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字


  《八百万种走法》是一本由[美]劳伦斯·布洛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一):我真的以为"走法"只是《八百万种死法》的含蓄翻译
  遇到这本书是个彻头彻尾的意外。我在别人的书单中看到《八百万种死法》的推荐,看了小说简介,与我当时的阅读需求意外地符合——我需要看融合多个人故事的小说。于是在网购平台上搜索《八百万种死法》,当时页面刷出来的都是《八百万种走法》,看到是同一个作者,便想也没想就买了回来。说真的,直到读了十几页我才慢慢反应过来是自己买错书了,因为明明想看的是推理小说,但左翻右翻都明明是本马拉松感悟…………我真的只是以为"走法"是"死法"的含蓄翻译而已。
  但也算是2017年的开年惊喜吧,误打误撞买来的书却让我读得停不下来。我自己是个对跑步以及走路有着很深情节的人,起初开始接触这两项运动都是抱着减肥健身的目的,但逐渐它们变成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新鲜空气下跑步与走路带给我的自由畅快感可以媲美世俗世界里带来的一切愉悦。Lawrance说"随着里程的不断累积,我们感到巨大的自主"。自由与自主,我当下,也许也将会是一生中,所最看重的东西,通过跑步与徒步两种运动实体化了——我没有天赋去描绘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主,但每当想起它们,我想到了跑步与走步时的自己。北京连绵的雾霾有种将我关在牢中的感觉。
  我在心中报名,在我这一生中,一定要在世界不同的城市跑几场像样的马拉松,追着比赛跑的感觉,好像在追赶自由。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二):一本自我放纵的书
  老布在序言里说,能完成这本书的唯一动力,就是能自我放纵。书的英文名是step by step a pedestrian memoir,中译名是八百万种走法。我知道,看到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会想到侦探马修还有他的纽约。不知道为什么,近几年就特别讨厌这种抖机灵,虽然可以理解营销的需求,但是就是莫名的不喜欢。
  老布还是很可爱的,说好了自我放纵,行文就果真很任性,时不时的回忆穿插也很有趣。他写在一次跑步过程中脚太痛,时不时想要放弃,处在一种"继续太痛,停下太蠢。"的情况中。
  "这简直成了我的咒语。‘我继续不下去了,’我对自己说,‘但现在退出简直太蠢了。’‘我继续不下去了, 可退出太蠢了。’‘我继续不下去了, 可退出太蠢了。’……看到这里简直想要给他鼓掌。这很硬汉。太能了解这样的心境了,大学时候在进行一百公里徒步的时候最后的十几公里腿简直抬不起来,想要退出的念头时刻伴随着前进的脚步。
  看老布写跑步和村上写跑步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看到中途,常常大笑,不管是自嘲还是吐槽别人老布都毫不吝啬笔墨,自带弹幕,满满的画面感。他说突然之间,"同样的路途,同样的运动让
  我变成嗑了内啡肽的小天使。"哈哈哈哈。
  老布六十六岁的时候马拉松成绩是5小时17分。年龄只在他三分之一多的我给自己立下的flag是5小时30分。对比一下,他真是太棒了!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三):你必须前进
  1977年春天,那时我住在布利克二楼靠后的一间出租公寓里,某天我沿着门口的沙利文街向北走了两个街区到了华盛顿广场公园,站在公园旁的人行道上面朝东方,接着开始跑起步来。
  劳伦斯写他少年时参加童子军训练营的经历,在药店打工,考上安蒂奥克大学。
  劳伦斯·布洛克详细记录他参加过的比赛,第一次以竞走者的身份参迈克·汉农纪念赛,其中泽西海岸的马拉松比赛,五小时内完成的跑者能得到一件夹克衫。
  《八百万种走法》,作者尽可能记录他参加过的每一场赛事,还有成绩,比赛时的天气状况,有时也会关注与自己一切参加比赛的其他选手,他还和琳恩一起走完"朝圣之路"。
  1982参加最后一场比赛,2005年重新开始,韦克菲尔德24小时比赛是他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对劳伦斯来说,这意味着他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无法完成的事。一旦完成一次超级马拉松,你就能在余生的任何一次对话中说:不过是场马拉松罢了。
