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就像放风筝。放得太猛,线会断掉;如果不用力,它又飞不起来。如何保持最大张力,又不会断掉?我会琢磨这事。不断平衡这个分寸。这是我的哲学。 关于完形疗法,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描述方法。他给出的是:自在,无边无际。 这种解说,和他是多么匹配。他看上去那么年轻,却声称自己"退休"了。他显得轻松洒脱,但不小心接触到的目光,又满含探究。他语音清脆,像笛音穿透竹林,快速漫延一片——似不经心,却很有况味。 "咨询就像放风筝。放得太猛,线会断掉;如果不用力,它又飞不起来。如何保持最大张力,又不会断掉?我会琢磨这事。不断平衡这个分寸。这是我的哲学。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觉察带来选择 CHINA.PSY:"完形"强调此时此地,所以我根本没准备提纲,我们就来此时此地漫谈吧。刚才在电话里,您提到忘带钥匙这事(忘带钥匙,被锁家里,请家人回来送钥匙),想必您有些烦躁或焦虑,正念会说,来,观察一下我的身体反应吧;EFT会说,啊,我在焦虑,我很烦躁;精神分析可能想,我潜意识里在防护什么,抗拒什么吗?那么完形呢?它是以何种视角呢? 叶斌:呵呵,说真的,我还真很少用完形去解释这些事件,可能用在自己身上比较困难。完形讲的是觉知。帮助人们活在当下,承担责任。关于带钥匙这事,我当时肯定是无意识状态,因为事情太多了,没考虑到这些细节;另外,我也将境遇放在别人身上了,要别人承担。因为家里有人就没事——通常情况下是有人的,如果我更有觉知,可能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安排得更从容。 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匆匆忙忙,被意识的流动带走。完形让我们清醒,其路径就是把我们做事的过程放慢,看看其中有多少盲目性。 CHINA.PSY:"清醒,把做事的过程放慢",这听上去和正念有相似性? 叶斌:在心理学中,正念属于认知行为派,是对行为的练习,强调渐修。完形属存在-人本体系,有练习,但有某种顿悟,我更喜欢顿悟部分。 CHINA.PSY:能分享您的顿悟经历吗? 叶斌: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和老师在一起。我的老师将完形用得特别鲜活,很当下,随时随地。我记得上第一课时,我和同伴一起。他和老师做问答交流,配有翻译。当时同伴很焦虑,怕出错。有几次翻译时他可能没听清,显得很茫然。当时我几乎出于本能,帮他再翻译了一次。老师立即叫停,问你在干嘛。我说,他没听清,我再重复一次。老师说,你是在帮他罗?我说是呀。老师说,那我来纠正一下,如果说错了,你提醒我。说完,他来到我身边,对着同伴说:你这个小笨蛋,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我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但立即有了觉察:当我们在无意识地做些事,看上去是帮助别人时,真的所有信息都是帮他吗?还是你自己想展现,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他是否需要帮忙,你问过他了吗?或许你真的想帮他,但他是否舒服?因为你真想帮他,是想让他更舒服。 后来老师帮我应证了这点,问同伴,当我这样帮他时,他的感觉怎么样,同伴说:很尴尬,因为觉得自己很蠢。后来老师就说,助人的第一原则就是:不助人。 就像这次芦山地震,灾民有些就会提出,不要自以为是来帮忙,我们不需要帮忙。网上也有灾区学生说,我们不需要上心理课,我们很开心,因为可以不上课了!我们有"助人为乐"的传统,但其实更难做到的,恰恰是尊重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不要急于出手。 CHINA.PSY:要做到这种觉察确实好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行动之间的速度,似乎太快了。 叶斌:完形强调觉察,就是要放慢这个速度。刚开始做练习时,什么事情都被叫停,简直不敢讲话,怕一讲就错,但必须经过这过程。 CHINA.PSY:为什么如此强调觉察,在方法上,完形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叶斌:有觉察就有选择,当你看到有选择时,就可以决定做还是不做。就谈助人。今天看到一个贴子,有人找朋友帮助,说要装个程序。朋友说我现在没空,等会再说。过了会再来时,他已经搞定了——很多时候,人只是偷懒,你的帮忙,只是纵容别人的依赖。所以要有觉察,这是一个方面。完形中还有很多觉察,对身体,对情绪,对话语的表达——总之,你会越来越敏锐。 在操作上,是从情绪入手,但情绪是非常理性的,比如我讲的东西,是发自内心,还是只是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要有核实。它以情入手,但有觉察有理性。 CHINA.PSY:其中有分析和解释吗? 