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炮事件》 1985 彩色片 116分钟 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黄建新 编剧:李唯 摄影:王新生 冯伟 主要演员:刘子枫(饰赵书信) 高明(饰李任重) 盖尔哈德·奥尔谢夫斯基(饰汉斯·施密特) 汪漪(饰周国珍) 本片获1986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剧情简介】 某城市的一个夜晚,雷声滚滚,大雨如注。一辆出租车停在邮局外。某矿山公司工程师赵书信急匆匆地走进邮局,神色不安地填写了一张电文,电文内容是:"江苏苏州文物收购门市部钱如泉:丢失黑炮301找赵"。含糊不清的电文和他异常的神态,引起了电报局营业员的警惕,她把情况反映给公安局。 联邦德国专家汉斯·施密特为WD工程的最后安装,第二次来到该市的矿山公司。然而,曾与他一度合作默契的赵书信却没有去迎接,这使汉斯非常失望。WD工程从最初开始就是他与赵书信合作的,眼下到了关键时刻,赵书信却不见了。汉斯一再追问,才被告知,赵书信因"工作需要"临时到维修厂工作了,而现在派给他的翻译是旅行社的旅游翻译冯良才。 市公安局此时正在立案调查赵书信。赵书信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未参加过任何党派、组织,至今仍是孑然一身,虽无政治历史问题,但却一度信仰过天主教。而汉斯的到来,使"黑炮事件"出现了新的情况,因为据旅馆女服务员提供,在赵书信与汉斯第一次合作时,双方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且汉斯也提出想要个中国的古玩作个留念。疑点越来越多,赵书信是否有过有损国格的行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因此,矿山公司领导们决定不让赵书信与汉斯来往。 而赵书信对领导安排他去维修厂并没有猜疑。当他的女友陈淑珍对此事感到纳闷时,赵书信还耐心地开导她,并以维修厂急需技术人员为由来说明领导对他的关心。赵书信安心地去维修厂工作。WD工程的安装工作也即将全面展开。公司经理李任重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冯良才是个旅游翻译,他不懂许多技术上的专业词汇。而党委副书记周国珍却认为,既然冯良才懂德文,只要再有一本专业字典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冯良才已经在翻译中闹了不少笑话,这使汉斯非常苦恼,因为在中国他没权辞退冯良才。 WD工程的安装工作正在全面展开。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冯良才错将轴承译成了子弹,弄得汉斯啼笑皆非。汉斯找到公司领导,几次要求让赵书信回来,否则工作很难开展下去。李任重与周国珍和党委书记武克成在此问题上发生分歧。周国珍和武克成认为李任重让赵书信回公司的想法是欠慎重的,因为赵书信的政治面目未弄清,而且"黑炮事件"还没有水落石出。 经过仔细的调查,弄清了当年赵书信与汉斯的争吵原来是为了一个设计上的数据错误。赵书信发现汉斯的设计上数据有误,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他与不承认错误的汉斯发生了争吵。李任重怀着矛盾的心情私自探访了赵书信,在赵书信那间简朴的小屋里正巧碰到了汉斯先生。汉斯对李任重说,WD工程在国外已被淘汰,公司为何要引进这个项目呢?这使李任重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交谈是真诚的。李任重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赵书信屋内那盘没有黑炮的象棋,这才明白事件的真相:原来赵书信是个棋迷,在一次出差时,把黑炮丢在旅馆里了,于是就发了电报让301的棋友钱如泉帮助寻找。但周国珍却认为:一颗棋子的价钱和电报费相比,哪个花钱多?确实,以赵书信的经济处境来看,他的做法失之常理,其中定有缘故。 不久,钱如泉的包裹寄来了。周国珍私自决定将包裹中的小木盒撬开查看,不料盒里装的确实是一颗黑炮棋子。赵书信赶来亲眼看到了这一切,才如梦初醒。他压抑着内心的愤怒,一人在矿石堆上徘徊。他想走进教堂,但那远在天国的上帝没法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他为自己打电报的愚蠢行为痛悔,但同时也深感自己没有发一封电报的自由而悲愤。 WD工程安装完毕了,汉斯离开公司回国。20天后,WD运转出现异常。赵书信检查结果,是由于冯良才将汉斯临走前的那句:"所有的轴承都应及时涂油"译成了"所有的支架上都应及时涂油",从而使WD机器的轴承全部烧坏。 一张电文使国家损失了上百万元的资金,使赵书信痛悔莫及。此时的周国珍,不仅不自责,反而批评赵书信不应打那封电报,致使国家蒙受如此重大的损失。赵书信伤心地对公司领导说:"我以后再也不下棋了!" 