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县西北有个叫洪岗岗子的村子,按说是个绝对的弹丸之地。可就是这块一点儿都不起眼的还有些荒凉的地方,却叫中国,甚至国外的人们向往。 每年的农历七月中下旬一周多的时间里,通往那块弹丸之地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洪岗岗子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时候,为了道路通畅,连公安民警和交通警察都得出动维持秩序和疏导交通。 清楚内里的人都知道,这么多的人赶往洪岗岗子是为了纪念一位贤者——名闻宁甘青新陕诸省的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洪门门宦创始人,被教内教外尊称为"洪老太爷"的洪寿龄老人家。 上坟的人不仅仅是虎夫耶门宦的教民,还有其他非虎夫耶门宦的教众,甚至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和海原县兴仁镇的部分汉民也合村合户来到洪岗岗子,肩扛手抬"西域明镜"、"千古留名"等匾、幛凭吊洪老太爷。 如此声势的上坟不能不说是奇中之奇了。因为中国穆斯林兴师动众给教主上坟是司空见惯了的,本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不分教派门宦,包括非穆斯林都要去凭吊的上坟还是绝无仅有的。 还真有些不可思议。这位洪老太爷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洪老太爷名寿龄,又名寿林,字海如,经名舍勒夫?文迪尼,1852年出生于甘肃省景泰县路塘洪家庄一个贫苦回族农民家庭,出生不久,母亲不幸离开了人世。 洪老太爷出世时,正赶上回族人的社会地位处在历史上的最低时期。清朝政府对回族缺乏客观的了解,听信地方官员的只言片语,歧视、压迫回族,最终导致了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的爆发。 为了躲避杀戮,也为了生存,年仅六岁的洪老太爷随家人背井离乡,拉长工,打短工,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他曾在甘肃靖远、宁夏海原等地生活过,最后终于在宁夏同心县喊叫水乡洪岗岗子村落脚了。这时,父亲却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同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洪老太爷只好流落庄头寺坊。人们同情这个无依无靠的娃娃,只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寻常百姓,一家比一家穷,一家比一家光阴紧迫,想接济他也没个宽裕,就叫他到清真寺做勤杂工,打柴烧火、担水扫院,算是给他找了个糊口的路子。 洪老太爷不愿靠人怜悯和施舍度日,凭着对信仰的坚定和罕有的刻苦精神,干完寺里的活儿便去听阿訇讲经诵典。三更灯火五更鸡。短短三年时间里,洪老太爷将三十本《古兰经》背得滚瓜烂熟,讲解和领悟经典的水平超过了寺里的满拉。洪老太爷超群的天赋和超常的勤奋引起了阿訇、学董、乡老和教民的器重,大家都说这个娃娃用功、心灵,日后必成大器,要洪老太爷正式接受经堂教育。 洪老太爷开始在甘肃、宁夏及陕西的名寺投师求学。1868年,十五岁的洪老太爷慕名来到宁夏泾源,求教于经堂教育中兼有陕西学派和云南学派所长的蓝秀斋和禹月明两位大阿訇。他们是当时经学界顶尖经师和久负盛名的学者。经堂教育的陕西学派"专而精",即每位阿訇精熟深钻一门经典;云南学派则经汉并重,广通博学。两位大阿訇见洪老太爷天资聪颖,教一识百,又虔诚有加,颇有孺子可教之感,便倾其所学,日夜教授。 1878年,洪老太爷穿衣毕业,成为精通经典、名闻遐迩的大阿訇。远远近近的寺坊纷纷请他去开学,主持教务。身份变了,社会地位高了,洪老太爷依然布衣素食,粗茶淡饭,衣服、被褥、拜毡都是补了又补。洪老太爷经常把教下散来的乜贴顺手就散给穷人、鳏寡孤独和寺坊公用。他在甘肃靖远县东关清真寺任开学阿訇时,为该寺买下一块土地扩建清真寺。做了教主,为了传播教门,为了发展经堂教育,洪老太爷更是倾囊而出,不遗余力。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将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宁夏海原清真大寺夷为平地。1921年,在洪老太爷的关心和支持下,众乡老和坊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两年,一座崭新的具有中国园林风格的海原清真大寺在原址拔地而起。洪老太爷传教兰州期间,在徐家湾买了三亩多地修建徐家湾拱北,从青海门源、大通和甘肃景泰迁请马栋等虎夫耶门宦四位导师的埋体安葬。 至于农事庄稼,洪老太爷历来躬耕不辍。在自家置办和开垦的五十余亩薄田里,时常见到洪老太爷的身影,春种夏收,犁耙耱播。 不仅如此,老太爷还身体力行着伊斯兰教扶困济弱、缩小贫富差距等思想,亲自负责家中寄养的三四十个孤寡老人的养老送终和孤儿的嫁娶安家。1929年,西北地区遭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洪老太爷将家中储存的十余石粮食全部拿出赈济灾民,附近饥民不分回汉、不论教派都被施以赈济。很多家庭靠洪老太爷的赈济度过了灾荒,数以万计的生命通过洪老太爷的施舍得以延续。 