叶斌:有分析和解释,但和精神分析不一样,它强调所有的分析和解释来自于当事人。如解梦,完形也对梦进行工作,但完全是当事人的反应。它会将梦境重新演绎一遍,比如一盘面(他正在享用的),一颗树,让你分担不同角色,演完后让你自己去发现。咨询师完全是透明的,问一些恰当的问题,维持探讨的过程,但并不强加内容给当事人。 CHINA.PSY:您说在操作上,完形是从情绪和身体入手,会不会遇见很多困难——因为很明显,当今工业环境,人们的感官明显退化——这会否影响效果,让来访者失去耐性? 叶斌:你这个前提假设我不太认同。这要因人而异。我见过非常躯体化的。比如今天上午我的一个当事人,说身上痒,不舒服,他就是以身体呈现的;还有些以情感呈现,一说就流泪;另外有些很理性,很抽象,它可能有很多压抑的东西比如信任、不安全,这些人会需要更多的耐心。要有技巧地将理性防御减弱。当然,对完形咨询师来说,那些能以身体和情绪表达的当事人,工作起来确实会更容易。 CHINA.PSY:当您说到这些时,表现出强烈的兴致,而且从很小的事情中都能看到觉察,这是完形吸引您的原因? 叶斌:确实。我个人偏向清醒、清晰、敏锐、洞察。完形符合我的认知和价值观。但有些人就没有兴趣,比如喜欢萨堤亚的许多人,相对更多被其中的温情、爱之类的色彩所吸引。 CHINA.PSY:我很好奇,完形里不讲爱,不讲联接吗? 叶斌:首先得清楚,爱是什么?如果爱的定义是慈悲,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生活中真正称得上"爱"的,是很少的。事实上,我们以爱为名,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比如父母也讲爱,但可能是控制、自恋;情侣也讲爱,但可能是依赖、投射。我刚看到宗萨蒋扬钦则仁波切的一段视频,讲得特别生动。大体上他提到佛家没有祝福婚礼的仪式,因为佛家讲真相,总不见得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说,你们此刻看上去很美好,也许三年后就没那么美好……这样说,肯定没人要听,但真实就是这样,所以要随缘放下、不执着。 CHINA.PSY:不强调爱,那么它更强调个体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 叶斌:强调有意识地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经常听到"难得糊涂",一种是我选择糊涂,在当下可以帮助到我,其实这是不糊涂。另一些人是真糊涂:逃避,又无法承担结果。 完形方法的基本路径是:觉察带来选择的可能性,选择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觉察你只有一条路。但完形不强迫你,如果看清了,你还是不改变,你还是走原来的路,虽然你行动上没有变化,但其实改变已经发生了。因为你是有选择性地走原来的路,你意识到了走原路的意义。 在我的印象中,完形经常和日常经验反着来,它不用逼迫的方法。比如微博中有人对我说,她在婚姻中情绪经常失控。我第一个回答:情绪失控有什么不好吗?我觉得挺好,当你情绪很大,对方就会屈服。她回答说,不好,我的脾气太大了,很伤人。这样,她就会想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承担起责任,从而发生改变。但如果你用其它方法,叫她不要这样,要学会控制情绪,她可能就会说,我控制不好,是对方不好。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你会发现很有趣,这是两极的哲学。变或不变是两极。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太理性的那种类型,在某个点上,当你使用助力,他就会出现感性变化。 词语精准,恰如闪电 CHINA.PSY:那么,学习完形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叶斌:完形其实很不好学。经常有人问我要看什么书,我说现在市面上不太有写得够好的完形书,而事实上关于完形的核心理论,差不多几页就可以说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在实际咨询过程中的变化。如何将这些原则玩得出神入化,不枯躁不重样,很难。现在完形中的很多技术,如空椅子,梦境处理等被各派广泛使用。但它其实更强调的是咨询师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动、变化、创造性的运用,而非简单的几种技术。 CHINA.PSY:玩转理论、原则,这肯定很难,需要很多的突破,您的体会是? 叶斌:这也分阶段。首先是发现自己有很多盲点。比如急于助人的背后,其实很可能是自负,开始会事后反省,啊,我今天又无意识地帮助了,其实没必要;到后来,你会越来越敏感,念头刚起,你就会想"又想出手了",而把蠢蠢欲动的行为停止在萌芽状态。这时就有质的变化,甚至你可以做到把觉察发生在念起之前。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很完形的人,你就可以尝试信任自己的临场发挥,相信自己能有恰当的反应。