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参加一个研修班,期间组织了一次考察活动。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半坡遗址观摩。屈指算来已经二十多个年头。这些年,我心存一个愿望,再到半坡遗址走一走,看一看。一则感受当年的情景,梳理一下久远的往事;再则,从依稀的记忆里去寻找,对半坡历史遗迹的感悟。 辛卯年的初冬,我从武汉到西安,处理完一些此行的公务,离返程尚有一些时间。陪同我的老牛兄长,询问我在西安可有其他朋友或需到哪里看看。我直言不讳,道出此次来西安就是想再去半坡遗址的想法。老牛说,他虽久居古城,却也一次也没有去过半坡。宾主一拍即合,很快成行。汽车缓慢行驶在古城的街路上。透过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觉得这里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但内心分明知道这里只是二十多年前来过,况且,古城西安近些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看得出老牛对西安的街道是十分了解的,他择不塞车街路前行,一路无阻。我信手指着前方,示意老牛,半坡遗址到了。我有点像孩子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我们选定在公路边上一个泊车位上停下来。此时我才发现,在半坡遗址大门前面高楼林立,沿街两边是各式各样的餐馆,游人如织。此情此景,是当年我们来半坡时不曾有的景象。在我驻足之时,老牛已购买好了门票,并站在检票口迎着我,他的热情,让我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分明是我邀他前来,却让人家破费,不在情理之中。 进入大门,左边有一块半坡遗址简介:"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看得出老牛在阅读上述文字时是十分认真的,他不时向我询问一些关于半坡遗址的历史。我虽不能很深入地回答他的所有提问,但我毕竟是故地重游,加上平时对半坡遗址的一些了解。因此,也就不客气地当起了"导游"。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当年的陈列馆前,记得有一尊母亲形象的塑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她却是我对半坡遗址较深的记忆。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如今该馆也增设为三个陈列室,一个遗址大厅。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我们走走停停,认真观赏,细细咀嚼人类祖先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发展史实,品读先人的聪明智慧。 走进遗址大厅,我的记忆告诉我,这里做了大量的修葺和改造,古老的遗址上,配备先进的灯光声色设备,更加立体地展示久远的古迹。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当我们即将结束遗址大厅的观赏时,心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叹,此时眼前呈现一处半坡遗址历史文化史料书摊。我索取了几册,装进了衣袋,算是弥作此行的一些疏漏和憾事吧。 登高望去,整个遗址景象尽收眼底。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眼前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更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行,也再一次遂了我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