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抑制。腐败案件多以滥用公权、贪污受贿、利益交换等违法违纪现象居多,因此如何积极地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各种腐败问题,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制度,减少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一、腐败行为的主要易发环节 (一)权力的监督不严格。 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一些权力失控、失管,少数掌握一定实权的个别领导及部门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力寻租,谋求小团体、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也有一些干部凭交情、拍脑袋作决定,甚至搞幕后交易、暗箱操作,引发各种弊端,从而导致"专权独断、以权谋私、持权捞钱"等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财务处置不规范。 财务处置,也是一道容易导致领导干部跌跤的门槛。有的违反财税政策法规,借口改善和提高单位部门福利,以截留税收返还、以费用发票从下属参控股公司套取资金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资金,搞帐外帐,私设"小金库",然后以各种名目暗地瓜分;有的违反公司财务制度,将单位资金擅自外借或进行理财。 (三)管理制度存有漏洞。 企业在发展、体制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不完善、程序有漏洞的情况,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腐败留下"后门"。这些制度漏洞一方面为犯罪提供了机会,一方面诱发人的犯罪动机。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或体制调整过程中,个别企业领导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的权利无限扩大,给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也有些权力部门,利用该阶段监管监督不到位,或调整后不确定因素等原因,铤而走险利用漏洞,损害企业谋求私利。 (四)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中,形形色色的现象及观念不断取代传统观念,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及时提高自身思想觉悟修养,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其手段由过去的单一走向复合,行为由以往的隐蔽逐步公开,许多人已经见怪不怪。致使少数领导干部在一些易发生腐败问题的环节上,放松警觉,放纵自我,最终身败名裂。 综上所述,腐败案件频发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放弃理想信念,追求金钱享乐。二是法制观念淡薄,放松自我约束;三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教育管理不严格;四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二、源头防腐的对策与措施 腐败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消除腐败现象单靠哪一种措施都难以完全奏效,只有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防范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违法、违规等腐败案件的发生。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企业的各级党委、纪委必须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建立健全经常化、规范化的思想教育机制。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二)强化制度建设工作。规范制度建设是源头治理最主要的手段,通过深化程序审批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干部人事管理,从重点部位及关键环节入手,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覆盖到位、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推动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深化程序审批制度,严格按内控体系执行,并不断完善、补充,进一步规范事权。按照"合理、高效、责任、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制约监督有效性,不断补充适应新形势的把关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人事权。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和群众参与程度为着力点,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三)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到位。坚持和完善巡视、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领导干部廉政及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突出监督重点,对重点部位及关键点实行经常性的监督,并积极做好事前介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加强信访举报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及调动员工监督功能,保障企业员工直接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四)提升案件查办力度。纪检监察及办案人员素质直接决定查办水平及质量,也是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的威慑力量,对反腐倡廉源头治理的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加强纪检监察组织队伍建设。企业领导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营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按照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设置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建立奖惩机制,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当今的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多领域、高频发及违纪主体多元化、作案手段隐蔽化、智能化等特点,依靠传统的单一的办案方法,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开阔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查办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反腐败的源头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和相关部门保持有效的沟通,加强团结协作,形成齐抓共管源头治理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于泓君(1966—),男,吉林松原人,大学,吉林油田公司纪委(监察处),政工师,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