洪老太爷渴望教派团结,民族和睦,国泰民安。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真主的敌人伊布里斯(恶魔)才喜欢穆斯林之间互相攻击。"遇有教派之间、阿訇之间因逞能显摆、争强好胜而发生冲突时,洪老太爷尽可能地遵循穆圣忍耐、坚韧的品行和品性,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地调解、劝化,哪怕反目成仇者,也要其握手言和。洪老太爷的坦诚、谦逊和光明磊落使各个教派、门宦上层及普通信众钦佩,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不光是回族内部,就是和汉民发生纠葛,洪老太爷总要教下忍让为先。附近的汉族群众感动于洪老太爷的大度和宽怀,称洪老太爷为"洪大善人"。 就在洪老太爷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教下,规劝教民行善抑恶之际,适逢虎夫耶门宦导师、青海省大通县凉州庄老太爷马栋走坊传教,物色接班人。同其他门宦一样,虎夫耶门宦内也实行导师制,提倡在坚守念、礼、斋、课、朝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指点的精神修炼,并经历多种阶段,从而达到信仰的最高境界。 在宁夏,凉州庄老人家对包括洪老太爷在内的三位大阿訇观察、暗访、交流,最终认定洪老太爷堪当大任。马栋发现洪老太爷不光学识出众,是甘宁地区颇有影响的大阿訇,更主要的是他具备严守教律、为人谦恭和体恤教民的品质。1898年,凉州庄老人家临终前留下遗嘱和传教的信物,确定了洪老太爷的继承人地位。 洪老太爷肩负起传播虎夫耶教理的使命后,深知肩头的担子不轻。为进一步弘扬教门,不辱使命,洪老太爷在洪岗岗子设立道堂,潜心办教,遵循伊斯兰教"命人行善、止人干歹"的思想精神。 洪老太爷在传教过程中,还与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陆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副省长的马鸿宾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马鸿宾素闻洪老太爷的为人和宗教功修,在他率部驻扎在宁夏中卫、金积期间,常常找洪老太爷聆听教诲。他深为洪老太爷的品学折服,心悦诚服地加入洪门门宦,并收洪老太爷的独生子洪清国为义子,送他接受新式教育后,委任其为八十一军中校军需官。1936年西征红军到宁夏,马鸿宾听从洪老太爷劝说,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后话。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挥戈西征,在宁夏境内攻城克县,先后解放了豫旺、下马关及同心等城镇。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清真寺,帮助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洪老太爷获悉后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敬佩,认为红军真正是顺应民心的队伍,是穷人的军队。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洪老太爷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鲜艳无比。第二天就有消息说红军从东面过来了。洪老太爷不由欣慰地感慨:他梦中普照大地的太阳无疑就是红军,共产党将来必得天下。 为了团结宗教上层人士,广泛发动群众,1936年7月,红十五军团先后派侦察科长聂秉和与小童等前往洪岗岗子与洪老太爷接洽,却被马鸿逵驻兵特务获知。一天,联络员前脚才进门,后脚特务便尾随而至。情急之下,洪老太爷把联络员藏在自己的静房里。特务亲眼见着红军联络员走进洪老太爷家,把洪府里里外外搜了个遍,就剩下静房了,特务望而却步。因静房是广大教民心目中的圣地、禁地,为万全之计,特务将洪府严密监视起来。红军联络员在静房里藏了七天七夜,给洪老太爷讲解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洪老太爷深表赞同和拥护。为了对付特务的监控,洪老太爷有意在洪岗岗子举行了盛大的阿訇穿衣仪式,通知四乡八坊的教下都来参加穿衣典礼。洪岗岗子一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趁着热闹、混乱之际,洪老太爷把联络员装扮成阿訇模样,派人送出了洪岗岗子。 在红军驻扎同心的日子里,洪老太爷始终同红军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利用各种机会向教民宣传红军的主张,要教下为红军送粮送草,支援红军,参加红军。1936年10月下旬,西征红军请求洪老太爷给马鸿宾做工作,要马鸿宾在其防区避战让路,洪老太爷欣然接受。在洪老太爷的帮助下,红二、四方面军和前往会宁迎接的红一方面军没费一枪一弹,顺利会聚同心城。 值得一说的是,洪老太爷以"办教门不宜掺和政治"为由,多次谢绝了马鸿逵、马鸿宾邀请其到宁夏省府做官的请求,却同情、支持处于低潮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这种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充分体现了洪老太爷爱国爱教、以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的高风亮节。