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清末日本留学潮的考察


  前言
  1896年,中国清政府首次向日本派遣了13名留学生,同时,也拉开了日本留学的序幕。到1906年间,短短十年,留学生规模已达1万人以上。其中不乏众多知名人物,如鲁迅、秋瑾、宋教仁、曹汝霖等。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清末留学潮爆发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日本留学潮出现的背景
  1.时代背景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法、德、俄、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00多年的侵略。其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并对外扩张,让清政府大为意外。尤其是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清朝政府被迫签署了赔款两亿银元并割让辽东半岛与台湾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此外,此次战败还导致了中国在东亚地区地位下降,形成了俄国、英国、德国、日本共同分割中国的局面,中国要实现独立自强的国际环境变得更为险峻。而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历史影响的日本,在向西方学习后一跃而起成为强国,成为了中国要实现富强最好的例子。
  2.海外原因
  在清政府积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同时,1895年,在三国共同干涉亚洲的情形下,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强调要加强与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合作。
  在此背景下,日本主张积极教育中国留学生的人也日益增多。1897年,陆军大佐神尾光臣访问了张之洞等地方实力官僚,力呈清日英联手,共同对抗俄国。同行的汉学家西村时彦向张之洞呈书《连文私议》和《与张制军论时事书》。提出"(日本与清国)同文同种,情俗相近,(西学)适于弊国者,无不适于贵国之理","派学生十人于欧州之费,可以派学生五十人于弊国","欧州五年卒业者,在弊国学校三年卒业",以劝说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此番,1898年2月,张派出了以姚锡光为团长的教育视察团考察日本。1898年5月,驻清国公使矢野文雄向总理衙门提出"留日学生派遣的提案"。矢野口头提出,如果清朝政府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意愿,则日本政府可以负担200名学生留学的所有费用。但矢野的提案遭到了日本外务省的反对,最终在与清政府协商后,决定了留学生可以在政府管辖下的学校入学,不收取学费,为留学生配备国际教师,但不负责杂项费用。
  3.国内原因
  甲午战争的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出国留学是摆脱危机的一条有效路径。日本则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最佳留学目的国,原因如下。第一,中国与日本距离相近。万一国家不测,则能迅速应对。第二,日本留学费用便宜。按当时的汇率计算,国内的学费和留学日本的学费相差无几。第三,中日两国文化相似,文字习俗大体相同,留学生更易于适应。第四,向日本学习更便利,效果也更快。当时,对于中国留学日本,日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日本的新式教育和新式法律,全是向西洋学的,中国为什么不直接向西洋学习呢?"对此疑问,中国则持有不同的想法:"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已经落后许多,不得不奋力直追。日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直接向日本学习,则可直接取其精华部分。"
  二、留学生派遣的政策方针
  1898年9月7日(光绪24年7月22日),为回应日本关于教育中国留学生的热情与矢野的提案,光绪帝向日本递交了国书:
  現在貴國駐京使臣矢野文雄,到華以来,凡遇兩國交涉之事,無不準情酌理,歸于公平,已徴鄰好。曩復貽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備述貴國政府關念中國需才孔亟,願中國選派學生前赴貴國學堂肄習各種學問,尤佩大皇帝休戚相關之誼,曷勝感謝。朕已諭令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與貴國駐京使臣商訂章程,認真選派,以副大皇帝盛意。《清光緒朝中日交渉史料》。对日本的热情表示了感谢之意。
  张之洞认为,"出洋一年,勝於読西書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勝中国学堂三年。"他还具体舉例来强调日本留学的优越性:
  日本小国耳. 何興之暴也。伊藤山縣榎本陸奥諸人. 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憤其国為西洋所脅,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徳法英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陸兵法,学成而歸,用為將,政事一変,雄視東方。
  以及,至遊学之国. 西洋不如東洋. 一. 路近省費. 可多遣。一. 去華近易考察。一. 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 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若自欲求精求備,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在各方的推动下,1903年10月6日(光绪29年8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以下政策:《约束游学生章程》十条,《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十条,《自行酌办立案章程》七条。
  《约束游学生章程》规定了留学生派遣、入学状况以及留学期间对留学生不正当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
  《奖励游学生毕业章程》规定了根据留学生学习的各个专业和成绩应授予的官职。
  《自行酌办立案章程》规定了针对本国留学生的问题,清政府享有领事裁判权。
  在政策推动下,从1896年的13名留学生,到1905年超过一万人,速成科学生60%,普通科学生30%,中途退学者5%,高等专门学校入学者4%,进入大学的仅1%。其中不乏金钱宽裕者,则无心学习,沉溺于赌博、美食,游廊。1906年1月,驻日本公使杨枢提出:"日本留学人数已超8000,多为功名利禄,学问一知半解,于中国文明无益。"他提倡提高留学生选拔标准,在他的倡议下,清政府又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1902年3月,《通行各省選送遊学限制弁法》发布,规定志愿进入高等学校或专门学校者,须中学毕业;通晓留学目的国语言志愿学习法政、师范者,须精通中国文化,并年满二十五,从业于学界、政界。7月,速成科留学生派遣活动终止。
  12月,学部(相当于日本文部省)上奏了41条的《管理游学日本学生章程》,规定了对留学生进学学校、日常行为的管理。比如,无论是官费生还是私费生,都禁止在没有得到日本文部省和清国大使馆共同认可的学校入学,在上述学校入学者,则大使馆不颁发证明书。未获得大使馆证明书者,不可参加归国留学生录用考试,也不得担任省立(相当于日本的县立)学堂的老师。此外,还颁布了私费留学生如果能进入专门学校或者大学,则可以转为官费生的奖励政策。
  如上,1901至1911年""新政期间,前期由于推奖政策,人数急剧增长至万人,后期由于提高留学生质量,人数减少到4000左右。
  后记
  清末的日本留学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众多有识之士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到革命运动中。从同盟会的创立到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共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日本留学学生都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必须发扬留学生前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順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凤斌.清末中国留学生留日原因初探[M].阴山学刊,1996(02).
  [3]李細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4]阿部洋.中国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M].福村出版株式会社,1990.
  [5]阿部洋.対支文化事業の研究:戦前期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の展開と挫折[M].汲古書院,2004.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資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7]上垣外憲一.日本留学と革命運動[M].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
  [8]実藤恵秀.中国人日本留学史[M].くろしお出版,1960.
网站目录投稿: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