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为了普及爱鸟知识和提高人民对护鸟的认识,根据本国的季节气候规定了爱鸟日、爱鸟节或爱鸟周、爱鸟月。 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认真予以贯彻执行,并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省、市、自治区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到1983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选定了"爱鸟周"的日期。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鸟类与人类,自占就是亲密的朋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在向大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中,就与鸟类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古时代,人类看到鸟类飞翔云天,逍遥自在;看到猛禽搏击长空,勇猛无畏。羡慕、敬仰、畏惧、崇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开始有了最早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图腾" (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多为动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标记。鸟类就是当时不少氏族供奉和崇拜的"图腾"偶像。 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的祖先,曾用"雷鸟"、乌鸦、鹰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不过作为"图腾"的雷鸟是经过人们的想象夸张了的一种威力无比的神鸟。 在中国古代祖先的图腾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凤凰"、"鹏鸟"等。 "凤凰"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认为它是鸟中之王,它的形象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这样的神鸟是找不到的,它是我们祖先融合了一些所崇拜的动物特点,加以综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图腾。 "鹏鸟"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最早文字记载于(庄子)的消遥游中的一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译成白话文是说:大鹏鸟向南海转移,它奋击狂涛飞翔三千里,然后盘旋直上云天九万里。由于古代人崇拜鸟类,浮想连翩,梦寐以求,如此威武勇猛,硕大无朋的"鹏鸟"就成了一种象征威力无边的图腾,对它虔诚膜拜。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许多诗歌里都留下了古代人们崇拜鸟类的名句。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说,天赐黑色的鸟来建立商朝。商朝是建立在公元前1711年,当时是以一种黑色鸟作为社稷的图腾。据考证,这黑色鸟就是燕子,燕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亲近人类的吉祥鸟。<!--诗经-->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鸟类作为象征光明、吉祥、平安和力量的神物。在战国时期的艺术中,常可以看到鸟蛇相斗的题材画。古人把鸟象征善,象征和平和幸福,而把蛇象征恶,象征凶险和灾难。在鸟蛇相争的图画中,鸟被着意刻划,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而蛇则蜷伏挣扎,形象猥琐。古人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善美战胜邪恶的信念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自然界中的鸟类有9021种,估计有1000亿只。它们的食性复杂,生活方式多样,栖息在各种生态环境中,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积极因素。 目前,生物学家一致公认,由于鸟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处于食物网中的不同营养水平上,所以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好处来说,是整个动物界中益处较大而害处极小的一个类群。 鸟类最明显的益处就是消灭害虫。可以说,在所有的农田、果园中,鸟类都是忠实的保护者。在人类使用农药前,农田及果园的害虫都是依靠鸟类防治。因为鸟类多数是以昆虫为食的,所以是农田、果园多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据科学工作者调查,一只白脸山雀的幼鸟每天啄食松毛幼虫可达1800条,吃蛾子30只,一昼夜吃的昆虫重量大致相当于它本身的体重,甚至达到它体重的一倍半。有人作过实验,解剖了一只杜鹃,从它胃内找到173条松毛虫、12只金龟岬和49条舞毒蛾幼虫。欧洲的粉红掠鸟还能够追踪蝗虫沿途啄食。有人计算群栖的1000只紫翅掠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自然界的食虫鸟成千上万,它们所捕食的昆虫干差万别,在消灭害虫方面的作用的确是难以估计的。 鸟类在消灭害兽方面的功绩也不可没,特别是鹰和猫头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主食,对于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的疫病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长耳鸦的食物中?0%左右是小型兽类,其中主要是黑线姬鼠。这种害鼠不仅盗食庄稼,而且是危险疾病——出血热的传播者。