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黄俊仁浅谈为什么青年学儒家中年学道


  儒、释、道作为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三个学派,它对我们人生的修养和启迪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叫做"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三个学派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精华。
  黄俊仁老师建议最好是:青年学儒家,积极作为,奋发进取;中年学道家,学会看淡,乐观出世;老年学佛家,学会看空,乐善好施,这才更加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正如鬼谷子先生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儒教、佛教、道教,简称"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
  儒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
  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摩尼,故又称"释教"。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宗派——中国佛教!
  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1:儒家---进取文化
  儒家学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2:道家---规律文化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3:佛家---奉献文化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从人生观方面来讲1: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2: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人生观,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3: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佛教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
  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讲1:儒家---入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道家---隐世的哲学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3:佛家---出世的哲学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1:儒家---粮店
  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2:道家---药店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3:佛家---百货店
  佛家则是无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
  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讲1:儒家---治世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
  2:道家---治身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
  3:佛家---治心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
  从身心修养来讲1:儒家---正心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2:道家---静心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3:佛家---明心
  佛家讲"明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从气度的修养来讲1:儒家---养正气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2:道家---养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3:佛家---化怨气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
  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1:儒家---敬
  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
  2:道家---静
  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
  3:佛家---净
  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
  从研究的方向来讲1: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
  2: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
  3: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从智慧的角度来讲1:儒家---德性的智慧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
  2:道家---空灵的智慧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3:佛家---解脱的智慧
  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千,取长补短,经历了几百年来,民间早已是三教合一了,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心可以说都是劝人为善,只不过各有各自为善的方法,因此,人们总结说"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只有经历了红尘中的善恶是非,爱恨恩仇,才能领悟真正的大道真谛,把人生悟透,将人世看懂,了解大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修行。
网站目录投稿: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