比如说我第一次开完形体验工作坊,为期两天的工作坊来了250多人,当时自己很焦虑,开场20分钟就遭到挑战:当时想,是按流程来,还是即兴发挥?想了一秒钟,决定即兴,后来反响很不错;去年第二次开工作坊增加到三天,大家在现场体验的框架下玩得很开心,但觉得意犹未尽。到了今年工作坊时间定为4天。 CHINA.PSY:您说玩得很开心,是现场很生动?形式很丰富? 叶斌:完形是国内引进得最晚的培训。在接受的很多培训中,我的老师,应该说是表现得最鲜活、最有能量的一个。他的肢体语言很丰富,很有戏剧性和冲击力。完形创始人皮尔斯也是这种类型。皮尔斯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完形治疗师)曾说,一百个完形治疗师,有一百种风格。我可能永远做不到老师那样,他对身体的觉察极其敏锐。但我有自己的特长,我对于语言会比较敏感,会觉察到当事人用词造句的细微之处。 CHINA.PSY:用字精准!好想体会! 叶斌:我记得受训时向老师报导模拟个案,我说:我的当事人一直遇到不好的男友。老师追问,你用的是遇到吗?我马上觉察,不是遇到——如果遇到,怎么会三番五次——是吸引。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是遇到,还是吸引,但完形里叫选择。 一个人用什么词对自己讲话,是很不一样的。说遇到,责任在命运,你会无能为力;说吸引,就是挖过去,给出解释认定,啊怪不得,原来这样;但说选择,你到底要什么?你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有没有其它的选择? 印象深刻的还有位当事人,他总觉得父母很严厉,从不表扬他,后来事业虽然很成功,但内心不痛快。在萨提亚训练做模拟体验,面对父母时他哭了,内心很委屈,但感觉还是没完全处理好,觉得自己很自卑,很不好。我问,你刚才说到委屈,照我理解,一个人完全觉得没价值,通常是无力感,感到绝望悲伤;但委屈,是并没完全接纳爸妈的说法,觉得自己某些部分还不错,你说父母完全影响你,将你变成某种人,会不会在某一处,你其实保留自己的看法?沉默很久,他说,叶老师,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感觉就像心头全是乌云,突然出现一道亮光,穿透进来。 后来他反馈说,他觉得好多了,和父母能如实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CHINA.PSY:"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我其实也疑惑这个问题,看到了自己有选择,就一定有力量面对或者穿越当前处境吗? 叶斌:完形不替你做任何选择,不做好坏对错判断,它不参与作战,只是让你清晰就好。 如果你没有力量去做选择,一定是有很多困难的地方,但只要觉察到就好,也许就是保持原样。如果你看到不努力对自己的好处,你也许会接纳自己的不努力。而当你接纳自己后,力量反而有可能因此出现,来推动你产生变化。完形看到有许多人是活在"应该"、"必须"、"不得不"里的。这些来自外部的"力量",和来自自己内部的阻抗力量,常常彼此抵消,让自己变得无力,让自己无法活得真实。 我理解的完形常常是灵动的,不那么用力。它是关于自在的。消除的是各种各样的限制,帮助人更自由,减少心理和行为上的枷锁。 CHINA.PSY:这是否意味着,它实现的是成人间的对话,而非父母对孩子? 叶斌:不一定,它讲的是自在。你想做孩子就做孩子,想做父母就做父母。只要你有觉察,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觉得我应该做成人或者应该做孩子。没有那么多应该,没有应该做到最好的,没有应该让别人满意,束缚少了后,自己就出来了。 CHINA.PSY:这种分享真好!如果有咨询师也有语言精准的特质,您会有什么好的建议? 叶斌:做督导时,有时听上去咨询师的策略都是对的,为什么无效?后来看过录像才知道,原来是语音、语调、身体姿态错了,同样一句话,讲得不好就是傲慢。 有位咨询师反映,她的儿子不要读书,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我要扫地。我建议说,那你就让他扫好了,体验一下扫地。咨询师说,我也是让他扫地一个小时,没想到他扫个不停。这就是误区。我让他谈要做什么,是想知道他的梦想是什么?让他通过体验来核实,想扫地的梦想,是胡思乱想还是值得去追求的。我不预设结果,我接纳一切可能性,让对方体验,把责任还给当事人。但对于这位咨询师来说,扫地是惩罚,不读书就得去扫地。这其实是命令,他儿子处于表达对抗就会刻意去扫个不停。 四十岁"退休" CHINA.PSY:提到自在,我想,在学院这种机构里,应该有很多限制,有很多不自在的地方吧? 叶斌:前两年我就辞职出来了,呵呵。我本来有点理想主义,喜欢学校象牙塔的氛围。但现在的大学环境,让我比较失望……我厌倦了做一些行政工作,需要应付一些无聊而形式主义的会议,我觉得那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我还是对做专业感兴趣,所以就辞职出来,只做我感兴趣的事。 CHINA.PSY:这么说您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 叶斌:挺好,很享受当下。