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动物,一只猫头窿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大约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在草原地区传播鼠疫流行病的旱獭、黄鼠以及沙土鼠等,都是鹰类的主要食物。很多猛禽、海鸥、乌鸦以及其它鸟类,嗜食动物的腐尸、垃圾以及其它废弃有机物,因而在消除自然环境中的污染物,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方面,有着不可泯灭的突出贡献,所以有人说它们是"自然界的清洁员"。 一些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特别是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得力散布者,很多植物种子通过鸟类消化道之后,更容易萌发。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明显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生态平衡就必然受到干扰;由此可见,鸟类在自然界里的作用,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的。 鸟类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鸟类的生活和行为给人以启示。科学家研究鸟类的飞翔制造了飞机,研究企鹅的滑行制造了极地越野汽车,研究候鸟体内生物钟制造了导航仪器和通讯系统。同时在现代医学、生理学、遗传学、地理学、动物进化等科学领域,鸟类均是人类很好的研究对象。 鸟类在人类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诗人、作家、画家,以鸟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鸟类的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美丽的羽毛,可爱的动姿,活跃了优美的环境气氛,调节了人们的精神。音乐家仿鸟鸣的弦律创造出了鸟声的音乐,纺织家仿鸟的美丽图案织出了优美的锦缎,生产时装供人穿着,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有趣的是中国清代的官服用鸟类作图案,并作为官价大小高低的标志。清代文官外服,一品官的图案是鹤,二晶官的是锦鸡,三品官的是孔雀,四品官的是雁,五品官的是白鹇,六品官的是鹭鸶,七品官的是溪鹕,八品官的是鹌鹑,九品官的是练雀。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爱鸟周,在国际上,爱鸟护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创造了干百万种生物,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鸟类就是这些财富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据考古研究,在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地球上可能存在过160万种鸟类。以后由于地壳变化和冰川运动,使鸟类的种数急剧下降。到现在,地球上仅剩下9021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的鸟类。例如,世界上濒于灭绝的珍禽——朱鹞,据1981年统计,世界上仅存21只。 现在仅存的不足1万种鸟类,其处境也十分令人担忧。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大规模开发以及工农业的发展,使鸟类繁殖和栖息的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给鸟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森林是鸟类的栖息和取食场所,是它们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地方,破坏森林就等于杀害鸟类。·然而现在成片地砍伐改作耕地、牧场和工厂,直到现在地球上的森林面积仍以每年1100万公顷的规模在减少,使许多鸟类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在20世纪初灭种的美洲旅鸽,在19世纪曾一度多得可以遮天蔽日。到19世纪末,由于美洲旅鸽赖以居住的栎树林遭到严重破坏,结果这种鸟类就很快灭绝了。据前西德的调查资料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便有73种鸟类和其它动物灭绝,有180种鸟类大量死亡,有的正趋近灭绝。 河岸滩地、湖汊池塘是多种禽鸟良好栖息、繁殖地区。不适当地垦滩造地和围湖造田,破坏了涉禽、游禽的生存环境。湿地的消失,使很多水禽没有了栖息之地。 环境污染也极大地毒害了鸟类。由于滥施农药,作为鸟类食物的昆虫和植物籽实及水流中的残存农药,造成了鸟类的大量死亡或使之不能正常繁殖。鸟类吃了拌有农药的种子而死去;飞机在大草原撒灭鼠药,老鹰吃了中毒老鼠肉也纷纷被毒死。 还有罪恶的枪口对着鸟儿瞄准,扣动板机;还有张开的罟网,抻开的弹弓……滥捕滥杀,使鸟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减少。 保护鸟类,人类的共识 在自然开发建设中直接危害鸟类的生存,而最终导致危害人类生存的后果,目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为了改变鸟类日益减少和许多珍禽濒临绝灭的状况,挽救鸟类,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制订了法规,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并相继成立了许多保护自然的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 (1WRB)和"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 (Ⅱ艳P),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1CF)等。 为了宣传爱护鸟类,世界许多国家选出了对本国有象征意义的鸟作为"国鸟"。最早选定"国鸟"的国家是美国。1782年,美国的议会为了使本国特产的白头海雕不至于绝种,号召国民树立保护鸟类的思想,因此通过决议,把白头海雕定为美国的"国鸟"。从此以后,世界许多国家采取此法教育国民树立保护鸟类的思想,纷纷仿效美国选定自己国家的国鸟。