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成就金牌员工造就优秀企业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一举夺得51枚金牌,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距离1984年中国运动员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时间,不过二十四年。在短短的二十四年间,中国体育事业从被人忽视,到万众瞩目,堪称奇迹。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尽管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三十年,但多数中国企业却感到难于做大,或做大后大而不强。个中原委,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辞其咎。我们不妨以金牌运动员的成长作为镜子,用它来检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根源与出路。
  金牌启示
  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辉煌成绩,给了我们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启发。
  1.潜力与实力。中国的人力资源,有着巨大潜力。1959年,容国团首次登上乒乓球世界冠军领奖台。随后五十年间,中国陆续在排球、田径、跳水、游泳、皮划艇、体操等长期由西方人垄断的项目上摘金夺银。中国体育,从零开始,频频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领域,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不断超越世人对中国人体育能力的想象。
  2.汗水与泪水。当然,中国并非在所有项目上都梦想成真,潜力只在适当条件下,才能转变为实力。这个转变,靠的是什么呢?
  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无一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刻苦训练,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与精神的压力。没有长期的、大量的和无比刻苦的训练,金牌只能是妄想。汗水与泪水,是潜力向实力转化的基础。
  3.情感与心灵。除了刻苦训练,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默契和情感融洽,也是潜力向实力转变的催化剂。蔡振华、李永波这些名帅,都能够让运动员感到既敬畏,又信任,而且亲切。正如陈忠和所言:"关键时候,教练只需要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场上运动员就能理解,及时做出反应与调整。达到这种默契,一场球就很有打赢的希望。"刘国梁也深有体会地说:"坐在场外,我必须和我的队员共同去感受比赛过程中的每一个气息。"
  4.前浪与后浪。乒乓球、体操、跳水、举重这些中国人夺金的大项目,都是在优秀个人取得突破后,形成了优秀的集体。教练员、运动员、团队其他成员,协同合作,各类人才,后浪推前浪,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5.个人与社会。为了夺得冠军,有的运动员在儿子出生5个月后才与之谋面;有的在拿到金牌后,才知道有亲人去世;有的在失利后,得到家人、朋友、媒体和热情公众的支持和鼓励,重新回到夺金状态。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运动员个人是很难承受长期艰苦训练的巨大体力和精神压力,并取得最后胜利的。
  6.付出与回报。优秀运动员个人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这解决了他们夺金的个人动力问题。在物质方面,金牌运动员在"一举成名"后,既有巨大的商业回报,也有国家和社会奖励,身价倍增。在事业方面,一些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成为政府和国际组织优秀领导者。
  7.体制与成绩。体制不佳,一个项目就会长期停滞,或每况愈下,甚至一朝崩溃。比如中国男足,20世纪30年代便具备冲击世界银牌的实力,80年代还是亚洲强队,现在则无数次带给国人失望。曾经震惊世界田径的"马家军",由于内部矛盾,毁于一旦。
  企业之惑
  显然,多数中国企业还不知道怎样向中国体育代表团那样,培养出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人才队伍。他们总在抱怨人才不济,不相信自己员工的潜力。他们对人才培训"爱恨交加":企业发展需要培训,员工的高流失率又使他们对培训望而却步。绩效考核缺乏沟通,缺乏情感交流,枯燥乏味,甚至冷酷无情,对员工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产生"负激励"的作用。企业成长的路径,经常充满个人传奇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缺乏强有力的团队和后续人才,优秀业绩往往随优秀个人的流失而消失。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人治"与"关系"的浓厚色彩,令企业中人际关系复杂,员工能力和贡献与个人发展关系不强,导致员工认为付出得不到回报,对领导和企业缺乏认同感。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中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具体来说,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中国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1.人文环境。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传统,只要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皆可用之,较少受道德、宗教和理念的约束。以食品为例,珍稀动物、奇禽异兽,无不入腹。这就形成了金钱至上、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相应地,中国员工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忠诚度等观念比较薄弱,从心态上来说,普遍不太喜欢当优秀专业人员,更喜欢当老板、领导。
  2.制度环境。中国法制环境相对不成熟,从社会到企业,管理都难于规范,信息不透明,规则不清楚,政策缺乏可信度,个人缺乏安全感,企业缺乏长远打算,对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也无从谈起。
  3.经济环境。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快速变化,也造成就业结构的不稳定。国企改革造成职工大面积下岗,乡镇企业兴衰,使大批农民从田地走进工厂再涌入城市,没有基本的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大量快速流动的劳动力大军,导致了中国企业员工队伍的不稳定。
  学习与创新
  在上述环境条件下,优秀的中国企业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走了一条学习和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即在学习吸收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加以创新。
  知名企业华为,就在系统学习IBM的同时,创造了自己的"狼文化"。华为一方面要求员工忘我工作甚至拼命工作,同时也向年轻人提供了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机会。与金牌运动员成长的动力如出一辙,在巨大回报的吸引和鼓舞下,华为员工忘我工作,充满奉献精神,实现了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如X公司不怕员工流动性大,坚持大力度培训,认真管理。公司培养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员工和优秀管理人才,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公司的良好信誉,吸引了更多人才进入公司,且新员工都非常珍惜自己在公司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这就为该公司营造认真学习、努力工作、遵守纪律、积极上进的氛围创造了条件。同时,该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保持一定的流失率,也让新人看得到自己晋升的机会,整个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环。
  再如Y公司迎合大家都想当老板的心态,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我管理的小团队。小团队具有财权、事权和人权,让团队领导和骨干员工担负相应的职责并赋予充分的决策权。员工在企业内部找到了"当老板"的感觉,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以及忠诚度都极大提高,支撑着公司的高速发展。
  某Z公司为了减少项目经理的流失,通过与优秀项目经理"合资",帮助他们最终成为项目的老板,做到双赢。在这种"合资"项目中,项目经理向公司借款入股新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本,使项目赢利,再用自己的分红还款。
  从上述几个案例可以看到,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和创新,已经获得了在中国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环境下,成功管理人力资源的宝贵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并加以创新,企业就能造就出更多的金牌员工,并在此过程中使企业做大做强。
网站目录投稿: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