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是企业最大、最有效的核心能力。企业人才资源不能光靠高薪引进、外部聘请,而必须立足于内部培养。然而,一些企业虽然在培训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员工的业务水平、技术技能、开拓进取意识、团队协作氛围等仍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培训不够精准,导致了事倍功半的结局。员工培训必须在精准上花心思,做到内容精准、师资精准、时间精准、方法精准,以精准之招促进培训获得好成效。内容精准,实际适用 员工培训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哪里薄弱就在哪里加强"的培训原则,同时不能就技术学技术、就业务学业务,而是要把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纪律意识、安全规范等纳入培训内容,实现员工队伍全方位强筋健骨。 ●精准抓好新入职人员教育培训 新入职人员可谓一张白纸,对他们必须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包括企业文化熏陶、安全意识培养、制度规定掌握、操作规程熟悉、应急预案演练、业务理论灌输、实践技能训练、团队精神培育等方方面面,让他们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认同企业,产生归属感。通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考核,用企业文化塑造行为,用规章制度约束行为,用操作规程规范行为,用过硬的业务技能引导行为。 ●精准抓好转岗、离岗再上岗员工培训 对于转岗员工及长病假、产假以及阶段性离岗后重新上岗的员工,要就岗位的业务技术和管理规范进行专门培训,使其思想意识从原岗及时转变和调整到新岗位上来,业务技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转岗员工只是岗位环境、业务技术、专业要求、任务目标发生了变化,对他们的培训不必再追求"全方位",以免因"炒剩饭"引起员工反感。长病假、产假以及阶段性离岗后重新上岗的员工,因其离开岗位已有一段时间,形势任务和管理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加之业务技术生疏,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岗位要求。为此,在培训时要组织他们梳理回顾岗位相关要求,对发生变化的业务技术进行提示讲解,纠正不符合岗位规范的行为,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状态。 ●精准抓好在岗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员的适应性培训,即根据员工队伍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经常化地进行全员培训;一类是针对特殊人员的培训。特殊人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跟不上岗位需要的人员。对他们就要按照各自的情况进行补缺查漏:理论知识不足的,强化理论武装;技术技能不过关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达不到持证上岗硬性规定的,必须通过送外培训、专业培训等方式,达到劳动部门规定的相关要求;进取意识、责任意识不足的,加强思想引导,提振精神状态,改进工作作风。另一种是因为企业要更新上马新项目、新产品、新工艺,而目前还相对缺乏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通过前瞻性、储备性的培训活动,保证人才队伍跟得上发展所需。师资精准,专兼结合 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首先必须建设适应企业培训需要的一流培训师队伍,因为只有老师具备"一桶水"的本领,才能教给培训对象"一碗水"的知识。再者,不同企业的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培训工作只有与企业员工队伍和生产经营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培训实效。这就需要担负培训重任的培训师具备精准施教的基本素质。 ●精准开发专职培训师人才 企业要根据自身岗位、专业、工种以及发展目标等实际,把建设专职培训师队伍与培训教材编写、课件开发、培训设施建设、培训目标规划、制度与机制建设等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针对企业人数多、岗位分布广的"大工种、大专业"精准培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培训师资,以足够的师资力量满足这些"大工种、大专业" 长期的人员培训需要,增强培训工作的自主性。 ●精准培养兼职培训师队伍 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不可能像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一样,培养出那么多专业、专职的培训师,绝大部分人才必须用到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生产操作的一线主战场。因此,员工培训工作主要还是应该立足于兼职师资来完成任务,特别是规模较小、员工人数相对较少的企业,更应该如此。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生产骨干等,只要符合兼职培训师的条件,都可以纳入师资人才库进行培养、管理和储备。兼职培训师也要通过内部培训、送外進修等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其能力得到提升。 ●精准引用外部支持力量 内部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企业优势互补、依托社会专业机构或相关高校提供有偿服务等办法,为员工教育培训提供足够的师资保证。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聘请外部师资来企业担负员工教育培训任务,减少企业专门培养师资的成本,弥补企业自身培训力量不足的欠缺;另一方面,对于培训对象人员较少的关键专业、特殊工种、紧缺人才,可以选送到科研院所、兄弟企业、人力资源专门培训机构等进行教育培训,发挥专职机构、专职人员优势,在短平快中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提高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时间精准,机动灵活 员工培训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需要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常态性地开展。