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与科学的历史观问题


  【摘 要】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具有比较突出的典型性,尽管她本人并不认可属于哪个类型,但无论是传统型作家还是新时期作家,都有一些与她相似的创作特点。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坛不乏与她相似的作家,他们的广泛社会影响也表明中国社会存在着与么适应的大量读者。特别是作为50后的作家、出身略为商等的作家,他们有着大致共同的身世经历和社会观念,甚至在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方面也很接近,也写出过相近主题的作品。因此,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的探讨,有必要以整体性观点加以考虑。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历史观
  首先,为了从根本上理解毕淑敏的小说创作所涉及的当代文学得失问题,有必要提出历史范畴不可逾越的观点,送样做会改变以往存在的很多谬误观念。本文所持的具体观点是,历史是客观实存的,其客观性着重表现在历史规律的不可变易性和基本历史范畴的不可跨越性,这是超越人类意志的铁律。其次,要理解艺术,须首先理解历史。
  本文认为,历史的构成一般包含两种因素:一个是历史本身的本体论性质,另一个则是属人的、既内在于历史又时刻倾向于超越历史的主观能力。由于人的社会行为的目的性往往极为强烈,便常以为历史只是人的意志所努力的结果,别无他物参与其间。却不知人的意志只是历史的客观倾向的一部分,是包含在历史可能性之中的一种变量罢了。事实上,这变量的作用无论多大都无法精确揣测历史的深奥,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运动规律,更无法超越历史的客观倾向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然而,人类常常不认可或不自觉这种历史运动机制,且常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历史的客观倾向,甚至在违逆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时,常常误以为自己是在按照历史的客观倾向而行事,结果只能落在历史认可的祀也之外,徒劳无功。
  这种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历史范畴不可逾越的规定性(这里的历史范畴一词主要指歷史发展规律所规定的历史道路和化会形态)。在具体的历史道路的选择方面,人们可以主张历史范畴的多元说,或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所认可的历史范畴。但多元说并不能否定历史范畴不可逾越的规定性,因为无论如何多元化,人类所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历史方向和基本路径是不会改变的。这正是原始社会一旦发生了向等级社会转变的过程,就不会再返回原始而要沿着文明的方向发生社会的进化的原因所在,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从来不是人类意志一厢情愿的选择,而是社会运动自身规律的体现的道理所在。
  其次,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人的历史活动,合乎历史客观倾向者,更容易实现,反之则更容易失败。但经过人的正确的主观努力,历史却可能实现出一个更好的结果。送便是历史的决定论和相对论的统一。
  例如,每一社会进步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先期的社会运动所创造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其结果迟早通过后来的杜会进步显示出来。关于这一规律,我们可以举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牡会历史积累为例,只要考察其手工业、工业、商贸业、金融业、教育、文化、宗教、政治等各方面的历史成就,考察其社会主体所经历的历次磨硕和自觉,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最终胜利,便不难找到历史的见证。仅就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来说,中世纪后期的各种化会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便已透露出了新社会的信息。在12至16世纪的400年间,欧洲社会不断发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资产阶级市民的每一次斗争和每一分努力——无论其自觉或不自觉,都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着条件。事实证明,只要阻碍或破坏生产力发展,任何制度或政权都不会长久,且要纠正到必然的历史轨道上去。由于中世纪封建的巧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日渐阻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无力接受中世纪后期以降的历史进步的挑战,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才终于应运而生,最终遍及全欧。
  在近代中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在危机深重的南方首先由平民与资产阶级联合缔造的社团与政党发起了政治革命运动,继而在乡村兴起了农民与贫民暴动的风潮,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社会解体带来的变革要求的体现,也是乡村自然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及严重破产的结果。由于中国社会没有充分的工业化过程,中国的资产阶级自诞生之初便已形成的先天不足,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了对封建势力的武力讨伐不久,便发生了其政治代表蒋介石等人的向右转,如四一二政变等,便是这一历史缺失的政治表现。由于多年的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遏与破坏、农村急剧破产,因而共产党利用全民抗战的机遇,依靠广泛深厚的民众基础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基础,从而在有利的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地夺取了国家政权,并按其历史惯性展开了冒进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来,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社会的曲折性和激进色彩变得极为强烈。
  后来的一系列事实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被纳入了凭借主观设想建立起来的所谓共产主义的轨道,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出的思想纲领和社会纲领远远超出了物质和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出了社会普遍道德和技术水平,因而出现了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生产力受挫)以及社会内部的对立(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最后的结果是,社会主体再次以真诚的理想骗过了自己,把自己引向了远离基础的境地,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严重的假性进步既压制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阻遏生产力的发展,更破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因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民生灾难。再加不断出现的国际形势的挑战,使毛泽东首尾难顾而遭致各种反对声浪,于是只得以文革手段镇压之。整个建国后的治国失策,颇似己别塔的命运。由领袖的狂热所体现的革命观念完成了一个从夺取政权到丧失营理机能的过程,而农村也很快失去了领导地位。通观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整个过程,与封建社会历史范畴存在密切联系的农民群体的作巧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战后的国际状况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又是衡量社会进退的标准。一国的生产工具和手段可以相对落后,但生产者的社会历史水平却不可落后,因为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改造力的因素。所谓破坏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主要是指对生产者的打击和破坏。因此,这一规律又是与异化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杜会本质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化会历史范畴的观念极为重要,而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又与我国狂会长期受到的困扰密切相关,因此,她的小说创作的观念基础就不免受到这一困扰的明显制约,使她在作品中频繁出现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历史要求的困惑甚至误解。具体的表现就是,对历史过程中的是非曲直缺少深刻的剖析,对历史动力和历史要求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结果造成她在创作观念方面长期而简单地信从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尽管文革和前文革意识形态内容业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人定胜天、斗争哲学、善恶果报、绝对真理等),阻碍了现实主义创作本应具有的现实批判力量和历史生活启示。而送一切创作上的教训,使我们在此就有必要明确社会历史范畴与时代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曲芷萱.浅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精神论[J].山西青年, 2017(8).
  [2]张亮.浅析生命美学观照下的毕淑敏小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5, 27(1):64-68.
网站目录投稿: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