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对大学生信教现状多加关注,同时分析大学生信教的原因,揭示大学生信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关联,并对此进行控制与引导。 一、大学生信教的动机和目的 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更是借助现代社会的网络、传媒、文化作品等途径不断扩大其影响,以至形成"宗教文化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这个群体,也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信仰宗教者为数不少,而且发展趋势不可轻视。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分析他们信教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信仰者的动机 通过对大学生信教者分析,可看出大部分人是在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哲学时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是将宗教视为一种文化和知识而产生兴趣的,这和传统意义上宗教徒皈依宗教是为了摆脱因为生存带来的苦难或不幸而信仰宗教的动机不同,大学生的宗教皈依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为了寻求精神的升华,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或者是对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于空泛的不满,以求心灵的探索。 2.寄托是信仰者的目的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活一般是在远离父母的陌生环境中进行的,需要自己面对许多选择和责任,需要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问题。这对于这些曾经得到家庭无数关爱的80、90后来说,无疑会产生很多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而宗教成了无奈、烦躁、郁闷的大学生可以寄托感情、放置心灵的地方。 二、大学生信教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大学生信教现象的发展主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 1.大学生信教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中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知识群体,对社会思潮很敏锐,同时获取知识的欲望又很强烈。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突出的现世功利意识特征,大学生信教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许多人往往是遇到在中学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以及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时,感到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大学生信教更多的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上。可以说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他们感兴趣的是宗教体现的对人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用爱心对待众生,不分国籍、宗族,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永不间断的人文思想。 2.大学生信教的客观原因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宗教本身一直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而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宗教具有社会调和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心理调适功能,是人类社会开始时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的意识形态,它又是一种既有内在信仰理念及体系,又能融入社会并能与社会的诸多方面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这使得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感悟更加实际和具体化,特别是对那些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与世间的伦理要求相容。比如,"忍辱负重"、"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等等,再加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要定期地聚集其信徒们在特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信仰活动,而整个活动场面的严肃性、神圣性,活动内容的道德性、活动主体的集体性,尤其是其对宗教的虔诚与热情,往往能营造一个既严肃又热烈活泼的场景与氛围,在这样的场景与氛围中,人的道德直觉处于最佳的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最能让人感受活动中所教化的道德内涵,最能产生道德情操,形成道德意志,并凝结成道德信仰。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针对性不强,重灌输,轻引导,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生硬,对于学生的个性化人文关怀不够,对于改革的深入发展已触及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不够,对于高校学生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没能及时加以引导,这极易导致高校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不解,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事实存在的问题,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关键的是用科学知识去武装人们的头脑。高校作为科学文化的殿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自己具备的科学知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先进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利用党课、团课、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以往空洞的理论说教,利用各种大学生们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与迷信的界线,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良好的心理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困惑、疑难、不安。当大学生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正视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善于将自己融入不同的环境,积极地适应和顺应环境,珍惜和热爱生活。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需要同社会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力求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努力摆脱对自己不利因素的制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宗教传播现象,要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不墨守陈规,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御有神论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奋进向上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