下他们的人格特点与工具之间的联系。毕竟,沙盘是目前很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流行的、也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投射技术。解读一下,就算是八卦吧,娱乐娱乐。 沙盘简史 沙盘游戏疗法的最初形式是"地板游戏"(Floor Games),由英国作家威尔斯所创。不过,威尔斯对心理学没多大兴趣,从没有思考过游戏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意义,所以,地板游戏仅仅是一种儿童游戏。 威尔斯没抓住机会,劳恩菲尔德抓住了。这位英国儿科医生对地板游戏非常重视,最终在扬弃它的基础上,创立了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 此后,生于瑞士的一个普通女人——卡尔夫,因缘际会地走上荣格派的道路,在听取劳恩菲尔德的报告后,被世界技法所吸引。在荣格的指导下,她将自己多年的荣格主义训练与世界技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新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为了与"世界技法"相区分,她将之命名为sandplay,即沙盘游戏。 ——由此,我们便可关注下劳恩菲尔德、卡尔夫。(威尔斯只得沙盘之形、不得其神,不关注了,呵呵) 成长经历 劳恩菲尔德 1、出生于英国。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英国人。 2、因为身体欠佳,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床上度过的,她后来回忆说那是一段孤独的时光。 3、她在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姐姐表现得优秀,很难与自己的姐姐竞争,面临很大压力。 4、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波兰度过的,身边的小伙伴都说波兰语,只有她不会说,所以很难使别人明白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儿时的她常常将自己看做一个不幸的、娇弱的孩子。 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波兰战场返回英国,大多数医生的职位都被从波兰战场上回来的男性所占领,她很难获得医生的职位。于是,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儿童发展的研究当中。 7、她的第一本著作《组织与风湿症儿童》旨在研究儿童的风湿症与其家庭环境的关系。 8、1928年,劳恩菲尔德的职业发生重要变化。她在伦敦开设了第一所儿童心理诊所,名称为"Clinic for Nervous and Difficult Children"。她认为该诊所的目的是帮助神经质和有各种困难的儿童及其亲人,同时寻找一种儿童感兴趣的治疗工具。 卡尔夫 1、出生于瑞士。 2、父亲是一位很富有也很受人爱戴的纺织品商人,还是瑞士国民议会的议员,对宗教很关心,喜欢开舞会和音乐会。卡尔夫非常尊重她的父亲,她说父亲的严格、公平、慷慨和正义对她影响深刻。 3、卡尔夫的母亲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曾被选为当地儿童的教母。 4、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卡尔夫由于身体虚弱而不能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十几岁时也因此而被送到了阿尔卑斯山的一所寄宿学校。 5、29岁的时候与荷兰的银行家结婚,有了两个儿子。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军的侵略给卡尔夫带来了灾难,她的家被德军将领占据,使得她不得不带着孩子离开荷兰回到瑞士。后与丈夫离异。 戎之解读 资料有限,但结合起来看,我们还是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共同点。至于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必较真。 两位大师都是女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一个卧床不起,一个无法参加运动。儿童、青少年时期正是向外探索、扩大活动范围的大好时机,但是,两位大师的身体只能让她们生活在自己的狭小空间内。 劳恩菲尔德相对比较可怜,童年时期就因语言不通而成为边缘人,再加上一个优秀的姐姐,孤独、焦虑、愤怒、抑郁在所难免,她自己都说儿时很不幸、很孤独。 卡尔夫没有语言交际的问题,但是她有一个"商人兼议员爸爸"和一个"教母妈妈",一个混迹商场与官场,一个哈利路亚普度众生,而且,在她十几岁需要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候,就被送到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可以想象,她与父母之间应该存在着某些无法逾越的鸿沟,对她今后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 总体来看,两位大师在童年时期都是娇弱、孤独、人际互动不良、木有安全感的女孩子,焦虑、愤怒、抑郁应是她们的常态。 -------------------------------华丽丽滴分割线-------------------------------------- 童年的经历终将渗透到她们今后的行为模式中,我们也将在她们的言语、行动、理论中发现她们人格的投影。 当劳恩菲尔德孤独地卧床、为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抓狂的时候,她肯定在想:我离大家是如此的遥远,正是语言这个恶魔,才造就了我的孤独。 可以想象,成年的她,内心一定经受着"人际间的距离感"(童年时期形成,现如今无法逾越)与"渴求人际接触"之间的冲突。