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1
志 愿准备是高考结束后的事情 现在在大部分考生及家长的观念中,分数是志愿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选择什么层次的院校以及选择学校中的哪个专业都由"高考分数"说了算,因此觉得高考结束之后,估了分数或成绩出来之后再关注志愿天经地义。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每年都不乏这样的例子,成绩明明过了一本线,却只读了一个二批次的院校或专业。问及考生及家长,很多都说是在大概估出分数之后才开始著手志愿的,由于不了解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也不知道院校和专业还存在许多的知识,更不知道志愿填报还有技巧,因此在同一批次时大学和专业都没有填好,甚至许多还因为不了解相关政策而错失了许多机会。 误区 2
考 生过早关注志愿填报 也有一些同学会说,填报志愿这么复杂,有这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那肯定是越早开始准备越好。这种想法和误区已是两个极端,志愿准备开始得太晚不可行,但并不意味着越早越好。家长可以在孩子一进入高三就进行志愿填报的准备工作,但作为学生来说如果过早开始,则会影响自身的学习。这是因为刚进入高三的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志愿上,会容易心浮气躁。并且高三一年成绩或许会有很大变化,过早定位也没有意义。我们所说的志愿准备工作,还是以家长为主,作为学生在志愿填报前一两个月时开始关注志愿是比较合适的,但进入高三之后对相关信息也要多加注意。 误区 3
凭 自我感觉定位拟报专业 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我们往往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但每年也会有一部分考生表示自己是按照兴趣选择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最终也如愿以偿了,但为什么学习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同学们究竟该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语文学得好,就理所当然地把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专业;有的同学或许因为觉得制造机器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把机械制造类专业作为了第一选择;还有的同学或许因为喜欢玩电脑,而把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作为了不二的选择……这种自己所认为的兴趣,其实都是自己的感觉或自我判断,并不一定全面和准确。若如此做,很可能造成进入学校后,发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所想相差甚远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判断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方面需要自己进行深入地思考,寻找自己长期以来感兴趣的事物或事情;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家长、朋友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全面认识自己;再者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性格或职业的测评工具,认清自己的需求和特色。 误区 4
只 看重院校,而不注重专业 许多考生在确立目标时,往往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读"985工程"或者"211工程"院校。或者,一定要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上大学!发奋要上一所好的学校或去发达地区读书,这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为了进入学校而不关心专业的做法就不太可取了。一所好大学能够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所读的专业才是学生发展的方向。一旦被学校实力不强或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所录取,不仅大学专业学不好,甚至会对你将来的就业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误区 5
缺 乏合理规划,追逐"热门"专业 就读专业是为了就业,相信许多学生会认为"热门"专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好,所以只把"热门"专业作为选择。如果有同学这样想,那么你首先就陷入了对"热门"专业认识的误区。所谓的"热门"专业一般指的是报考人数较多,比较受考生青睐的专业,或许在最初因为好就业而备受考生和家长的吹捧。但需知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年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几年后或许因为毕业生数量已远远超出行业所需,或因为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就业形势并不那么理想。因此,同学们还需辩证地看待所谓的"热门"专业,也需要同学们用长远的、发展的目光,并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规划合理选择目标专业。 志愿填报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志愿填报也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复杂和困难,它其实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如今志愿准备正当时,在学习之余不妨关注一下志愿的相关信息,或许笑到最后的人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