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是由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但这首诗只有三句,和我们熟悉的诗词格式不太一样。不过当时对于诗歌应该也没什么要求,《大风歌》是刘邦在击败英布后还军途中即兴创下的。表达了刘邦当下踌躇满志,但又对未来感到不安所产生的焦虑感,虽然简单但感情饱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其实刘邦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如果要评价《大风歌》,这首诗究竟处在什么水平呢?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亲征,平定叛乱后,刘邦当皇帝后第一次回到了家乡。家乡父老听说当年的刘季荣归故里,大家纷纷前来围观,争睹圣颜。 地方官更是殷勤献酒,刘邦很开心,邀请乡亲父老一起喝酒,酒过三巡,刘邦很激动,亲自击筑,唱出了这首《大风歌》:"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无论从文学上看,还是从其他方面看,《大风歌》都是一篇难得的英雄赞歌,表现了刘邦实现理想时的豪迈,但豪迈中亦有惆怅与担忧,既有人到高处的得意,又有高处不胜寒的怅惘与隐忧,十分打动人心。 其实,刘邦的《大风歌》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首《登幽州台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怀才不遇的悲歌,前者是英雄理想时的豪迈与茫然,后者更有历史感,前者更有现实感。由此可见,刘邦作《大风歌》,水平极高,这不单单是文学水平就能达到的高度,这需要经历和识见,更需要博大的胸怀,也就是说,人既要站到了那种高度,又要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才会突然喷发出这种水平的诗歌。 刘邦的《大风歌》的水平如何?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其水平,就是别人对此歌感觉如何。比如苏东坡,他的文学水平自然极高,他的鉴赏水平也极高,他就特别喜欢刘邦的《大风歌》,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引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诗人和史学家刘攽,曾任曹州、兖州知州,知太常礼院,官至中书舍人,是苏东坡的好朋友。刘攽幽默,生性喜欢搞笑,经常拿人开玩笑,拿人打趣,称姓孙、有胡子、又个子高的学士为"大胡孙学士",称个子矮的孙学士为"小胡孙学士",称喜欢出汗的翰林学士为"汗淋学士"。 刘攽与苏东坡来往一生,最为投契。刘攽晚年患麻风病,眉毛胡子都掉了,鼻梁也坏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喝酒作诗的雅兴,也没影响他们开玩笑的心情。一次,苏东坡和几个好友在刘攽家喝酒,席间大家套用古人联句相戏,轮到苏东坡时,他就用刘邦的《大风歌》打趣刘攽病相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刘邦的邦与刘攽的攽同音,翻改后的联句又如此贴切,让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拿刘邦的《大风歌》与朋友们打趣,可见苏东坡对这首诗歌的喜欢,也可见这首《大风歌》在文学上的高度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