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农村清明上坟讲究前三后四左


  清明是24节气之一,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清明一到,气候转暖,降雨增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且到处生机勃勃。《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但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的日子接近,后来三者就逐渐融为一体。
  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
  清明时节的季节转换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带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同时,清明节不仅有对逝者精神的缅怀,也应有对历史的追问,更有对生者的人生追思与反省。
  而作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上坟扫墓也有着许多的说法和规矩,由此流传下来了一些农村俗语,将这些讲究表述出来,有利于人们口口相传。
  其中就有"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咱们就来看一下。
  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关于"清明上坟"时间的讲究。人们通常认为,清明节上坟当然是清明节的当天最好了。
  其实按照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这么简单。老祖宗讲究的"前三后四"说的就是,上坟最好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
  正好把清明节当天给空下了,很多地方有"清明不上坟"的说法,原因也在这里。首先,许多人认为清明节的前三天,以及后四天,阴间路上不拥挤,逝去的亲人能够很快受到贡品。
  其次,这个说法很可能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的节日,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没有吃的了,介子推就割下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
  晋文公手下为了逼介子推露面,竟放火焚山。怎想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古时候的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关于"前三后四"的说法,还有的地方是这样解释的:前三年的新坟要在清明节前三天上坟烧纸,三年之后的老坟应该选在清明节后四天烧纸。
  那么,"左五右六"又是什么意思呢?主流说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给坟培土的时间,一般会选在春分过后的第五天,或者第六天。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上坟烧纸,一般选择在早上的五六点,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如果过了时间,太阳升起来,阳气就会过盛,逝者的灵魂不敢出来接收贡品。
  现在看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多少掺杂着"迷信"的成分,但是实质上表达了生者对于逝者的哀思。清明节也不单单是一个节日,更是作为一个契机,让人们缅怀先人、礼敬祖宗,传续家族情思。
  读者们,关于清明节,大家有怎样的看法?
网站目录投稿: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