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百色起义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百色起义》
  1989 彩色片 115分钟
  中国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陈家林 编剧:侯育中 朱旭明 摄影:刘建魁 蔡小鹏 主要演员:卢奇(饰邓小平) 唐汤民(饰李明瑞) 郭绍雄(饰俞作柏) 程文宽(饰张云逸) 许道临(饰蒋介石) 李良涛(饰郑介民) 苏林(饰周恩来)
  本片获1990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剧情简介】
  江汉平原,一片狼藉的战场。
  1929年春,蒋、桂军阀之间的一场战争迫在眉睫。原国民党广西农工民主厅厅长俞作柏策动武汉前线任总指挥的表弟李明瑞倒戈反桂,结果兵不血刃迫使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兵败而逃。4月5日,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由此委任俞作柏、李明瑞主持广西军政事务。新任国民党广西省主席俞作柏在香港拜会中共领导人李立三等,请求派干部到广西协助工作。中共中央当即决定派以邓小平为中央代表的大批共产党人前往广西。
  在上海的一个小阁楼上,周恩来为邓小平送行,并带来了一件旧西服送给邓小平。两人沉浸在革命的友情之中。
  7月6日,俞作柏、李明瑞回到广西南宁时,突然受到一批新桂系残余的袭击。蒋介石为防不测,派郑介民到广西掣肘俞作柏。南宁政局纷乱,土豪劣绅拒交粮税使军队缺饷,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邓小平以邓斌的化名到达南宁。而郑介民却趁势告诉俞作柏"共产党反政府"的传说,使得俞作柏非常头疼。李明瑞却深明大义,深信中共是有诚意合作的。同时,面对中共广东省委多次指责当地革命组织对俞作柏的改良政府"斗争不力"的批评,邓斌据理驳斥,认为必须要做好对俞作柏的统战工作。
  终于,在李明瑞的帮助下,俞作柏与邓斌相见了。邓斌坦诚相告共产党的诚意:"对真正的朋友,共产党是会以诚相待的。"终使俞作柏误解消除,并表示要同舟共济,真诚合作。
  俞作柏部下、教导总队负责人和警备大队队长张云逸是中共地下党员。他遵照党的指示,积极开展兵运工作,改造旧军队,建立共产党秘密支部。一天,连长莫福顺正在残酷鞭打士兵韦光华,张云逸策马来到营地,背起遍体鳞伤的韦光华,在士兵面前痛斥了这种虐待士兵的兵痞作风,撤销了莫福顺的连长职务。士兵们扬眉吐气,这样,为我党在南宁掌握一支武装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当地的不少豪绅正在千方百计收买枪枝,扩充民团,企图推翻俞作柏政府,让前国民党桂系头目李宗仁、黄绍竑执政。邓斌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大兴农会、惩治土豪劣绅的对策。俞作柏被说服了,同意给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组织的农民发枪。广西蒸蒸日上的革命形势使蒋介石惶恐不安。此时,郑介民向蒋介石提议趁俞作柏羽毛未丰之际,先下手为强,消灭俞作柏;但蒋介石却认为要以安抚为主,并带一批军饷给俞作柏。郑介民回广西后,却暗中收买李明瑞的亲信十五师师长黄权以为内应,同时拖欠克扣军饷。内外交困的俞作柏轻信了改组派的许诺,决计铤而走险。他联络了阎锡山、张发奎等军阀倒蒋。邓斌劝说无效。俞作柏贸然参加了军阀内战。
  10月1日,第一次蒋桂战争结束还不到半年,一场新的军阀战争又打响了。未几,俞、李部队兵败。李明瑞的部队又险遭黄权伏兵暗害,幸得邓斌、张云逸率部营救才脱险境。面对南宁极为严峻险恶的形势,邓斌心事沉沉。他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将我党掌握的军队移至右江地区,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当夜,部队、农军行动起来,拖运辎重弹药过江。无数火炬照亮了江面。正在此时,中央来信批评邓斌"走机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策略。然而,邓斌决心为真理而战,决心把眼前的斗争,同整个革命事业的进程紧紧连在一起。同时,他派联络员龚饮冰到上海去向党中央汇报。
  10月22日,邓斌、张云逸率部队和农军到达桂西重镇百色,并与韦拔群的农军会师。在联欢晚会上,邓斌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在百色,邓斌、张云逸、韦拔群指挥队伍,严厉打击土豪劣绅,消灭当地反动武装,为百色起义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蒋介石派人以重金收买李明瑞。然而,李明瑞从惨痛的教训中认清了旧军队的本质,决心抛弃一切高官厚禄,走共产党指引的光明道路。
  这时,龚饮冰带回中央的指示:同意邓斌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并委任邓斌为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邓斌立即电请李明瑞来百色共商大计,并在前委会议上提议:呈报中央任命李明瑞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的号角吹响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右江苏维埃政府相继宣告成立,百色起义成功。邓斌经龙州去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
  邓斌又跨上骏马,踏上了新的征途。
  【鉴赏】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拍得不少,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然而,毋庸讳言,相当数量的这类影片的创作也开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化。特别是对一些领袖人物的塑造,更是有许许多多的禁区,一方面仍然存在着"神化"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平凡而平凡"的所谓"非英雄化"倾向的影响,从而使这类影片的创作陷入一种特殊的困境之中。而《百色起义》的出现,却使这类题材的影片创作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新的突破。