  突然开始的跑步,顺其自然地放弃,开车寻找布法罗,没有充分准备的朝圣之路,劳伦斯很平静地叙述他走过的人生,《八百万种走法》像一本跑过的自传,读者跟随他的脚步完成一场场比赛,但说实话,这本书是真的枯燥,没有情节,没有铺垫,像流水账一样尽可能记录每一场比赛,训练,天气,成绩,心情,特别是你需要花时间分辨他参加不同里程的比赛,它们对你毫无意义,我只能告诉自己还有几页就结束。
  当他告诉我是这本书逼他坐上飞机,抵达德克萨斯州参加比赛,我第一反应是:终于要结束了,比我更忧虑的是劳伦斯本人,糟糕的比赛过后,他似乎厌倦了一切,竞走,阅读,写作,还有漫游,他提不起兴趣,也不打算翻开人生的下一页。
  唯一的秘诀是:你必须不断前进。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四):只有一种走法:用双脚丈量世界
  看过的第五本关于跑步的书。迟到一个月的笔记。在deadline的最后一夜。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徒步、骑行、文学三个关键词,徒步可能是八百万之第一种走法。
  第二部分最为精彩。感谢当时医院实在无聊没有被第一部分的枯燥击退,坚持看到这里。毫无志向的人开始慢跑,开始竞走,重拾徒步,由此进入人生最为疯狂也最为酣畅的阶段。
  怀着"去见识这个国家的精彩事物,去的地方越多越好"的想法,年轻的作者以参加马拉松赛事的方式,在国内各州奔跑;
  第二段婚姻中,当他心生"寻找布法罗"的念头时,一生的soulmate全心支持"我们应该把它们跑个遍"。于是,从地图册中最早搜寻的20多个布法罗,到40多个,到最后84个地方,他们在徒步中认识一个又一个布法罗,也不断收获新的惊喜。
  而在这一过程中,偶然一次聚餐让夫妻二人决定仅凭双脚踏上卡米诺之路,从国内跨到了国外。"我们也得去试试"的一念背后,他们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疯了。漫长的朝圣之旅中,走路、活动、避难所、迷路、见面会、朝圣者、食物……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不断打开,是与世隔绝的艰苦孤寂与精彩频出,更是回归意识,回归自我。
  以上三段主要经历,让步行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跑渣如我看得心潮澎湃,人生有太多活法,最为大众的未必是你最想要的。如果喜欢跑步,喜欢用双脚感知土地,那何不同样用双脚去丈量世界感知世界?若再遇上一个心有灵犀的同伴,简直是完美人生。作者真是个lucky man。
  第三部分主要着墨作者晚年的跑步竞走故事。跑遍全国五十个州的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在N年N的马拉松中,在朝着百夫长及24小时赛等诸多目标努力的过程中,68岁的他一次又一次地交出了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不俗成绩。尾章的突然懈怠与再次上路,竟然让人生出一些同感。不止于跑步竞走,也许在很多事情上,身体也好、意志也罢,都会产生一些变化,让人感觉困顿乏累,但歇息过后,我们还是要上路的。
  "去了就知道,而不是止步不前。"
  "你必须前进。我无法前进。但最终我会前进。"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五):爱与坚持
  马拉松是一项需要耐力的项目,而且又需要家人的鼓励才能一直坚持,《八百万种走法》体现了马拉松的本质,同时也诠释着人生马拉松的爱与坚持。
  作者劳伦斯•布洛克,美国推理小说作家,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多次获得爱伦坡奖,至今著有五十多部作品,代表之一《八百万种死法》。本书是布洛克的回忆录,记录着儿时的成长,人生的旅途,每一场马拉松的比赛。种种的伤病没有打消他参加马拉松比赛,而这样的坚持,也正是马拉松的精神,也使得笔者可以走过朝圣之路,可以一直持续写作带来无限好的作品。在结构上,书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童年,曾经参加过三年的童子军夏令营,15岁时随国际童军大露营参加穿越加拿大,沿太平洋海岸,穿过美国回到水牛城。这次的旅行让笔者开始学习西班牙语,高三时,逐渐走上了作家的职业。第二部分记录了他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以及他和妻子的"冒险"旅行。
