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主要都有哪些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
  细雨纷飞,愁绪万千
  清明是最为特殊的日子,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法定节假日,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它又被称为祭祖节、三月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新春初始,万物复苏,"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到来,让万柳抽条百花齐放。
  清明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朝,有史学家认为,它是由寒食节和上巳节两个节日融合而来,故其习俗大多都源于这个节日。
  清明节起源
  传统的清明源自周朝,晋文公时期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朝时期,清明节便与寒食节并为一天。
  《唐会要》中记载:"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明清时期,清明节大肆盛行,寒食节逐渐无人提起,故寒食节便彻底与清明节融合一体。
  如今,世人大多把清明节起源归因于介子推。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被迫外逃,介子推陪伴着他落泊街头,四处逃命,在重耳因饥饿生命垂危,命悬一线时,介子推割肉做汤为其充饥。
  重耳登上王位后,一时欣喜,没有重用介子推,当他想起重用介子推时,介子推深藏功与名,与其母归隐山林。
  重耳愧疚不已,多次请他出山,他都不为所动,为逼出介子推,他下令放火烧山,火势退后,只见死于柳树旁的介子推和一行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晋文公悲痛不已,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举国上下在这一天生火,只能吃冷食。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时依附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他见翠柳生机勃勃,便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与寒食节一般无二,寒食节并不单单只是一天,而是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它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创。在古代,寒食节也被称为禁烟节。
  寒食节习俗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禁烟冷食,在这个习俗上衍生出来各种美食,其中有寒食粥、寒食面、枣饼、春酒等等。
  如今北方的清明节吃食上,一般没有太多考究。而在江南一带,人们会专门制作青团,它是由"浆麦草"与糯米、豆沙这三种主要食材制作而来,味美香甜,色泽嫩绿,象征着春天的蓬勃景象。
  寒食节还有一重要习俗,便是拜扫祭祖。寒食节祭祖在唐朝之前,被视为"野祭",是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并不被国家认可。直至唐朝时才被上层阶级承认,后又逐渐演变成官府祭拜孔庙,百姓祭拜祖先的大型活动。
  流传至今天,清明节祭祖成为最重要的风俗,除了祭拜祖先外,还会祭拜先烈,向英雄们致敬。
  很多人说,人真正死的时候,是没有人记得,清明节让忙于生活的人,有机会祭拜亲人,缅怀情谊,且表现出了对先烈极大的尊重,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现实意义。
  其次,寒食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这一习俗和冷食一样,旨在纪念介子推。有些地区还有"插于檐插柳寝灶间"的说法,时至今日,清明节也沿袭了寒食节的习俗。柳树是最为常见的树种,在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在门前插柳的风俗,还会有小孩折柳枝摘野花编花环。
  有些地区还会在清明节专门组织踏青游玩活动,三五好友在这美好佳节中一起野餐、放风筝、荡秋千,让沉溺于繁忙都市的心回归自然,让泥土青春的芳香,洗净一身疲倦。这虽然不是全国各地通用的习俗,却逐渐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重要活动。
  还有各地区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因地而异,但绝大多数地区,无疑是祭拜扫墓,缅怀先人和外出踏青。
  一更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春天格外重视。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而清明节,便是处在天气转暖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介子推的死,让我们遇到了春意盎然的清明。而清明节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沐浴春光,而是让我们在享受当下安逸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如介子推般忠贞不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
网站目录投稿: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