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很好地缓和了这种内心的强烈冲突:我既可以和人交流,但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她将研究兴趣放在非言语交流方式上,最终创立了"世界技法"。 劳恩菲尔德认为,语言只是一种有限的交流工具,它并不能充分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看似合情合理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的却是劳恩菲尔德无法言语的伤痛。 "世界技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完美体现了上述内心冲突的解决。 (1)在儿童制作沙盘作品的过程中,治疗者坐在儿童身边不远的地方进行自由观察,并把儿童所创造的作品看做儿童内心世界与治疗者的直接交流。在此过程中,治疗者也会问一些问题,目的是为了使儿童意识到自己当时正在做。 (2)世界技法实施过程中,儿童的移情是朝向沙盘的,而非治疗者。 ——在身旁观察、偶尔说说话的治疗者,对沙盘而非治疗者的移情。 距离感,有木有!有木有!有木有!正是沙盘这个伟大的的、包容的空间,很好地缓冲了劳恩菲尔德(儿童)与他人(治疗者)之间的距离。 我们再来看看劳恩菲尔德提出的儿童游戏治疗的三个目标: (1)为儿童提供一种安全感以减轻其焦虑,接受儿童所创造的一切,很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反应; (2)通过想象性的游戏,使儿童所压抑的过度情感能量得到释放; (3)给儿童提供一种稳定的体系,这种体系有利于加强儿童与自身的斗争,使他们获得内心的平衡,消除他们对自身攻击性冲动的非现实性疑虑。 ——仔细感觉一下,是不是这三个目标都非常符合劳恩菲尔德在童年时期未满足的愿望呢? "我需要安全感,我需要释放过度压抑的情感,我需要消除对自身的攻击性冲动、获得内心的平衡。"我想,童年时期的劳恩菲尔德,可能不止一次地在内心重复这些话。多年之后,她终于在"世界技法"中给这些曾经无处安放的冲动找到了一片安身之地。 劳恩菲尔德在《世界技法》中提到,成人的攻击性冲动通常是受到抑制的,而如果给儿童一定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橡皮泥和沙土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冲动。我想,这是对她童年时期未满足愿望的最好诠释。 其实,所有有关"世界技法"的论述中,那个儿童正是劳恩菲尔德自己。当她创立出"世界技法"的时候,我想,她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自我治愈,实现了一生中伟大滴华丽丽滴转变——从儿童变成了治疗者! -------------------------------华丽丽滴分割线------------------------------------- 解读完劳恩菲尔德,感觉卡尔夫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劳恩菲尔德才是源头,卡尔夫只是步她后尘。相似的童年经历吸引着她们使用相似的心理疗法。 值得一提的是,她特别重视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母子一体性"。同时,她强调以沙盘为中心,构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卡尔夫为什么这么重视咨访关系,而且还提倡"母子一体性"?我想,这与她那"教母妈妈"有很大关联的。也许是童年缺乏与妈妈的充分接触,所以在自己创立的疗法中来实现未满足的愿望吧。 可是,既然"母子一体",为什么还要在母子之间横插一个沙盘?治疗者难道不能靠自身构建一个母亲式的、包容的、自由的、受保护的空间么?也许是因为卡尔夫太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妈妈(治疗者)的缘故吧,也许是因为卡尔夫根深蒂固的人际距离感吧。只有靠沙盘,卡尔夫才能更加地放松自如。 此外,卡尔夫并不主张在治疗的最初阶段进行sandplay,而是将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建立作为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治疗者选择合适的时机问来访者:"你愿意进行sandplay吗?"。看来,卡尔夫最需要的还是与"教母妈妈"(治疗者)之间直接的连接呢!等有了连接之后,再看看是否需要分开一点距离。卡尔夫果然要比劳恩菲尔德成熟一点。 当荣格第一次见到卡尔夫,他说,你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儿童治疗家。 卡尔夫成功了,她拥有了sandplay,sandplay也拥有了她。母子一体,于她而言,大概就是这样吧。 总结 解读这么多,无非是想给那些超级喜爱使用沙盘或者其他投射工具的治疗师做个参考。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纠结着我们是否可以用这些工具,而是要明白我们为什么用这些工具。 对于那些不明白的治疗师,沙盘、HTP、音乐等等,皆是治疗中多余的媒介。(终于点题了,内牛满面!!!) 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 共勉之。 【补充】 1、其实,sandplapy原本就是为儿童设计的。就像上一篇所说,你跟儿童直接对话很难,那只能靠沙盘咯。 2、卡尔夫说,如果对成人进行言语治疗没有什么进展,而他本身又愿意体验时,治疗者可以建议其接受沙盘游戏治疗。我想说,如果言语治疗木有进展(除去言语相关的生理障碍者),我们一定要用sandplay么?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下木有进展的原因?如果只是仓皇逃入沙盘这个保护壳,是否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丧失某些重要时机呢?可探究之处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