  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二章,作者诠释了人生中的坚持与爱。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之路"是由他与妻子琳恩一起走过。朝圣之路,与世隔绝,放弃与外界的联系,孤独无助,书中详细记录着食物、路线、住宿等问题,路途中还经历了两次迷路,最终由西班牙军队拯救了他们,可是他们相扶走过,旅程增进了他们情感的经历。不仅如此,布洛克与琳恩还一起走过了大大小小"布法罗"。因为《随便走走》一书使布洛克改变了生活,同时发现有很多城镇与村庄,所以他与妻子"寻找"了全国的布法罗,朋友也说,"你有一个多么宽容的妻子啊,能容忍你的疯狂,跟着你追踪全国各地的布法罗。"布洛克一生都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比赛也使得他浑身酸痛,腿脚浮肿,严重的伤病等困难,只有陪伴他、支持他的妻子,他才会没有包袱,追求跑步的爱好,1974年开始跑步,直至2005年。马拉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布洛克的作品问世也在跑步之间,如《杀手之命》就在安克雷哥马拉松之前完成。
  布洛克的坚持跑步,让我不禁想到了最近如火如荼的奥运会,每一位运动员都在为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坚持着,万米的法拉赫在赛场上摔倒,站起来继续跑,卫冕万米之王;女子3000米障碍赛的迪罗被踩掉鞋子,光脚完成比赛;孙杨在1500米比赛中发烧参赛,坚持游完,他说,我不退赛。他们背后都是多年来亲人的支持与爱,法拉赫被采访时问到摔倒,他说,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家人,不能让所有的努力白费。伤病的痛苦,媒体的压力,场上的意外等,都可以让一个人放弃,可是他们依然坚持,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永不放弃。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六):跑跑走走过完这一生
  跑跑走走过完这一生
  文/
  干小说家这一行,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以身边的事为主要内容,利用身边的人做小说人物原形,甚至有时自己也会在故事里谋一个角色。比如毛姆,就经常宴请朋友以挖掘创作材料。可我好奇,像布洛克这样写犯罪小说的人,是不是需要了解类似的生活呢?很遗憾,答案是不需要。
  至少在我读过的两本有关布洛克私人生活的书,只字未提所谓的"体验生活"。一本是他教人如何写畅销书的《布洛克小说学堂》,主旨是"人人都是小说家",只要你按套路写。另一本便是号称布洛克迄今为止唯一自传的《八百万种走法》。文如其名,书里讲的便是布洛克以"跑跑走走"为乐的人生纪事。
  很奇怪吧,小说家的自传里连"取材、创作、赶稿"之类的词汇都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马拉松、竞走、比赛、徒步"等字样。完全可以说,布洛克的一生是以写作作为职业,或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而"运动历险"才是真爱。想想他写在小说里的那些"冷血硬汉",在"拼搏斗志"的精神上还是沾有"生父"的遗传基因呢。
  尽管在自传开篇,布洛克说"作为一名职业写手四十年,除了四本指导作家创作的书外,我其余所有作品都是虚构的小说……因此这本书是我新的开始,这里所写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看吧,布洛克丝毫没有想过粉饰或者诠释自己的人生,他所考虑的就是真实记录。
