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滩的外滩源33号原英国领事馆西侧的苏州河畔,矗立着一座造型精致的建筑,它的体量不大,从外观以及呈希腊十字型的建筑平面布局中不难看出,它曾经是一座教堂建筑,虽然现在在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任何的宗教符号。它就是外滩仅存的建成于19世纪的建筑之一——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西南侧立面 上海开埠初期,大量侨民进入英租界,而租界内仅有一座隶属于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的圣三一堂,且仅对该会的信徒开放,而非圣公会的信徒也不愿去非自己的教派的地方去礼拜, 因此急需一座可供多个教派信徒使用的教堂。 1864年(清同治三年),在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恩(Walter Henry Medhust)的号召下,在麦家圈(今福州路、广东路之间的山东中路路段)的仁济医院处建造了一座教堂,其英文名为Unio Church(联合教堂),中文名为天安堂。既然称作联合教堂,自然是不分派系的,各派系的基督徒均能至此处作礼拜。 早期的新天安堂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因天安堂太过拥挤,故在苏州河畔圆明园路路口另建新堂,依然称为Unio Church(联合教堂),中文名顺势改为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设计,在19世纪的上海,他是少有的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Royal Institute British Architects)会员身份的正统建筑师。道达尔在上海开设道达洋行,其本人以设计教堂建筑见长,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也是出自他手,至今仍是徐家汇的地标建筑。 曾经是外滩制高点的尖塔。 新天安堂建筑风格为带有哥特特征的晚期罗马式风格,单层砖木结构,外墙由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设一座钟塔以及瓦楞板屋面八字形尖塔,总高33米,曾是外滩的制高点,之后又在其西侧加建了一座礼堂,平时可用作演讲厅和教室,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 新天安堂仅能容纳600人,却是英国侨民的宗教生活中心也是英租界内重要的侨民社交生活场所。有不少名人在此演讲,如192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曾到访此地。 新天安堂南侧立面 1949年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教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1956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之后被上海电线二厂占用成为工厂,礼堂等建筑变为车间。之后又变成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期间,标志性的尖塔也已经消失,西侧礼拜堂被拆除,整座建筑毁坏严重。 新天安堂西南侧立面 至2005年上海照明灯具公司迁出时,教堂已经被各种后来增建的建筑物包围,路过的人不仔细观察根本不会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座教堂。 之后在外滩改造中,该建筑也被列入修复保护计划中,但在2007年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主体建筑被烧的面目全非,使得修复计划变为了不可能。 2009年,对新天安堂按照""落架大修"方式进行复原,即拆卸建筑全部构件后,尽可能的使用原来的老建筑材料搭配新材料在原地进行复原重建。这样的方法对木构建筑来说是能够很好的还原建筑本来的状态,但对砖木结构的建筑来说,拆卸后再还原等同于重建,已经几乎不能够算是原物。 钟楼大门上的十字架是唯一留下的宗教印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新天安堂重建完成,重建后恢复了尖塔和东侧礼拜堂,原先被拆除的西侧建筑并未恢复。 2010年5月,经过改造、保护后的外滩源开放给市民游览,这里也成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地点。 目前这座依然建筑不作为教堂使用,整座建筑外观上只有钟楼下的大门上的十字架算是存留下来的唯一宗教印记。 两个城市天际线的遥望。 从新天安堂可以看到黄浦江对面的浦东陆家嘴建筑群,陆家嘴东方明珠也曾是上海建筑制高点,从33米到468米,上海用了100年的时间,也算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外滩作为各地游客到上海来必游的一个地方,不知道各位来游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这个老建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