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五经" "四书五经",即"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只要谈到传统文化,就无法避开"四书五经"。 所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笔记,《大学》和《中庸》都是原来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后世学者把它们提了出来单独解释。 虽然"四书"这俩字总是在"五经"前面,但"四书"比"五经"成书要晚的多。 小夫子后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四书",今天,咱们先说本期的主角——"五经"。 其实,我们熟知的五经原本是六经,除《诗》《书》《礼》《易》《春秋》外,还有一本《乐》,由于《乐》这一经没有传下来,是为"五经"。 五经,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1、《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的民歌、庙堂宴饮乐歌和祭祀乐歌。 这部经典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绵延五六百年。创作地点以黄河流域为主,遍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千里。 《诗经》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 所记之事共100篇,自上古尧舜时期起,直至春秋中期结束,共记约1300年-1500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个部分。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其实"诗书"指的是《诗经》《尚书》。 3、《礼记》,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今天的《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选编的49篇,是《小戴礼记》。 古时称赞人"知书达礼",其实"书"、"礼"指的是《尚书》、《礼记》。 4、《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设教之书。 《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三古三圣":远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圣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近古圣人孔子编写《易传》。 中国古代一共曾出现三部《易经》,除了《周易》之外,还有另外两部,一部是《连山易》,一部是《归藏易》。 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失传已久,今所存者为《周易》。现在提到《易经》时,往往就用《周易》来替代《易经》。 5、《春秋》,也叫做《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有"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有学者总结说,五经体系是中华文化之基本核心: "《周易》衍而为古代哲学体系,包括诸子百家等,为中华各派文化之渊薮; 《尚书》衍而为古代史学体系,嗣后自《春秋》以来之历代正史野史无不以《尚书》为源头; 《诗经》衍而为古代文学体系,与楚辞同为历代文学之圭臬; 《礼经》《乐经》衍而为古代之政教体系; 先秦诸子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其所论列之思想,大体不出"五经"之范畴。 故诸子思想可谓"五经"之分支与流脉,"大道至简",由此一基本线索探索中华文明,可以概见中华文化发展演进之脉络与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