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全面融入上海彰显同城效应


  海门与上海人缘相亲,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双方合作交流历史悠久。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把依托江海、服务上海、全面融入、借力发展,将海门打造成为上海的"产业园"、"创业园"、"后花园"和"卫星城"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根本导向,两地形成了宽领域、多层面交流合作,也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上海动力"。
  一、海门加快融入上海的基础
  1.注重规划的研究和对接。我市始终把研究上海的发展规划、掌握上海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寻找接受上海辐射的切入点,作为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前提。本着"为上海的支柱产业配套,与上海新兴产业协作,和上海的一般产业互补"的原则,科学编制《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计划》、《海门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门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等各项规划,加强与上海产业对接,通过"错位竞争、差别竞争",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比如,在发展新兴产业时,明确提出,要全面对接上海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上海相近产业的协作,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全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对接上海,创新服务业发展内容和方式,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现代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吸引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人才、资本的能力。
  2.接受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近年来,我市以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接轨活动,主动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接轨上海这个平台,我市自2004年以来,共承接上海转移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现代制药、宝钢集团、复旦复华、西部集团等一批大型国企、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海门,单体投资都超过了10亿元,实现了我市重大项目的突破。
  3.实现园区的共建和发展。随着接轨上海工作的不断推进,沪海两地实现了从单个项目合作,向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载体的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合作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合作的转变,海门与上海的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园区共建走在了全省前列。海宝工业园是世界500强宝钢集团在沪外整体开发的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区项目,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5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目前已有总投资35亿元的宝钢精密钢丝、总投资20亿元的宝钢物流、总投资10亿元的冠达尔钢构、总投资6亿元的宝钢磁业等4个项目成功入驻,并相继竣工投产。此外,一批代表宝钢集团一流技术水平的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将陆续签约进区。海门复华高新园总投资15亿元,先期启动总投资4.7亿元的复旦复华药业项目2011年7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100亩,规划建筑面积6.3万平米。复旦科技园总投资20亿元,一期开发200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复旦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科技、生物工程等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等,并重点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目前,复旦科技园已纳入2014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医工总院海门分院重点从事化学药、生物药等领域的实验研发、分析测试,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提供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训及研究生培养。中国医工总院海门分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将引进300多名常驻研发人员。
  二、海门全面融入上海的方向与措施
  1.完善对接平台,提升合作层次。一是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积极争取邀请上海市、区、县的领导到我市考察访问,推动形成双方高层定期互访交流。鼓励各园区、乡镇和市直各部门都与上海市对口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加强和上海各级各类型学校的交流合作,推动投资办学、联合办学,合作培训,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二是完善对接平台,形成合力机制。坚持部门联动,市镇联动,建立市接轨上海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交流督查有关情况。同时整合我市在上海招商资源和办事机构,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做好信息收集、招商协调、组织联络等工作。积极与上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上海投资服务机构合作,利用其信息源多、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推动共建信息平台,打造招商信息窗口。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发挥海门在沪企业家商会和各中介组织的作用,为我市发展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同时积极推动两地行业协会之间逐步建立规范的对接渠道和对接机制。三是组织系列活动,营造浓烈氛围。组织好海门(上海)春季和秋季两次招商月活动。争取和上海有关方面合作在我市举办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等专题的合作论坛活动,促进两地间政府、企业间互动交流。与上海新闻单位加强合作交流,组织上海新闻单位记者来海门采风活动,沪企在海门宣传活动,制作各种宣传片、专题片,及时报道我市与上海开展经济合作的相关信息、动态,更好地展示海门,吸引投资。
  2.建立快速通道,发挥同城效应。积极推进与上海之间的快速化、通勤化、公交化联系,实现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一是加快崇海通道建设。目前,崇海大桥已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普通国道G228和《江苏省省道公路网络规划(2011-2020)》高速公路S32。崇海大桥及接线是江苏高速公路骨架干线网"横四"S32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上海市国省道布局规划(2011-2020)》中的公路网相衔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上海的沟通对接。二是加强轨道交通研究。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崇海大桥规划为公铁两用。在南通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在青龙港站规划预留连接崇海大桥至崇明、上海,与上海市轨道交通19号线实现无缝衔接。我们将积极对接上海的轨道交通规划,加快研究轨道过江方案,优先发展过江轨道交通。三是加速城市公交对接。积极探索两地之间客运"公交化"模式,开通海门与上海城市公交,推进两地同城化进程。推进公交IC卡全面对接,使海门与上海公交卡通用,兼容两地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轮渡等,全面享受同城公交交通优惠政策。
  3.加强产业对接,实现差异发展,打造上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在农业上,以上海市场准入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组织开展面向上海的展示展销活动,开拓上海市场,同时,积极引进上海资本,在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的基础上,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工业上,充分发挥我市块状经济突出,中小企业多、加工能力较强、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密切与上海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合作,全方位做好产业协作和产品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上海企业将生产加工中心放在海门,加快建设上海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的配套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市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等成本较低的优势,开展差异竞争,有选择地吸引在上海不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向海门转移。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成为上海科研的中试、应用、推广基地,承接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任务。同时,面向上海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500强企业和中国民营500强在沪企业,以汽车、生物医药、机械装备、高新技术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主攻龙头型、战略型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在重大项目上求突破,把海门建设成为上海传统产业的接纳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基地。在服务业上,充分利用与上海地缘优势,大力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推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与上海的深度接轨,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网站目录投稿:平彤