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我的岳母大人。她出生于1925年,现在(2015/5/10)90周岁——刚过了90大寿,算是高寿了。但她是一个自幼体质不好的人。年轻时就有贫血,类风湿,慢性胃病等。近十年来更是严重消瘦,体重35Kg左右(所有维持生理机能的组织和器官都严重衰老、退化、萎缩之故)十分苍老,步履蹒跚,视听不聪,牙齿脱落。可喜的是还可以下床,生活——包括洗澡——勉强可以自理,算是很难得了。 70岁时她就有高血压,只是不太严重。那时只是断续服用西药。她的心脏病已经有15年以上,高心病、冠心病都有。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是主要表现,越来越重。她的血压一般在160~140/70~50mmHg左右。由此可知,她年轻时血压偏低,近年收缩压有时高,但舒张压往往偏低。这样比较大的脉压是老年动脉硬化的缘故。她一般可以平卧,但小腿常有明显水肿——即全心衰竭之故。5年前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当时她问我是什么病。我说主要是:高血压、高心病、冠心病、房颤(心动过速且绝对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因为她还有类风湿、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轻度高血糖等。也可以说,她的病是多器官、多系统功能衰退。 2009~2012年给她用的中药方子大体如下: 人参6党参15黄芪20五味子10山萸肉8当归12白芍12川芎10熟地20生地20茯苓15泽泻10白术10生山药30陈皮15桂枝15附子10生甘草10生姜30大枣9枚(掰)。常规水煎每两日一剂。 西药大体是:地戈辛半片日一次、倍他乐克一片日一次,螺内酯一片日一次、呋塞米一片日一次。 就这样断续服用三年,病情没有恶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服药,有时会复发。再照上方服用还是有效。 2013年~2014年中药曾经基本上改用炙甘草汤,效果也比较好。 2013年底她又住了院,发现心包积液。胸片从网上发给我,呈典型的靴状心,故心包积液无可怀疑。哪里的医生曾经想为她做心包穿刺(抽积液),问我的意见。我说,心包积液不应该是新情况,尽量不要冒险,还是如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最好。结果不数日好转出院。 2014年冬季由于停药过久(内人——她的长女——骨折,半年多没有前去照顾等原因),病情危重。下肢严重水肿之外,还出现了严重的胸水。自然不能平卧,呼吸困难,食量大减,不能下床。送到医院,那里很不愿意收住——以为没有希望了。住了院也立即告病危——她确实随时可能死亡。这时我又把2009年的方子发过去。不久内人前往伺候,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期间共抽胸水4次,共约计4000ml。到2015年3月初,病情缓解,又几乎恢复到2014年初的情况。没想到内人回来后,又完全停了药。2015年4月25日,给她做90大寿,我亲自前往。这时情况又不好;房颤不是很厉害,但下肢水肿严重——心衰加重之故。于是又立即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略同2012年方。我在那里观察了5天,病情明显缓解:水肿消退过半、呼吸困难好转、食量增加、房颤基本消除。 当然,老太太总是预后不好了。但如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算有效。如果比她年轻,病情也较轻,治疗效果应该更好。 按:大概没有人怀疑老太太的病是虚证,治疗自然要补益气血而且是阴阳两补、五脏皆补、补阳为主、补气为主。稍加利水并调理脾胃之药。西药是强心(地戈辛同时降心率、抑房颤)、降压、利尿。 这里我想说一下如何自西医角度理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特别是伴有脉结代(早搏或房颤)的心衰的原理。 有强心作用的中药最主要的是人参、党参、黄芪、地黄、五味子等。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人参(党参、西洋参略同)、地黄。 不过,人参的强心作用选择性不强,即它的补益作用很广。无论自西医看,还是自中医看,人参都是五脏皆补,即它可以强化全身机能,不是只有强心作用。 地黄的强心作用则选择性比较强,如果联系西药地戈辛的来源——洋地黄,粗看和中药地黄原生药外观完全一样,只是叶子上的白毛较多而长,我猜测中药地黄中也含有洋地黄毒甙——地戈辛,只是含量很少。这样就可以理解中医治脉结代,地黄要用大剂量。 中医所谓补肾,特别是温阳利水补肾(相对于强化性机能的补肾)就是西医说的强心利尿。 于是中药治心衰,特别是有房颤的心衰,要首选并重用地黄、其次是人参。不过,多数补益药也有强心作用,故参、芪、归、芍、五味,乃至山萸肉、生山药也可以用。至于偏于补阳的附子、桂枝更可以肯定有强心作用。我的方子中还用上茯苓泽泻,则是参考西医治心衰要用利水之药。联系肾气丸中使用茯苓、泽泻,则用成药治心衰要首选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组方略同,均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