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结合当前工作热点,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了这篇《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范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学习时参照借鉴它的写法与格式。 皑皑雪山、蓝天绿地、牛羊成群、民风淳朴、圣洁高远。三江之源,圣洁玉树,这是一片你躲得过物质的诱惑,却躲不过心灵、史诗与歌谣召唤的高天厚土。 然而,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极地江源,并没有因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而拥有太多的发展禀赋。 由于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全省各地每一项致贫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点,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据统计,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5%,超乎寻常的贫困,超乎寻常的攻坚,久积贫困的玉树成为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啃下这块硬骨头。冲锋号一次次吹响,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不断创新和优化组织机制,统筹指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聚焦住房、教育、健康、产业、生态、就业等"短板",破解难题,合力攻坚。到户产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扶贫政策一一得到落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提升,不断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天地未变,山水依旧。当我们再次走进极地江源,鳞次栉比的城区楼房,多功能布局的集贸市场,高挑的路灯,笔直的马路,忙得热火朝天的产业园,以及近乎个个都带有传奇色彩的脱贫故事,不断传导出草原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 脱贫攻坚,全面"清零",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7.2%。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今天的5200元以上。何以发展如此跨越?何以走出沉重的贫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何如此强烈?穿行在极地江源的玉树,在干部、农牧民群众"新与旧"的对比中,我们感受脱贫突围的变化,更在寻访阔步小康之路的嬗变精髓。 一问――发展的最优资源是什么?脱贫突围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但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潜能,更不意味着没有优越的发展动力。 但凡熟悉玉树的人都知道,历经伟大的灾后重建,玉树迎来了跨越20年的发展。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玉树坚持"脱贫攻坚到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使制度体系更加有效、社会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同时,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干部、农村党员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宣传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脱掉观念之贫、思想之贫。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标准,抓住党的建设这一"牛鼻子",让脱贫攻坚成为考核和检验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的试金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方向、抓实工作举措,以务实精神逐步夯实脱贫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已超过1500名精干力量压到扶贫一线,稳扎稳打开展"一联、双帮、三治"工作(一联: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联村;双帮: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扶;三治:治穷、治弱、治乱)。 2016年创建"玉树基层干部学院",用"两年制"教学方式,已培养3批1033名"听党话、跟党走,有本领、能为群众服务"的基层后备干部,努力打造"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2019年的村级换届中,近50%的"两委"班子进行调整,"基层干部学院"166名首期毕业生充实进"两委"班子,基层脱贫活力明显增强。同时每个非贫困村落实100万元资金,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着力提升村级党组织引领脱贫和发展的能力。 曲麻莱县叶格乡龙麻村,曾一贫如洗、破旧不堪,在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群众向党员看,党员向先进看,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人人为脱贫,大家共同脱贫"的赶超风气,使软弱涣散党组织变了样,逐步成长为曲麻莱县先进党支部。从人均收入12261元提高到现在15997元的"增收账"里、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从牧民群众喜悦的笑容里,都能看到"党建+"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紧跟一届抓,当"党建+引领"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愿望高度契合,脱贫攻坚自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党旗飘扬的玉树草原,"党建"的红色力量,无疑是发展最大的"资本",是让41万玉树农牧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幸福小康的最优资源。 二问――攻坚突围的最强战斗力是什么?共奔小康的发展潜力何在? 玉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最宝贵的经验是既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好玉树自己的事,最终还是要靠玉树人自己,这是玉树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句话,靠天靠地,为何不靠自己! 鉴于玉树州情,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能在一定时期改善群众物质生活,但长远来看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帮助有限,显然无法根除玉树深度之贫。 惟有集中优势力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发展才能帮助群众彻底脱贫,摆脱返贫的困境,实现长治久安。 在玉树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样的现实决定了玉树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玉树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谋划出适合本地条件、利益联结紧密、持续创收增效且有着发展前景的产业,为扶贫产业发展做有益尝试。 在这样的思辨中,玉树提出了打整体战、攻坚战,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做起,其成效和收获便能从民生改善中探知。 玉树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牧区,依赖草原为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的牧区人口要脱贫,更多还要在农牧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例,玉树的良种推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玉树牦牛"品牌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青海省优势区域惟一中国特色产品。 