当前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呼吁世界各国选定自己的国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7个国家选出了国鸟。这些国家把爱护国鸟看成是爱国的表现。 前苏联在国内制定了。"鸟节",也就是爱鸟周,组织群众性爱鸟活动。 在日本,保护鸟类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外,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爱鸟活动。自1947年以来,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爱鸟会议,举行"爱鸟周"活动。在"爱鸟周"期间,举办爱鸟演讲会,放映爱鸟电影,举办保护鸟类的标本展览,悬挂人工巢箱,栽植爱鸟纪念树,释放人工饲养的国鸟——绿雉到野外去,以及表彰和奖励保护鸟类有功人员等。由于活动年年进行,持之以恒,使得爱鸟思想和护鸟知识深入人心,保护鸟类资源的成绩十分显著。 在英国有好多护鸟的民间团体,其中最大的是"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这个协会在全国设有87个鸟类保护区,10个分会,拥有35万会员。在英国的城市和乡村,成群的野鸟和各类飞禽,或聚集于草地、广场,或翱翔于水面、天空,很少有人去伤害它们。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经常有上千只野鸽,被行人游客喂得又肥又大,毫不怕人。这不仅是英国自195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鸟类的法令,违者轻则罚款,重则坐牢,更重要的是英国老幼妇孺都懂得爱鸟护鸟的道理。 在澳大利亚,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灰白色的海鸥夹在人群间漫步,有的在用餐者的周围,等着吃一点肉末菜屑,它们似乎忘了咫尺之外车水马龙的喧闹。 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展的各种爱鸟活动中,"鸟类纪念碑"便是其中更值得称道的,它体现了人类的良知。 麻雀纪念碑——耸立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座奇特的纪念碑。在1860年之前,美国没有麻雀,农作物经常遭到虫害。后来,波士顿人特地从欧洲引进来麻雀,终于冶住了害虫。这座纪念碑就是人们为感谢麻雀的功劳而建立的。 海鸥纪念碑——美国西部犹他州有一年蝗虫成灾,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后来,飞来了一大群海鸥,啄食了这群蝗虫,消除了虫害。当地居民特地建立了一座海鸥纪念碑。 鹤类纪念碑——德国巴伐利亚州鹤类极为稀少,为了保护这种鸟类,当地居民除了采取一系列必要的保护措施外,还特地用青铜制作了一座鹤的纪念碑,时刻提醒人们爱惜和保护鹤类。 鸽子纪念碑——法国首都巴黎有一座鸽子纪念碑,这是人们为感谢鸽子的救命之恩而建立的。1942年,法国一艘大客轮在海上出了事,船上对外的联系全部中断了,船上数千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幸好,船上一名旅客带有一只鸽子,把消息写在纸条上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把鸽子放飞。鸽子把这只船遇难的消息传了出去。这样,船上的人才得以被营救脱险。 中国有鸟类1183种,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保护鸟类的认识和思想。3000年前的甲骨文字就记载着啄木鸟能为木除害,是对人类有益的鸟类。周朝时,就有禁止采集鸟卵的规定。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告诫弟子注意保护鸟类: "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为保护鸟类所颁发的政令,可以说是历代不绝。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秦律·田律)规定:"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庸、粥、彀、毋……毒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①就是说: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井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 (礼记)中有明令禁止春季捣巢捕雏"莫打三春鸟"的记载。<南史>、<唐书)均有"蝗虫食禾,有大白鸟……尽食其虫"、"有白鸟……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之类的记载。民间还有传说:"打死燕子会瞎眼睛",以此警戒小孩不要去伤害燕子,反映了人们保护益鸟的心态。<!--南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重视鸟类的保护工作。1962年,国务院就发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规定对孔雀、丹顶鹤、褐马鸡、犀鸟等多种鸟类严禁捕杀,并在其主要栖息地、繁殖地区建立鸟类保护区。又专条明确规定:"禁止猎捕、掏窝、挖洞、拣鸟蛋"。划定的鸟类保护区有:1987年建立的黑龙江扎龙丹顶鹤保护区(在齐齐哈尔市郊),面积4.2万公顷;1975年建立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面积5.355万公顷;1984年建立的青海隆宝滩黑颈鹤保护区,面积1万公顷;1980年建立的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面积10万公顷。1984年,在江西省鄱阳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越冬候鸟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以湖区西南面的永修县吴城为中心,包括大小湖泊以及周围湖滩、草洲,总面积2.24万公顷。1983年7月,在中国台北市及台北县交界的关渡、中兴桥、华江桥河段,设置了第一用户区内受保护的鸟类有170多种,1982年,林业部在大连市召开了全国鸟类保护和环志工作会议,总结了鸟类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的经验,把中国爱鸟护鸟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