  这种想法有益有弊,好处是读者可以窥看小说家的真实人生。坏处是长篇累牍地叙述"跑步和走路"两项运动,对于只喜欢宅在家里读侦探小说的人来说,两个大写的"闷"早已浮现在布洛克的双颊上了。但是,村上春树也写过《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随笔集啊,还颇为畅销呢!可我想说的是,村上春树谈跑步时谈的是人生,布洛克谈跑步时谈的是跑步,区别在此。
  不过,布洛克还是给本书下了一个自我定义:这本书将是自我放纵的。不不,我们丝毫读不出他的放纵,倒是看到他练习马拉松伊始,跑不完比赛,也要坚持走完。后来,由于腿部受伤,无法坚持长距离跑步,改为练习竞走。再后来,因为遇见喜欢旅行的太太琳恩而开始徒步旅行,竟然穿越过西班牙全境。另外,在本书里提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杀手亡命》,是布洛克边走走跑跑边完成的。
  马拉松、竞走和旅行,对布洛克来说,即是寻找创作灵感、治愈心灵,也是人生主旋律。虽然,他曾一度厌倦了竞争、阅读、写作和漫游,但最终他还是站回了比赛的跑道。我读过无数作家亲笔自传,像有自黑精神的北野武、马尔克斯、东野圭吾都颇受读者欢迎,而像布洛克如此"清水白菜"的自传还真是不多见。不过,这倒揭示了一个道理:作家与作品,还是得分开来看。
  转载请豆邮联系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七):不是书评的书评-畅想于《八百万种走法》
  "你要做的只是两条腿轮流向前,而秘诀就是留在赛场上,就是不停地前进。"
  其实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把这本书读完,它一直都是被我安置在公司电脑旁的一堆书丛之中,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专业书和诗集等挤在一块,就这么每天清晨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或是午休时用它填补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
  刚开始看到这书名没能理解其用意,只玩笑似的认为对于传记,又要呼应《八百万种死法》,那《八百万种活法》的名字岂不更为贴切,但读完第一部就已经明白这貌似并不是一本完整的传记,却是名副其实的一本有关"走法"的回忆录。
  喜欢布洛克的文笔,简单而不做作,不用太多的修辞与炫技但又能直指心灵深处,个性鲜明的人物,组成一个个平淡而又真挚充满感染力的故事。尤其喜爱马修斯卡德,比起那些只会耍帅与秀智商的超人类侦探,更喜欢这种有血有肉、真正融入社会中的普通人,透过布洛克的笔触,我看到的是整个纽约城和斯卡德对于人生的态度与原则。而这本书,同样是那种简洁流畅的风格,叙述着布洛克本人写作与跑步不断交织着的生活,也许会有些人对其中贯穿全书日记般的记述轨迹产生厌倦,略感枯燥乏味,而我却莫名的沉浸其中。
  无论是同爱人一同寻找着布法罗、通往西班牙圣地亚哥的朝圣之旅、一次又一次的马拉松还是二十四小时耐力赛,他以自己的年龄作为英里数的目标,不断交替向前迈开早已起了水疱的双脚,布洛克在写作之余,一直在利用这种方式在挑战自我,渐渐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朝圣之路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有朝一日也想真正的去一次西班牙,也许无法从法西边境的起点启程,但至少在通往圣地亚哥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与汗水,然后在世界的尽头,留下一件自己的物品。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已经把跑步这项事业封存进了校园,更不用说竞走了,要不是因为这本书,我还不知道竞走比赛对腿何时伸直还有要求。目前体力消耗最多的也只是偶尔因为填补人员空缺才会被强硬拉去触碰的篮球,或者逛个展会什么的走上一整天,但换来的却是过度消耗体力带来的疲惫不堪,想想布洛克近70岁的高龄仍然向着70英里的记录猛冲,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不顾及自己的膝盖去疯狂一把。
  其实,我只是很单纯的想在将来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时,也能很洒脱地说一声:
  "这有什么,不过是一场马拉松而已。"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八):前行不只是两脚交叠
  冲着"劳伦斯﹒布洛克迄今唯一回忆录"的名头去读《八百万种走法》,如同想吃水果只觅得一盘圣女果,虽也酸甜水嫩,却时不时怀疑自己的初衷。固然,回忆录不等同于自传,可既然是"唯一",全程只围绕着跑步一事,难免有期望落空之感。同为跑步发烧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毕竟只是他诸多随笔的冰山一角啊。
  不过呢,布洛克这盘圣女果既非转基因,又有一番余味。他在开头就说了,"这本书将是自我放纵的",真实得没有任何修饰美化。读者若追求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大可去读布洛克著作颇丰的虚构作品,譬如,标题耸人、一字之差的《八百万中死法》,而《八百万种走法》这样的诚意之作,还是留给愿意面对真实的读者吧。在这里,你将会读到一个没有光环的跑步者布洛克:在抑郁致死和疲劳致死之间选择了后者;赛跑中总在树下解决内急,还在此过程中被美女搭讪;看到别人作弊,举报还是放纵的心虚;磕破脚指甲、挤破水疱、浸透雨水、直不起腰来等等窘境下如何坚持跑步;有异地文学讲座邀约,顺便向主办方开开条件跑一趟马拉松也是极好的……
  跑步者都有自己的感悟,对于布洛克,他的跑步之路由来不寻常。起初是为了对抗抑郁,戒烟戒酒开始长跑、参加多城市马拉松、探访各地名为布法罗的地方,也算玩出花样;休战若许年,再度出山时又是69岁的高龄跑步者,还要挑战马拉松或者24小时赛,让旁观者捏把汗。他并不只是为跑步而跑步,对于自己人生状态的调整,乃至在跑步过程中点滴感受,都使得布洛克变得更豁达可亲。读者可在布洛克的作品中发现这种改变,尽管他笔下的主人公从来各有怪癖,但到了后期的杀手系列,不以完成任务为满足的杀手还真令人吃惊,倒像布洛克自己的写照。他说,写作不是他人生的全部,他觉得人生中最优成就感的事,其实是韦克菲尔德一场马拉松,而非等身著作。挑战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并获得满足,此后能在任何困境下轻描淡写:"不过是场马拉松罢了。"这般惬意随性,就像布洛克"不过是写书罢了"或者遇事"不过如此罢了"还能再战。
  村上春树说:"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流动性的东西。"布洛克同样谈到活着的感觉,他害怕的不是疾病和衰老,而是某天发现自己对什么事都兴味索然了。所以,跑步也不是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的机械运动,能够找回生活的动力,找到新的走法(会不会有八百万种?),就是让生命拥有色彩、生生不息的、珍贵的"流动性的东西"。
  多年前,东野圭吾的《梦回都灵》也被冠以"唯一"回忆录,通篇书写对冬奥会的痴迷,好在后续又添两本自传弥补遗憾。看到布洛克聊起跑步的状态,可能他的回忆录也不会止步于这一本吧。"你必须前行。我无法前行。但最终我会前行。"既然写作对现在的布洛克来讲是随性而至的事,那也真的有理由期待他再度迈步。
  ——丙申年读劳伦斯﹒布洛克《八百万种走法》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九):我要做的,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故事
  2009年, 71 岁的劳伦斯•布洛克出版回忆录《八百万种走法》( Step by Step: A Pedestrian Memoir)。副书名中的 Pedestrian 在英文中一语双关,既指"步行者",也有"平庸、缺乏想象"的意思。作为享誉世界的犯罪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成就奖与钻石匕首奖双料得主,布洛克毋庸置疑是讲故事的高手。但副书名似乎在暗示,作者准备在书中偏离自己的常规跑道,摈弃虚构的冲动和技巧,老老实实写回自己的人生。
  作为布洛克在华语文学圈最早和重要的引介者,台湾作家唐诺曾说他对推理作家的传记没有兴趣,书写者的生平只有在可以帮助理解、佐证作品,或是展开视野时才有价值。关于自传/回忆录的阅读,似乎总避不开这个问题:书写者的人生故事与他的创作怎样结合才更有意义?