时隔半个世纪,老红军、开国女上校、原总后勤部卫生部顾问陈真仁,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地回忆道:"当年我们西征到同心,得到洪教主的很大帮助,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给予革命极大支持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为了感谢洪老太爷热爱人民、拥护红军的行为,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敌工部部长唐天际、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等亲率数十人,给洪老太爷送来一幅丈余长的红绸大锦幛、一百五十只羊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委员的聘任书(后混杂在地契中烧毁)。锦幛题款为"寿林回族大教主法正",中间是"爱民如天"四个大字,落款是"汉族同胞程宗受(程子华化名)、唐天际敬赠"(唐天际墨迹)。洪老太爷以回族佳肴炒羊羔肉和蒸花卷盛情款待了红军指战员,临别时每人赠送银元三块,并真诚地鼓励他们说:"红军是仁义之师,是顺乎民心的队伍,将来有你们的江山。" 洪老太爷收到红军的礼物后内心非常激动,也赶做了一面绿色杭缎锦幛,想起他那个吉祥的梦,亲笔用阿文书写"太阳之光 普照大地"几个大字,寓意红军好比太阳的光辉,要照亮各个地方。同时,给红军送去两箱蜡烛,意即共产党和红军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光明。 洪老太爷临终前,再三叮嘱家人:"家中匾幛很多,唯独红军送的锦幛是贵重中贵重之物,要妥善保存。"洪清国遵照父命,将锦幛精心保管。直到1949年解放,作为珍贵文物献给了宁夏人民政府。(现存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洪老太爷结合自己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深感没有文化是回族遭人蔑视、备受欺凌的主要原因。为改变回族受教育程度过低的面貌,洪老太爷晚年致力于兴办教育。他尝试在洪岗岗子开设了经汉识字启蒙班,招收当地回族儿童学习教门常识和《三字经》等汉文基础读本。随着教门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洪老太爷带头捐资,号召教民集资办经堂教育,在宁夏海原清真大寺、海原西关寺、同心北大寺、甘肃靖远东关寺、兰州徐家湾拱北清真寺等寺坊开设经堂,广招满拉,亲自授课,为改变甘宁两省经学人才匮乏的局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提升当地回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洪老太爷又着手筹办新式学校。他给教下解释说,回族孩子不学习汉文化,回汉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困难,实际上是孤立了回族自己。只是创办学校的夙愿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得以实现。1939年,在洪老太爷归真后的第三年,马鸿宾和曾任国民党宁夏省府参议、平罗县和豫旺县县长的周生祯等人继承洪老太爷的遗志,在洪岗岗子东十余里的榆树台村,建立了以洪老太爷的字"海如"命名的"私立海如完全小学"。马鸿宾任名誉董事长,周生祯任董事长,首任校长为开明知识分子李士林(建国后同心县第一任教育科长)。 私立海如完全小学当年招生一百一十九人,至1966年迁址,共毕业一千多名学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不少学生解放后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县及乡镇领导职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洪老太爷的后人又出资兴建了同心县海如女子中学,这所学校是同心县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优、办学水平最高的初级中学。 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洪老太爷安然归真。洪老太爷归真后,教下在洪岗岗子修建拱北,将他安葬于正亭,以为纪念。今天的拱北几经翻建,增加了包括清真寺、中阿学校、诵经阁、纪念碑公墓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洪岗岗子拱北既是洪门的宗教活动中心,又是虎夫耶门宦爱国爱教的标志和象征。 时至今日,每逢洪老太爷纪念日前,每天均有万余人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云南、河南等地赶往洪岗岗子上坟。人们敬仰洪老太爷,不单单是因为他为教门作出了贡献,更因为他为了民族的振兴乃至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