明天不知道,也许会有新的想法。当然也有人说,你的当下能这样,因为做了很多安全保障。但问题还是你要知道自己做什么,不是当下要得到,但要为这个做准备。我二十岁时就梦想四十岁退休,很巧的是,我两年前离开大学时,正好四十二岁。 CHINA.PSY:40岁退休,而且20岁就会有这种梦想? 叶斌:是啊。我不是那种成就动机很高的人。开心和自由很重要。(笔者注:其实是"退而不休":除了咨询、督导、开心理学工作坊,给企业做培训,叶老师还参与好几家社会公益机构的心理公益服务工作)。 CHINA.PSY:这应该和家庭氛围有关吧,您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的,特别轻松,特别自在,是受父母的影响吗? 叶斌:也有。父母也不太追求成就,母亲可能要有点鞭策。但整体来说,是那种安贫乐道的氛围。但我很小就有个认知:一切要靠自己,不太依赖和抱怨环境。选择咨询师也和这个有关,一个人做做就好了,不喜欢在大机器里做螺丝帽(这不是说螺丝帽不好,有人适合)。离开大学,也有不少人请我做机构,搞管理,我拒绝了,好不容易自在了,还是做专业快乐一点,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且我有很强烈的平民心态,喜欢实事求是。跟我合作的机构真是不容易,在商业上有许多市场宣传喜欢吹得天花乱坠来吸引人,我说不可以,宣传必须如实,宣传稿我一定要审过,没有夸大其词。 CHINA.PSY:从您的微博可以看出来!活色生香,特别亲民,信息量又杂又广,感觉您兴趣特别广泛,是个特活跃的人? 叶斌:确实有很多爱好,也很贪玩。大学时拿奖学金,二等奖没问题,但一等奖,我不愿意花太大力气,去和那些勤奋的女同学拼,我做不到。我更愿意拿这些时间去打打桥牌、看看电影、做社会实践、玩点其它的。但在专业上,我有要求,比如亚隆团体、完形团体,我尽量要做到国内最好的。 CHINA.PSY:咨询或带团体,您的风格是? 叶斌:轻松、随意,有亲和力,但会感受到专业度。喜欢在关键点上进行点拨,使人受益。最近有人私信讨教。说她有很多好朋友,ABCD。有一天,她被迫和BCD一起,孤立了A。没想到她也被孤立出来了。我说:A过得好吗?她说很孤单。我说,我问的是A。她说还好吧。我说:A是怎么做到的?你有可能访问到A吗?她说,我和A绝交了好不好。我说,你们有世仇呀,国共还合作好多次。再说,天下不是只有一个人交往。她说,是呀,我为什么不和其他人交往?谢谢您! 我喜欢这种简单的方法,一个细小的点,用精准的语言,去撬动这一点。三言两语出效果。这种咨询就很有效率。 CHINA.PSY:在关键点上发挥关键作用,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人要有很强的直觉? 叶斌:也要看,你下手一定是他受得了这一刀,这是评估。下手要恰好,你知道他是这个人,这个点,这个分量是可以推动他发生这个变化的。就像放风筝,放得太猛,线会断掉;如果不用力,它又飞不起来。如何保持最大张力,又不会断掉?我会琢磨这事。不断平衡这个分寸。这是我的哲学,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CHINA.PSY:您觉得自己的什么特性,使您能把握到这一点? 叶斌:应该是经验和天赋。我有个朋友,她对人很亲和。擅长打听别人的八卦。但她也很有胆量,问些很尖锐的问题,比如说你有没有婚外恋?这种问题一般人都会设防,但由她问出来,别人就会如实回答。在亲和与尖锐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好像是一种天分。只能意会。当然,不同咨询师风格是不一样的,有些冷峻有的风情。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特点。 CHINA.PSY:最后我想知道,如果使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您会? 叶斌:其实这不太好回答,这是一辈子的功课。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新发现。但我能了解的是:一个爱好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 叶斌 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机构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 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培训的经验,擅长团体心理训练、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的心理辅导,在企业管理心理培训、人事测评和员工心理援助领域也有丰富经验,是中国最早的EAP专家之一。 主要著述有《督导和反思:心理咨询案例集》、《关于成长--青春心灵自助手册》、《心理咨询师对你说》、《生存心境界》、《心理侦探》等书,曾为数十家报刊开设过心理专栏或撰稿,发表文章达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