  关于回忆录布洛克曾说:"作者假想自己的经历或经验能让其他人感到兴趣,这种假设毫无根据。"布洛克是终身痴迷的马拉松/竞走爱好者,六十多岁还参加持续数日、上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甚至有不少小说作品完成于挑战体能极限的比赛间隙。他想过是否要写本书来分享自己的步行者经历,事实上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内容也超出步行,谈到了成长经历和写作。但他始终怀疑读者不会感兴趣。
  2007年,布洛克遭遇了一场漫长的抑郁的袭击。手头几本小说毫无进展,"我的作品清单已经无法列在一页上,很明显,我早就把要讲的东西都讲了"。回忆录几次提笔又搁置,"不知写它目的何在"。布洛克说他对抑郁的来去并不陌生,但这次有所不同,它像在自我更新,延伸到其他地方。一些终身的爱好在丧失乐趣,比如旅行。阅读也渐渐不起作用了——他已深谙此中门道,能吸引他的故事越来越少。而几次艰辛的比赛全都表现"糟透"之后,马拉松也令人厌倦了。他意识到衰老的侵蚀:"要是小说中有这么个人物,也有同样的症状,那么我猜他将不久于人世"。这位纽约犯罪风景的行吟诗人,打算让马修•斯卡德舒服地退休,其他角色似乎也做好了退场的准备。
  回忆录让作者失去了虚构的保护,将私生活一一暴露在外。对于布洛克,完成这部回忆录(或者自传、游记、运动历险记),既是"全新的开始",也是一种必需和自救,迫切到好像不是作者去挑选要写的事件,而是事件在主动选择写作者,迫使他做出改变。从第三部分巨细靡遗的比赛流水账和强迫症般的细节堆砌看来,他似乎只想趁拖慢他的衰老还没有影响到键盘,把一切记录下来。对于并非跑步爱好者的读者来说,这部分或许显得太过自我沉溺甚至乏味了。但试图振作的布洛克说他重新踏上跑道与重新开始写回忆录之间有种内在联系。写到与现实同步的时间点,他痛苦地纠结是否要放弃早已报名的德克萨斯马拉松,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不允许回忆录这样结束。"我没办法那么写,我得坐上那架该死的飞机,然后出现在那该死的赛场上,是这本书逼我这么做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回忆录写作,作者不是把往事反刍一遍,而是与读者共同去发现,在这过程中人生的焦点又逐渐清晰。布洛克一定意识到他要做的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故事,因为坚持到生命终点,人生才没有完结。
  小说家写回忆录,撇开各种声称的动机,似乎总逃不过自恋、虚构和粉饰的嫌疑。回忆录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写作,稍不留神就会显得不合时宜或缺乏魅力,这类例子太多。布洛克在引言中说,他完成这本书"唯一的动力就是自我放任",终于可以丢开那些编造的把戏,坚守自己的记忆了。如果私探马修和雅贼伯尼的创造者想要谈谈他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我们为什么不听他说说呢,管他是在西班牙朝圣小道上迷路,还是为了拿到纪念 T 恤忍着足底剧痛坚持比赛。然而看完《八百万种走法》并不会让人将布洛克其人看得更真切。回忆录是断续写出来的,发表时没有刻意消弭各部分风格的差异。在不写运动流水账的时候,布洛克讲故事的天赋总是自然流露,谈起轶闻趣事来生动传神,幽默机智,不放过任何一个调侃讽刺的机会,依然是小说大家的手笔。
  中文版采用《八百万种走法》这个译名,不只因为《八百万种死法》是布洛克辨识度最高的作品之一,更因为斯卡德或许是作者自身投射最多的主人公。独自游荡在纽约各个角落、风雨无阻参加戒酒聚会的布洛克似乎是斯卡德的另一个化身,也印证了唐诺在《八百万种死法》导读中推测的,这些内容"写得复杂微妙且饱满真实,不由让人怀疑这一定是布洛克的亲身经历"。
  《八百万种走法》读后感(十):一本不是讲跑步不是讲写作的书——书评《八百万种走法》
  1