其中,2019年脱贫摘帽的称多县,通过坚持社会认同、群众欢迎、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理念,即以"生态+畜牧业"为基本点,全面实现"三整合四解放"(草场、劳动力、牲畜三整合,生态、劳动力、生产力、思想四解放),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集团化"作战,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建设,扩大饲草料种植基地,优化牲畜结构,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玉树市首先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实验区",重点培育扶贫产业,积累成功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塘达"模式培育的农牧结合发展之路,"钻多"模式"畜"势勃发,交通沿线各村纷纷效仿"甘达"和"铁力角"模式,以及商贸发展的"扎西大同"模式不仅最大限度避免了不切实际或千篇一律上产业、上项目,更是增强了产业稳定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在极地江源的曲麻莱县,本着"治病先治根"的工作原则,2015年建设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建档立卡户最易接受的牧民城镇化转型发展服务培训基地。现在已培训2172人从事烹饪、汽车摩托车修理、缝纫、民族服装加工等实用性技术培训班,走出一条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牧民群众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的新模式。 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群众挺起了"腰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三问――扶贫攻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底气何在? 在贫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谋"一时""一隅",更要谋全局和长远。 每6元财政支出教育占比1元、连续5年决策制定千人教育计划,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玉树以推进教育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基本出发点,把高中教育异地办班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截至目前,已在北京、四川等4个省市的14所学校举办玉树高中班,累计送出异地高中生7073人,并累计补助资金1.5784亿元,玉树教育事业迈入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跨越式发展时期, 就在2020年全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玉树州州长才让太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每一个农牧民家庭,包括贫困家庭,能有一个大中专毕业生,能有一个文化人。" 每一个农牧民家庭能有一个"文化人",一个孩子能带动一个家庭,能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影响更多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知识改变命运,让其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让家庭改变,也让家乡改变。 健康玉树新迸发,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6所,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293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45张增加至7.15张;所有医疗卫生重建项目投入运行,医疗设施增加77%,利用北京市和省内外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玉树的平台,培养出一批急需紧缺型、骨干型、实用性人才,累计培训1300余人…… 全力促进医改"补课、赶路、跟进",全力保障牧区群众的健康。目前,一个覆盖全民、运行平稳、稳步发展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新玉树、新家园、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在雪域高原落地落实。 可以说,对于玉树,从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与医疗那样寄托着如此之多的希望,因为它关系着玉树的当下和未来,连接着三江源头的现实和理想。 同样,没有一项事业像教育和医疗那样承载着如此之重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就每一个人与家庭,而且荣耀民族,富强地域。 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把扶贫攻坚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体现在贫困地区发展的脱胎换骨上,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全面清零"的目标完成,一系列惠民富民强民政策犹如一阵强劲的春风吹遍雪域草原,温暖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田,可以说,积年的贫困冰山已然解冻、消融,萌发希望。(洪玉杰) 记者感言 找准"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名言,要想脱贫攻坚驶入发展"快车道",必须找准"支点",撬动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省力杠杆"。 何为脱贫?简言之,就是要为贫困者提供机会,增加他们的发展能力。玉树虽贫,但不乏拥有很多可开发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从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根本脱贫出发,玉树通过人财物资源大聚合,着力撬动精准产业扶贫这一强大杠杆。 一个地方,一片"贫瘠",从何下手,如何扶贫?考量的是脱贫攻坚的力量、智慧。给钱、给物或许可能解决"无米之炊"式的困难,但不能拔穷根,必须要给贫困户"栽下摇钱树",如何栽?因地制宜是良策。 找准"支点",保护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在草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搞文化旅游开发,在单一的商贸区实现融合多元发展,形成合力。这些都是撬动贫困这块"顽石"的一个个精准扶贫的"支点",撬动支点对路,脱贫就有捷径。 脱贫攻坚,全面清零。其收获不可谓不丰盛,变化不可谓不巨大。而随着玉树民生日益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和谐稳定、党群关系密切、民族团结的美丽新玉树屹立在三江源头。 而同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当党委政府与民意深深凝聚,同频共振,激发全面"清零"的强大合力,认真总结脱贫攻坚中经验做法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加以利用,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 当前,脱贫攻坚的巩固期,找寻精准扶贫的"支点"要从"志"与"智"上着手,让他们有"穷则思变"的思想,支点撬动,科学脱贫,做一根省力杠杆,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洪玉杰) 【结语】好范文网的编辑希望以上这篇《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范文能帮助到大家。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脱贫"三问"――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的相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