  《百色起义》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影片在表现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中,塑造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特别是邓斌。银幕上,历史被融入这些领袖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历史不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也不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积,而是一些有血肉之躯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人民创造的;而在这些人民中,领袖人物又具有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从人性的角度上说,他们也是常人;从历史的角度上说,他们又不同于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关联着历史的命运。《百色起义》就把这些领袖放在事件的中心,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写他们在血与火中的考验。在这里,人物不再是图解历史的工具,而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因此,历史地、真实地、艺术地再现领袖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百色起义》突出的成就。唯其如此,影片在现在的视角上回顾历史的同时,又帮助观众找到了这些人物在历史中不平常的位置;既在人性的角度上体验、理解他们,又在历史的视角上表现他们那种雄图大略的胸襟。
  "政治性很强的题材更需要注重艺术性,只有狠抓艺术,狠抓质量才能体现出它的政治价值。"(陈家林:《&lt;百色起义&gt;导演阐述》)具体体现在影片中,《百色起义》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深化主题。<!--百色起义-->
  影片一开始就以纪实的手法,十分简洁地表现了1929年蒋桂战争之后,广西省那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当时的广西,被各种势力所掣肘:有蒋介石的心腹,有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残余势力,有汪精卫的改组派和既想摆脱蒋介石钳制、又担心新桂系卷土重来的俞作柏、李明瑞地方政府。在这复杂的形势下,广西省主席俞作柏想稳固自己在广西的地位,不得不请中国共产党帮忙。但俞作柏请共产党的目的又不在于真心合作,他只是利用共产党,是"请人来盖房"而非"请人来拆庙"。复杂的形势必然形成他极为矛盾和唯利是图的心理。影片前半部主要通过俞作柏与邓斌之间的心理较量来展开故事。在俞作柏那种畏缩惶恐心理的强烈对比下,乐观、自信、幽默的邓斌一下子就从银幕上立起来了。他西装革履,登堂入室,在俞作柏的豪华公寓里侃侃而谈,潇洒自如。特别是在李明瑞家宴后,俞作柏邀邓斌到家中请教对广西的见解的一场戏中,镜头从昏暗的客厅外面渐渐下降,又慢慢移动,穿过花厅、长廊,寻找着正在侃侃而谈的邓斌。镜头往前推进,一直推到明亮的客厅,我们看到邓斌拖得长长的身影从透光的门厅中映出,随着镜头的推移,他的谈话声渐渐响起来,一直到正面展示出邓斌在客厅中的光辉形象。由于前面有邓、俞两人心理比较的铺垫,所以在这段延长了观众心理时间的戏中,通过邓斌由远而近的声音处理和镜头的推近,把邓斌那种宏伟沉稳的胆略和魄力充分表现了出来,具有十分电影化的效果。另外,影片也从蒋介石与邓斌对俞作柏、李明瑞的态度上,进行了另一种对比,可惜的是这一种对比较诸前一种来说,似嫌逊色。
  然而,《百色起义》最引人瞩目的突破,是对邓小平形象的匠心独具的性格刻画和内心情感的揭示。
  周恩来送邓小平的一场戏拍得耐人寻味。周恩来到上海的一间小阁楼找邓小平时,镜头展现了昏暗、狭小的阁楼,表现出当时革命条件的艰难。周恩来亲切地喊了声"小平",邓小平由阁楼天窗探出头答应。这时,用了以邓小平的视角看周恩来的俯拍镜头,完全把领袖人物普通人化了。在以往的影片中,革命领袖是很少用俯镜头处理的。周恩来关切地扶住梯子让邓小平从阁楼上下来,又把邓颖超大姐为邓小平改的西服交给他,接着,在唱机播放的《卡门》音乐背景下,两位伟大而平凡的领袖人物饮酒话别。这段戏非常生活化。特别是法国的西服和《卡门》的运用,不仅使他们的革命感情更加自然和谐,从中暗示了他们以前曾在法国一起勤工俭学的历史,而且还揭示了他们乐观、幽默的性格。
  邓斌只身到俞作柏家作客时的一场戏,也拍得相当精彩。邓斌语意双关,以牌喻当时的战局,点拨俞作柏,这反映了邓斌的机智善辩。而在俞作柏后来不听劝告准备与张发奎等联合反蒋时,邓斌穿着汗衫裤衩,摇着蒲扇,躺在雷经天柴房的草堆上发愁。他会对中央不辨是非的来信骂出"滚他妈的蛋",又会热情地拥抱归来的中央联络员龚饮冰,高喊"乌拉"……导演除了用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外,还有意把邓斌的形象置身于如火如荼的工农群众大革命的斗争场面中加以描绘。影片的后半部,邓斌的每次出现都与群众在一起:与群众一起在码头搬军火,一起参加各路人马会师的联欢会,一起听《卡门》那雄壮、奔放的乐曲,一起商议起义大事。影片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场面中,有力地却又是质朴地展示了邓斌的风采。相比起来,影片对李明瑞形象的刻画,就显得平淡乏力了些。
  《百色起义》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它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 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网站目录投稿:盼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