  在单向空间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突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看到了一篇网上的文章就叫做《八百万众跑法》这样标新立异的标题,不过这种标题大概也是跟风而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大概走到了源头。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劳伦斯·布洛克,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已经写作四十年了,特别是在欧美冷硬推理小说被认为是第一人。不过这倒是他第一本非虚构类的书籍,本来他只是在养病的时候只想把自己马拉松的回忆记录下来,结果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成了这本书。   而这本书的书名又是源自他之前所写的著名小说,随后又被拍成电影的《八百万众死法》(原名: Lawrence Block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不过这本书的原名是《Setp by Step —— A Pedestrian Memoir》,直译就可以叫做——一步一步,一个步行者的回忆录。看来出版社对于书名的翻译有点特色,也有点标题党。   但是让我真正买了这本书来看的原因只不过在于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跑步、竞走或者写作的工具书。显然,我从这句话得知这是一个跑步的作家。   「行走与写作的道理如出一撤:你要做的只是两条腿轮流向前,而秘诀就是留在赛场上,就是不停地前进。」   大概是身边很少跑者会认真读书,写作的更是更少;而在写作的人当中跑步更是稀罕。不过我恰好是站在这两个圆的交集当中,我喜欢这样的人,大概也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参加过 42.195 公里的跑步马拉松赛事,也参加过1天内要完成 42195 字的写作马拉松。   2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走路。人类刚出生就是如同小仓鼠般无助,走路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一个技巧。应该说是必须靠自己学会的。因为没有什么学习指南,你的父母也无法教你,除非给你做个演示。奇迹就在于:每一个孩子都这么做了,而且都做到了,当然残疾除外。有些人学会得早,有些人学会得晚;有些人摔很多次,有的人很少摔倒。但迟早,人人都会走路了。   走路原本就是一件这么自然的事情,从不会到学会,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你需要保持平衡,再者你需要很好的眼脚协调。而且你还会遭遇很多次失败和挫折,一次次的摔倒或者是受伤,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但这些小孩子们或者是曾经的自己从来没有灰心伤气和提早放弃的。   但成人在这种情况会怎么想呢?   "去。反正一会儿又会摔倒,我现在站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再这么下去,智慧让自己不停地受伤罢了。到时候我看上去就会像个十足的傻瓜。"   如此看来,成人似乎就慢慢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会自我怀疑,他会小心翼翼,他会衡量每一件事情的得失,他会寻求每一件事情的意义。   3
  到了高三之后,布洛克才开始萌生想当个作家的想法。不过曾经他也有过很多念头,四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名清洁工,后来又想当一名兽医,他爸爸又想他当一个内科医生而且他认为也很不错,也曾经对法律感兴趣不过被他当律师的爸爸劝阻了。   高三开学没多久,一次作业让我在继情节工之后把写作列入了职业范围的考虑之内。我写得挺带劲,语调情况,结尾还来个呼应作为总结。但很快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成为一个作家。因为在文章的最后,梅·杰普森老师批注说:我不觉得是这样。   布洛克从一生回头来看,真正写作生涯的起点大概就是从老师的那一句话开始,即使之前也看过不少成人小说。或许有时候就应了那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少年之时,遇到一个好老师,或许就会因为他的一句话改变一生。   4
  大一的暑假,布洛克去了纽约市松树出版社的邮件收发室待了三个月。大二则在司各特·梅瑞狄斯文学代理公司当上编辑,甚至在此休学一年,在这里他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并且了解一个作家是怎么养活自己的。大概文学代理公司又或者是出版社就是一个作家最好修炼的地方吧。   一年后,他辞去了编辑,成为了他公司之前的客户,开始卖他写的小说。   我逃过不少其他课程并且很多作业都敷衍了事,不过乐于参加有趣的活动。我在诺兰·米勒写作小组的经历帮助我成功得到了司各特·梅瑞狄斯的那份工作。   当然,那时候压根就还没有想过要跑什么步这件事情。   5