【鉴赏】 《黑炮事件》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对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它不但注重外在的社会、政治因素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响,还把镜头深入到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特定性格的内在哲学文化层面,融入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哲学思考,由此决定了该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赵书信性格"。它既注重了对形成性格的外在政治因素的开掘,也更注重了对形成性格的内在文化基因的发现。在赵书信那里,外在的"左"的政治和政策的压力,都已内化为他心理深处的一种潜意识行动——逆来顺受,善于自我调节。所以,"赵书信性格"留给观众的思考,是极其深邃而广阔的,只有觉悟到自己主体文化心态在优秀传统中必须有继承、认同的不可超越的一面(如赵书信身上所继承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才能从飘浮无根的虚无状态中清醒过来;只有觉悟到自己主体文化心态在变革现实中必须有批判、选择的势在超越的一面(如赵书信身上尚未摆脱的无是无非、逆来顺受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封建意识的麻木状态中惊醒起来;也只有觉悟到自己主体文化心态在改革开放中必须有融汇、创新的努力超越的一面(如赵书信应当具备而尚未具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担负起历史的使命而无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战士。这便是《黑炮事件》的题旨所在。 《黑炮事件》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以荒诞式的"黑炮事件"为框架,叙述了一个国家重点工程"WD"的悲剧。它立足于现实,因此在荒诞的外表下蕴含着高度的真实,具有非常典型化的现实主义特征。正如导演黄建新所说:"《黑炮事件》只是时代生活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力图透过它,透过那阳光的折射,看到一个社会的立面。"(《导演阐述》)影片的这种具有高度风格化又具有典型现实性的融合,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互相交融的叙事体系来达到的,即"黑炮事件"的叙事层面与"WD"悲剧的叙事层面。 "黑炮事件"是一个近乎于滑稽可笑的荒诞剧。一个棋子却用一封电报寻找,而收报人又是文物单位的,据反映德国专家确曾向赵书信要过文物,这就造成赵书信理所当然被严肃认真的公安机关与局党委立案调查。从表层上看,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确实,在这个叙事层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自己是认真负责的,都是在为国家勤勤恳恳地尽职尽责。而从深层上看,这正是一个具有现代"西西弗斯"意味的荒诞悲剧,就像西西弗斯每天在山上、山下无休止地推石头的工作意义是一样的。在影片中,这个叙事层面是支撑整部影片的主要叙事框架。因为一旦"黑炮事件"得以澄清,那么整个故事将不再存在。因此,这个叙事层面是"WD"悲剧的起因。但这两个叙事层面是同时交错地进行的,正因为有"黑炮事件",赵书信才从汉斯身边调走,才会引起冯翻译的误译,从而导致"WD"悲剧。从严格意义上说,"WD"悲剧是一个严肃的有悲剧色彩的正剧。在影片中,赵书信本人没有直接参与"WD"工程,导演用了一个媒介——"黑炮",又用了公司党委的活动作为两个故事的粘合剂,这个具有双重结构功能的元素,使得两个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引申出主题的深刻内涵。 "这是一部结构式电影,环境、背景和剧情展开的整个情景(及气氛)都与主题和人物有直接关系"(《导演阐述》)。特定的主题意蕴与荒诞和现实交织的叙事框架,必然要求艺术形式与手法上的高度风格化,必然要求构图、色彩、空间关系应力求起到"剧作"的作用。因此,艺术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是该片的一大特色,也是该片在新时期电影中取得突出历史地位的决定因素。 影片采用电影影像的直接与具体的特点,利用超常的色彩与构图处理,反映出不同于常态的生活造型符号和环境因素的象征意味,从而使影片具有不同于普通现实主义影片的风格化特征。