但是,企业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就可能与生产经营发生冲突,造成培训与经营相互掣肘、彼此拖累。为此,员工培训必须在时间上精准化,机动组织、灵活安排,有效化解工学矛盾,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结果。 ●精准利用班前班后时间 生产一线岗位员工培训,可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等简短时间,开展针对性、专门性的教育培训。诸如讲解示范技术要领,就某项具体技术进行交底,组织当班员工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短讨论等,每次解决一个小问题,学到一点小知识,日积月累,就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精准利用岗位生产时间 通过管理人员进行生产查岗的机会,针对员工在岗位上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不熟悉、不掌握、不理解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把能力培养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寓教育培训于无形之中。也可以在班报表上开辟学习培训专栏,由第一班员工提出问题,第二班员工解答,同时为第三班员工提出问题;第三班员工在解答上一班员工提出问题的同时,对前一组问答情况进行评点,基层班组长定期检查讲评,对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予以纠正。如此循环往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精准利用专门培训时间 对于新入职人员和转岗人员、离岗后再上岗人员的集中培训、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在岗员工的每年定期教育培训、特殊岗位和工种人员的专门送外培训等,必须严格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员,以规范化、严肃化的管理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培训实效性。 ●精准利用检修时间 停工检修期间是企业集中培训的好机会,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设备运行特点,合理规划停工检修时间的培训工作,做好非生产经营时间的"练兵备战"。 ●精准利用业余时间 员工培训不一定非要集中起来,可以采用分散化的方式使员工实现自我培训。比如,开发员工培训网络平台,设计开发培训APP,通过微信、QQ发送培训内容,为员工配发培训书籍、光盘以及学习资料等,增强培训的方便性、灵活性、渗透性。方法精准,形式多样 方法对路成功一半。企业必须精准设计培训方式方法,以多样化的平台、灵活的手段,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保证培训的效果。 ●精准开展集中培训 对于人数较多的通用专业、工种和岗位,要根据生产实际,抽出专门时间举办培训班,组织员工轮流参加培训,发挥规模效应。对于临时性、急需性的专业技术,也要拿出相应的时间组织培训。对于人数较少的小专业、小工种,可以采用外委方式进行培训,减少培训的组织难度,降低培训成本。 ●精准开展竞赛促学 把业务竞赛、技能比武等贯穿于员工培训的始终,让员工在相互切磋中激发争一流、立标杆、当冠军的内动力,用竞赛撬动员工培训工作,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顺畅性。 ●精准开展岗位练兵 以生产班组为单元,根据员工实际水平及生产设备工艺要求安排训练内容,并以提高技能为主,组织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接受培训的员工在本岗位上自行练习,以学中干、干中学为基本形式,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切实解决生产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也可以通过设立"技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巾帼大课堂""青年先锋号"等,把培训与技术攻关、QC活动结合起来,把培训课堂与操作岗位融为一体,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精准开展技能鉴定 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结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技能鉴定,根据鑒定结果确定员工的技能等级,优者晋升、平者让位、劣者降格,并根据技能等级安排岗位职位、兑现薪酬标准,以技能鉴定调动员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 ●精准开展师傅带徒 企业要把"师带徒"作为一项重要平台,把那些技术业务素质高、自身要求严、群众威望高、乐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师傅挑选出来担当导师,把那些肯学习、爱钻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挑选出来作为培养对象,通过组织搭桥、个人双向选择等形式确立师徒关系,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师徒协议,在岗位上进行传帮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简便性。 ●精准开展管理考核 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制度、机制,把培训的考试考核结果与岗位安排、技能等级晋升、绩效兑现、评先奖励等挂钩,做到凡培训必考试,凡上岗必考核,凡在岗必合格,对安全意识、技术技能等不符合岗位生产要求的,必须重新学习,待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