  在他 39 岁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在华盛顿公园跑起步了。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为什么。   跑步之后,他成功地戒烟。他绕着公园胡乱跑步与喝最后一杯酒之间仅隔数星期,也成功地戒酒。   从阅读了跑步杂志开始,渐渐地,他对跑步的看法有所改变。跑步不仅仅是因为要锻炼身体或者对身体有好处,跑步是为了去参赛,而参赛是为了跟自己竞赛。   慢跑者和赛跑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参赛号。   6
  当我到达伦敦时,我不打算和任何一个参赛者比,甚至和自己比。我要和这段距离组斗争,而且目前我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办到。   "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   大概在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着那么一样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这个运动甚至会伴随着自己的一生。不一定是跑步,篮球、排球、柔道等等都可以,不过布洛克和我一样选择的是跑步。   布洛克是一个比赛狂人,在 1981 年已经参加了四十场比赛,其中包括五场马拉松,总里程达到 374.5 英里。   7
  他一边跑步一边写作。   多年来他 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一旦自己写作遇到困难就会出发去别的地方。   他写作很快,曾经在八天里写了五万多字。   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想法主动找上门来,两周后我就坐下来开始写书,又过了三个星期加两天居然写完了。   不知道是否坚持跑马拉松的作家是否都有一样的特质,像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 4 点起床开始写作到 10 点,而他就是每天早上起来,以固定的速度开始写作——超级经走着会把它成为巡航速率——直到午饭时间。   然后他会走上一英里到一家海鲜餐馆,每天会在那里吃一到两顿三文鱼。吃完走回旅馆再写一会儿,看会儿书,接着再出去吃三文鱼晚餐,回去后继续看书知道睡觉。   这是布洛克在安克雷奇的一段生活,大概卓越的作家,又应该是伟人(虽然他们还说不上)往往都是如此,每天重复着看似单调无聊没有变化的生活,恰恰因为生活如此地简单,反而能够增加更多的时间复利,注意力不会过多分散到其他事情,持续累计的复利往往是夸张的。不过当然,写作本身这件事情已经足以让布洛克很快乐。   8
  那么布洛克对于跑步或者竞走、写作的热情难道是终生的吗?大概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怎么可能做一件事情做一辈子都不厌倦。   事实上,无论对于跑步或者写作这两件占据他大部分生命的事情,在 2005 年的时候他停赛了,说过:   毕竟,很多年前我就是个赛抛售、竞走者,我曾进行残酷的训练,也曾着魔般地参加比赛。接着我将一切停止,适时地将热情和决心补足,好再次投身于这项运动。如果我的狂热慢慢冷却,我就停下来;等到时机来临,我再继续开始。   到 2007 年,也就是他 69 岁的时候,他说他对写作也不再那么狂热了,即使他还在写。《杀手亡命》几乎把他榨干,读者们的反响比以往都要强烈。   但不知怎么的,我似乎厌倦了。我一直在坚持写作,是因为这毕竟是我的职业——而且,我势必要维持生计。如果我不再需要钱了,那还会继续写作吗?也许,但也许不会。这点我不可能会知道。   不过后来当他不参加比赛,不去旅游,不去锻炼,也不看书不写作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他反而变得郁闷,觉得自己不属于这种情况,于是又开始锻炼和写作。   9
  无论写作还是跑步,重要的是一直走下去,而不是时间和距离。也不是奖牌、奖杯或T恤。
网站目录投稿: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