如果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算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那么,从电影美学的意义上说,《黑炮事件》可以算作是中国电影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真正的彩色片。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直接参与了叙事。色彩就是导演用来表达其思想的语言。红色可以说是构成这部影片整体思想的基调。红色可以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文化联想,红色不仅是一种激奋的象征,而且蕴含着焦灼与危机的情绪。红色在影片中总是跟随着赵书信,从而喻指出主人公赵书信的境遇。如影片那段过于写实的开头,导演也仍然注意到了红色的象征因素:赵书信在慌忙之中碰倒的红雨伞,显示牌上的红号码,警车上闪烁不定的红灯,几个简洁的象征性色彩符号就把赵书信以后所遭遇到的危机暗示出来了。影片中还有那场"阿里巴巴",整场戏中浸透着红色。赵书信下到维修厂时,到处显现出红色的机器、红标语牌、红汗衫等等,这些红色,除了暗示赵书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的现实的危机感的同时,又暗示出一种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焦虑与烦躁。在此,导演为影片找到了与心理深层的精神状态相对应的视觉元素,这些视觉元素出色地传达了作者精神和感情的经验。 影片中除了对红色的运用外,还有对白色的运用也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匠心别具的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椅套、人物也一律的白上衣,再加上主持者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这所有的一切主观化的处理都包含着导演观念的外显,这是一种超越情节的"引伸性意象"的真实。 除了色彩外,影片对各种非现实主义的变形手法的运用,颇为成功。那房屋建筑的积木感,高度工业化设备的几何图形, 巨大集装箱的现代感,以及有意用大色块构图和粗放线条勾勒的城市、宾馆、餐厅、宿舍、剧场、球场等一系列景物,在真实中显出怪诞,在流动中形成夸张了的现代化工业背景,更强烈地凸现出现代化的物质生产与非现代化的精神状态之间的激烈冲突。整部影片中从"矮子赵公与两位巨人对峙"的画面始, 中经党委会、歌舞晚会的变形影像,最后以似乎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超常的"多米诺骨牌游戏"终,都堪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影片中的符号象征也俯拾皆是,例如,赵书信两次沿着弯曲的铁轨行走,用的是长焦, 由于长焦镜头将空间进行了压缩,使时间得以放大,因此赵书信在镜头中的长时间的行走暗示着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又如,"WD"工程试车失败时,公司负责人坐着两辆红色的小轿车向前景驶来,紧跟在他们后面是两辆百吨汽车。导演用了长焦,把空间压缩,造成压迫感。在这里,大型自动载车是一个视觉主题,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阻挡的气势;小车是一种官僚主义的象征,它们阻挡着载重车的前进,是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导演在此调动了所有的视听元素,尘土飞扬,机声轰鸣,从这个象征性的视听符号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导演强烈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影片视点有二。一是片中人物经理李任重的叙述视点,以其向上级汇报的形式向观众呈现了"黑炮事件"的始末。由于李深知是非曲直,且力主改革,而终于在"左"的惯力与中庸之道的夹攻下退却,因而易使观众"入乎其内",身临其境,获得感知认同。又由于按李的经验世界复述,因而主要以心理时空为序,这就为自由的空间调度和时间颠倒提供了可能。二是导演的叙述视点。这是一个超然的融入了哲理思考的视点,它脱出片中人物的经验世界,以喜剧意识和幽默态度去审视"黑炮事件"及活跃于其间的人物,因而又易引观众"出乎其外",冷静思之,获得理性认同。这两个视点的结合,使观众的感性认同心理与理性认同心理相互补充,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而产生出"引伸性意象"的审美效应。这是很值得称道的。 确实,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黑炮事件》以其对民族文化反思的深刻性和超前性及对电影语言有意义的创新探索,为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